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大偉
20世紀60年代末,在“三線”建設的召喚下,我隨父母來到了青海,1973年至1983年在西寧鋼廠子弟學校(現西寧二十一中學)讀完了小學和中學,1983年考入陜西師范大學物理系,1987年大學畢業回到了自己的母校任教,這一教就是30年。如今,教育已經成為我終身為之奮斗的事業,但是,當初對于教育我是極不喜歡的,一度因為填報了陜西師范大學而“萬分懊悔”……
1987年,我告別了美好的大學生活,回到了自己的母校西寧鋼廠子弟學校。當時學校教學質量很不好,已經幾年沒有培養出大學生了,高中沒有生源,面臨著辦不下去的危險。盡管我很不情愿地開始了自己的教師生涯,但我的成長環境,讓我看到父輩“三線”的建設者們的責任和擔當,他們為了祖國的建設舍家撇業,不遠千里投身到大西北的建設中,是他們讓我懂得了什么是責任,什么是擔當,也因此在我的基因中刻下了艱苦奮斗的精神。這種從父輩那里傳承下來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不允許我得過且過、誤人子弟,我在內心深處把重振母校的教育當成了自己的責任和事業發展目標。
在這種責任感和使命感的驅使下,我開始刻苦鉆研教法,研究學科專業知識,提高業務能力,幾乎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學生身上,用心去關愛我的學生。有一次地震,教學樓晃得很厲害,大家都往外跑,我卻往教室跑,去疏散我的學生,自己最后離開教室。我用我的愛換來了學生的愛戴。經過三年的艱苦努力,1990年我所帶的班級有11位同學升上了大學,班級的物理成績超過了西寧市重點中學的平均分。一時間我的名字在西寧鋼廠家喻戶曉,家長們對學校重拾信心。畢業的孩子與我告別的時候,每人都流著淚給我認真地鞠了一個躬,那時我似乎感覺到了教育的美好。
1992年,我被提任為校長,當時的學校百廢待興,我和我的團隊勵精圖治,大刀闊斧進行改革,建章建制,使學校的管理逐漸走向制度化、規范化;教風、學風有了根本性的轉變,教學質量穩步提高。1995年,我被提任為西鋼集團公司教育處副處長。1998年,企業主輔分離時,我放棄了高工資待遇回到學校擔任校長,直至2001年學校移交西寧市教育局,更名為西寧市第二十一中學。
2006年,我有幸來到教育部校長中心參加校長高級研修班的學習,在陳玉琨、劉莉莉等教育專家的教育引領下,自己才開始真正思考:什么是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在這之前其實自己對教育的理解非常膚淺,也只是關注學生的成績,學校的升學率,一切都圍著分數轉。這次學習培訓徹底改變了我的教育價值觀,我第一次領悟到了教育的博大精深,感到真正的教育是多么美好,并萌生了辦一所“有幸福、有文化、有民主、有自由、有學習”的美好學校的夢想。
2007年,我開始謀劃學校的遷建。最初沒有人支持我的想法,甚至就連學校的同事們都認為我是在做夢。可是,當我熱淚盈眶地同副省長以及西鋼集團董事長講“三線”的建設者們,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他們的子孫應該得到優質的教育,講二十一中人的艱苦奮斗、勵精圖治,講二十一中的未來藍圖的時候,我得到了大家的支持。最終,新校區2008年立項,經歷一年的規劃設計,2010年動工,2011年建成。如今的校園徽派建筑與蘇州園林風格相結合,江南的鐘靈毓秀與精雕細琢融為一體,校園中有閑庭信步的孔雀、鴕鳥,湖中有嬉戲的天鵝、暢游的魚群,草叢中有安靜的白兔,整個校園自然、悠遠、曠達。“以校園之靈秀養人性情,以校園之靜雅修人身心,以校園之精致教人做事,以校園之文化厚人底蘊。”可以說它實現了“好景怡情,大美育人”。新校的建設凝聚著我們二十一中人的心血和智慧,也引領校園文化建設走向了一個新的境界。
2011年,我有幸再次回到教育部校長中心參加中學校長高級研究班(第三期)的培訓學習,在沈玉順、戚業國等專家的引領下,自己開始有了明晰的教育主張和教育思想。在首期名校長領航班的學習中,嚴華銀教授等給予了更為深入細致的指導,形成了我現在的教育思想:教育就是要讓孩子過上自己的生活,讓孩子過上多姿多彩的生活,用孩子自己創造的生活影響孩子,用孩子創造的成就激勵孩子,讓孩子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人格得以構建、個性得到尊重、興趣得到滿足、特長得到發展,最終成為能獨立思考、獨立行動的人格高貴的人。讓孩子過上多姿多彩的生活就是我的教育理想。
孩子多姿多彩的生活必須以社會生活為追求。教育終究是為了孩子在未來更好地踏進社會、服務社會、適應社會、融入社會,是為了孩子能動地去改造社會、推動社會的進步。教育要追求培養孩子的社會適應性,所以學校要把培養孩子的社會適應性作為自己的教育價值取向。國家的教育方針也要求我們的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與社會實踐相結合,那么,我們就不能把孩子關在家里、教室里、書本里,必須讓孩子從象牙塔中走出來,讓孩子“學于社會,學予社會”。我們要用社會生活開拓他們的視野,用社會生活磨礪他們的品質,用社會生活增長他們的才干,用社會生活豐富他們的思想,用社會生活提升他們的品德,最終用社會生活點亮他們的未來。
孩子多姿多彩的生活必須依靠社會生活來實現。離開了社會生活,生活的豐富性就會大打折扣,生活就很難談得上多姿多彩。為了增強社會性,我們學校有虛擬的貨幣——智慧幣,有智慧銀行,有創辦得非常真實的工廠、企業、公司,有一套比較完整的社會管理體系,包括立法委員會、裁決委員會、工商局、統計局、人力資源及社會保障部等。學校儼然就是一個小社會,學生之間原本簡單的同學關系被打破,工作關系、勞動關系等更為多樣化的社會關系悄然建立了起來。學生在“學生”這個角色之外能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扮演更多社會角色,他們也因此從單調乏味的生活走了出來,生活變得多姿多彩,充滿了快樂。
多姿多彩的生活一定是以豐富的實踐與豐富的認知相結合來實現的豐富學習,是豐富的學習生活。校園社會的復雜性為孩子提供多樣性的挑戰、多樣性的實踐、多樣性的學習內容、多樣性的學習形式。孩子在生活中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讓知識成為指導實踐的思想,讓實踐成為求知的源泉。實現認知與實踐結合的學習模式的重構。我們用豐富的學習為孩子插上了理想的翅膀。
多姿多彩的生活必須有正確的價值觀來引領,是有意義的、有道德的生活。長于空談心性的道德規范的架構,短于道德生活的道德體驗、道德認同,只能讓孩子把道德當作知識,而不能作為他們行動的準則。只有在有意義、有道德的生活中去實踐、去體驗、去認識、去感悟,才能形成正確價值觀,從而讓孩子的人生富有意義,讓孩子真正成為有道德的人。民主、法制的校園社會管理體制的建立,不僅是校園社會健康、有序發展的保障,更為學生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管理提供了一個真實、豐富的實踐平臺。

社會本是復雜的,有浩瀚大海,有清澈小溪,也有污流濁水。校園社會可能不是浩瀚的大海,但也絕不能是污流濁水,而必須是清澈小溪。我們要用人類的文明引領校園社會的發展方向,要用有力的體制保證校園社會的健康發展,更要充分發揮孩子的自我凈化作用,保持校園社會的純凈。
對校園社會的管理必須以學校引領為前提,學生自主管理為根本。我們的學生自主管理有四大機構:學生代表大會、學生立法委員會、學生會、學生裁決委員會。他們分別承擔著不同的管理責任,掌握著不同的權力,但又相互制約、相互監督,同時接受廣大同學的監督,通過公眾選舉體現學生的公共意志。同時它通過共同制定一系列的規章制度,規范每個權力機構行使權力的行為,使學生的權益得到保障,社會法制精神得以樹立。我們欣喜地發現,管理者樹立了“法不授權不可為”的理念,學生有了“講規則、守契約”的精神和意識。與此同時,參與管理實踐的學生的管理能力得到了廣泛、充分的提高,管理自信得到了增強。
太陽總是在有夢的地方升起,月亮總是在有夢的地方朦朧,鳥兒總是在有夢的地方筑巢,花兒總是在有夢的地方綻放。學校應該是有夢的地方,在我的夢中,每個孩子都洋溢著幸福的微笑,心間都流淌著知識的清泉,思想都充溢著理性的光輝,舉手投足都流露著儒雅高貴,體魄都顯示出健康強壯,心中都孕育著美好的夢想。他們的童年因為追逐夢想而放射出動人的光彩,花樣的少年因為放飛希望而釋放出燦爛光輝……現在我深深地愛著教育,我在淡泊中播種著幸福的種子,在寧靜中收獲幸福的種子。夢在天空,但路就在自己的腳下,追求教育的真諦永遠在路上,只有砥礪前行,才能鑄就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