劉文慧
摘要:“生態學”研究作為一種科學的思維方法,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研究中被廣泛采用,對教育研究的啟迪作用也不斷增強。本文提出社區教育“生態化”,提倡整合有限的教育資源,發揮最大的作用,人人教育,人人被教育,實現教育全民化。
關鍵詞:社區教育;生態化;意義
1976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院長克雷明正式提出“教育生態學”這一術語之后在全世界迅速傳播。結合生態教育理念,本文提出社區教育“生態化”是指最大限度地整合學校、家庭、社區的有限資源去促進孩子甚至家長的健康成長、快樂學習,其中資源、社區活動、學校家庭結合三者中任何一者都是必不可少的。這個理念現在國內研究較少,王永峰(2007)提出了生態化的概念:社區學前教育模式的新視角,其中闡釋了“生態化”的內涵以及生態化學前教育的特點、具體運行模式的途徑,但是還是停留在理論的角度上去論證,實踐性不強,所以社區教育“生態化”現在只是理念的提出,實踐性稍弱,而且操作性不是很強,這還需要學者不斷地從理念與實踐上去反復踐行。
一、 概念界定
(一)社區教育的概念界定
有學者認為,“社區教育是指以社區為范圍,以社區全體成員為對象,將社區民眾利益和社區發展緊密聯系到一起,目的是要建設和發展社區,達到全面提高社區成員的素質和生活質量的目的的教育活動綜合體”。
教育部2000年《關于在部分地區開展社區教育實驗工作的通知》中對其概念的界定為:“社區教育是在一定區域內利用各種教育資源,開展的旨在提高社區全體成員整體素質和生活質量,服務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教育活動。”
綜述我國目前對社區教育的研究,其概念的界定雖然不盡相同,但是這些概念具有一定的共性:全民性、服務性、教育性、開放性。我認為,這四點也是新時代下社區教育的核心特點。
(二)社區教育“生態化”的理念
生態的本意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下生存和發展的狀態。而運用到教育上,同理,“生態化”教育是一種整體性、開放性、關聯性的教育,就像自然的生態系統,環環相扣,使整個自然運行得井然有序。本文中的“社區教育生態化”理念也是從中而來,提出“生態化”的社區教育妥善整合資源,使之在“社區系統”管理與運行下能發揮最大的作用,實現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所以本文對社區教育“生態化”理念的界定是:社區教育“生態化”是一種整體性、系統性、開放性的社區教育模式,目標是實現人人教育,人人被教育,實現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實現教育資源的最大整合、教育效果最大化。
二、 社區教育“生態化”的理論基礎
(一)終身教育與學習化社會的理念
關于“終身教育”的概念,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終身教育部長的捷爾比提出,“終身教育應該是學校教育和學校畢業以后教育及訓練的統合”。換句話說,就是人的一輩子所接受教育的總和。
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這二者都強調了學習的重要性、全民性、持久性,學習不只是應該只在學校發生,學習不只是孩子的任務,應該是我們每個人的任務,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學習,每個人都需要進步,甚至社會、國家亦是如此。因此,本文認為,社區教育應響應號召,調動全民積極性,讓教育“無處不在”“無孔不入”。
(二)生活教育的理念
教育家陶行知主張“生活即教育”“教育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他認為生活教育本質上就是給社會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而教育。陳鶴琴先生提出“活教育”,深刻強調了活動性課程的重要性。
由此提出社區教育應與社會密切聯系,相互教育,而且教育不應該只局限于課堂之上、學校之內,更應該植根于生活之中。
(三)生態式的教育理念
生態式教育是一種將教育的主體與載體相互融合、將教育的內容從課堂、學校延伸到了生活、自然之中,使教育的系統更加完善、環環相扣,使之在有限的資源下發揮最大的效果,使人與自然之間、人與人之間建立一種互生、互補的一種生態關系。以此為依據,提出教育應于自然相聯系、要可持續發展。社區教育應注意資源的妥善整合,使之實現可持續發展;且要寓教育于自然之中。
(四)教育課程改革的理念
面對21世紀全球化、信息化的趨勢,教育課程也提出了進一步的改革,不再只是傳統的課堂教學。應實現多樣化、全面化、人性化。以此為依據,提出教育應不只傳播知識,更多的要傳播一種文化,教育不應只是枯燥的說教、還有課堂的內容,更重要的是價值觀的培養。而教育,不僅在課堂上實現,還可以在生活中。由此提出社區教育應多樣化、人性化、且注意發揮隱形課程的作用。
三、 社區教育“生態化”的意義
(一)“凈心”
1.習慣養成、品質培養。社區教育跟學校教育區別比較大,社區教育沒有明確的教材,沒有一直固定或國家安排的教師、沒有課程目標,但是我認為社區教育的主要作用在于“化人”,學校教育顯性課程或許讓人感覺比較疲憊、枯燥,但是社區教育不同的是隱性課程占主導。最重要的社區教育可貴的地方是根據學生的興趣去參與活動,能充分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得他們愿意去做,積極主動去探索,愿意付出熱情、辛苦去參與。社區的居民不僅有孩子還包括老人,在社區教育里學到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積極向上的態度,合作與分享,青少年尊老愛幼、助人為樂的良好品德,喜歡探索的學習精神,這些品質會跟隨每個人的一生。
2.創設一個“干凈的”環境。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良莠不齊的信息大量涌入,對于學前、青少年等沒有分辨信息能力的群體,不良信息的接收很有可能對他們造成很大的傷害。社區教育能很大程度地凈化兒童青少年周邊的社會環境,有利于他們健康成長。而且據有關學者研究,社區教育對于青少年犯罪有一定的預防作用。
(二)“養身”
社區教育“生態化”主張教育與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而這樣不僅能促進人們心理的健康成長,也能促進人生理(也就是身體) 健康發展。有學者提出:社區健康教育對糖尿病患者的護理有一定作用;社區教育中的健康宣傳對社區群眾參與婚前保健有一定的改善作用等。
(三) 提高全民素質
“中國式家長”“中國式孩子”這樣的新鮮詞匯在國內屢見不鮮。如:西安11歲孩子劃花300萬豪車,而且這已經是孩子劃花的第九輛車;一對中國夫妻帶6歲兒子出國旅游,因孩子在飛機上對別人一再的騷擾后發生沖突遭遣返。這樣的事情屢見不鮮,這背后的原因值得我們深思。“不懂禮貌”“沒有教養”“自私自利”這些標簽一再被扣到國人頭上,我們需要給孩子一個正確的價值觀,作為成人的我們也需要一個正確的價值觀。而社區教育能帶動全體居民區讀書、交流、接觸新鮮事物,讓全民去學習,去成長,從而提高全民素質。
四、 關于社區教育“生態化”的展望
(一) 整體發展趨勢
雖然我國社區教育在逐步完善,但是依然存在很多問題。實現“生態化”阻力依然很大。
1.人們對社區教育的認識仍然不足。如2005年中央發布的一份對社區教育的了解的調查問卷,對社區教育有了解的只占填寫問卷的28%。而且參與率也不高。
2.社區教育發展在地域上存在不平衡。發達地區發展很快,而在經濟不發達地區,尤其是農村地區,社區教育發展仍然比較落后。
在社區教育存在問題的方面,需要我們用心努力解決。尤其是在終身教育的理念下,需要對社區教育理念進一步傳播,且由社區教育較發達地區,帶動與示范在社區教育相對落后的地區,實現社區教育“生態化”。
(二) 社區教育中具體的組成部分
1.管理“生態化”。社區教育的管理相對落后一點,而且規范模糊,日后在社區教育的管理上需要明確、力度上需要加強。管理既要嚴格化,也須人性化。
2.課程“生態化”。社區教育的資源須妥善整合,課程設置不要太強的、太明顯的教育目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須重視社區教育的隱性課程與活動課程。并且,社區教育應以活動課程為主。
3.資源“生態化”。社區里的資源一般比較豐富,小區居民從事各種各樣不同的職業、會各種各樣不同的技能,妥善整合,充分利用資源,實現社區教育效果最大化。人人參與教育,人人接受教育,接受各式各樣的教育。
參考文獻:
[1]范國睿.教育生態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4-15.
[2]劉堯. 我國社區教育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4:144-147.
[3]高志敏. 關于終身教育、終身學習與學習化社會理念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3,01:45.
[4]曲晶.論社區教育對預防青少年犯罪的作用[J].法制與社會,2010,07:188.
[5]周杰.社區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患者護理中的作用分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6,11:178.
編輯/岳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