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張小青
民間編織活動對于激發幼兒學習興趣、引發幼兒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促進幼兒身心發展具有獨特的意義與價值。近年來,園本課程開發是我國幼兒園課程改革發展與實踐的熱點,可以說幼兒園課程的發展歷程就是園本課程研究的歷程。園本課程開發有利于豐富幼兒園課程設置,促進幼兒園課程多元化。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這就強調了手指運動對幼兒發展的作用。編織藝術是“手指尖上的藝術”,是“手腦并用的藝術”,也是我國特有的民間美術形式。傳統編織藝術因其植根于幼兒的生活和文化環境,對幼兒的成長及幼兒園園本課程的開發都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與實踐意義。
“編織”,包含了“編”和“穿”兩個部分,主要以編織中的草編、竹編、藤編為主,輔以穿珠中的上下穿、間物穿、向心穿等動作訓練內容,是對我國傳統編織工藝的一種傳承和創新。
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特點的需要 3~6歲幼兒處在具體形象思維階段,手眼協調能力不斷發展。傳統編織活動要求手眼配合,并伴有通俗易懂的兒歌和故事,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對提高幼兒動手能力、審美能力、同伴交往能力和想象力、創造力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因此,以民間編織活動為載體開發幼兒園園本課程,不僅是尊重幼兒發展需要的必然要求,也是豐富幼兒生活經驗,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的必然選擇。
傳承傳統民間文化的需要 教育具有選擇文化、傳遞文化、創新文化等功能。在幼兒園課程中適當地滲透本民族文化,有利于對幼兒進行傳統民族文化藝術熏陶,萌發幼兒的愛國情感,增強民族創造力和凝聚力,提高民族認同感。同時,民間編織課程園本化不僅符合傳承傳統民間文化的需要,也是傳承傳統民間文化的重要途徑。
探索特色化幼兒園課程的需要 把民間編織活動融入幼兒園課程與我園一貫重視傳承傳統民間文化的辦園理念相契合,有利于打破大一統的課程內容,突出我園特色,為打造特色化幼兒園奠定基礎,是探索特色化幼兒園課程的需要。
生活性原則 幼兒園課程是為幼兒的發展而存在的,這就要求幼兒園課程的內容必須貼近幼兒的現實生活,要求建構園本課程時也必須從幼兒的實際生活經驗出發。民間編織活動內容來源于幼兒的日常生活,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生成性原則 藝術教育的重點在于滲透和熏陶,編織課程也不例外。幼兒園每周開展編織活動的時間是有限的,且單靠開展幾次編織活動是難以達到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因此,教師在構建編織課程時,應注意與其他領域課程相互滲透,樹立“生成課程”理念。如在進行編織課程活動時,教師要做個有心人,注意發現編織課程與美術課程、語言課程、數學課程的相通之處,尋找編織課程的切入點,并生成相應的編織活動內容,將編織課程與幼兒園其他領域課程有機結合,相互滲透。這是構建民間編織園本課程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
發展性原則 蘇聯著名教育家維果茨基提出了“最近發展區”理論,主張教學應走在兒童發展的前面,教學應該帶動兒童的發展。因此,幼兒園編織課程既要適合幼兒的現有發展水平,又要有一定的挑戰性,讓幼兒通過努力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編織活動內容,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
家長參與性原則 家長參與幼兒園園本課程的開發是當前幼兒園課程建設的主要趨勢。民間編織課程的建設也不例外。首先,家長參與幼兒園編織課程建設,不僅有利于家長了解幼兒園的一日生活,而且有利于調動家長參與幼兒園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幼兒園課程的順利開展。其次,由于家長多元化的知識背景和專業經歷可以為幼兒園編織課程的建設提供更為多樣化的視角和支持。因此,幼兒園需要通過多種方式吸引家長參與到編織園本課程建設中來,充分發揮家長參與園本課程建設的力量。
顯性園本課程與隱性園本課程有機結合 我園民間編織園本課程包括顯性園本課程和隱性園本課程兩部分。以期通過兩種課程有機結合,有效互補,更好地促進民間編織園本課程的開展。其中,顯性園本課程主要包括具體的編織課程;語言類課程如編織兒歌、民間傳說、故事等;藝術類課程,如編織藝術品欣賞、歌謠等。相關的隱性園本課程包括幼兒園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以及社區環境和家庭環境創設等。
遞進式課程目標 幼兒園課程目標在幼兒教育實施中具有導向、調節與動力等多方面的功能,制約著教學組織與實施的方向。傳承民間編織文化,建立民間編織園本課程,提升教師專業能力,彰顯辦園特色,促進幼兒潛能與個性發展,是建構民間編織園本課程體系的總目標。我園確立了小班“穿”、中班“編”、大班“結”的遞進式編織課程目標體系。同時,我園教師還創編了深受幼兒喜歡的編穿兒歌和口訣,將枯燥的編穿方法以幼兒容易理解的形式呈現出來,以求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多樣化交互式課程實施途徑 為促進幼兒對民間編織文化的深入了解和探索,我園積極嘗試構建多樣化課程實施途徑,將編織課程滲透幼兒一日生活中。主要包括傳授活動即集體教學活動,引導幼兒系統整合編織經驗,學習多種編織技法;區域活動,各班級創設民間編織活動區,讓幼兒在區域活動時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開展編織游戲活動;滲透式活動,如游戲活動和娛樂活動,滲透編織內容,激發幼兒的編織熱情,讓幼兒園自然地感受編織課程的魅力;親子活動,教師在周末可以給家長和小朋友布置一些親子編織小任務,讓家長與小朋友共同完成,在增加家長對幼兒園編穿課程了解的同時增進了親子之間的溝通與交流;主題活動,將民間編織課程滲透到主題活動中并與其他領域活動,如美術活動、語言活動等有機結合,豐富主題活動內容的同時,讓幼兒掌握民間編織技能。此外,在編織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我們還廣泛使用了活動展示法、情景創設法、多媒體演示法等多樣化的教學方法。
多元化課程評價方式 園本課程評價是構建園本課程的核心,也是改進、提高和優化園本課程的基礎。我園對民間編織園本課程的評價主要包括對課程的評價、對教師的評價及對幼兒的評價三部分。其中,對課程的評價包括園本課程方案的評價、園本課程實施過程的評價及園本課程實施效果的評價三部分;對教師的評價包括班級環境創設、課程實施中的指導策略以及課程實施的效果等;對幼兒的評價包括幼兒編織發展水平評價及幼兒編織技能評價兩方面。
總之,園本課程的建構是一個不斷完善和改進的動態過程,不斷優化課程內容,彰顯我園課程個性化和獨特性,促使我園民間編織園本課程日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