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波,梁喜鳳
(1. 河北省石家莊市第三醫院,河北 石家莊 050011;2. 河北省石家莊市急救中心,河北 石家莊 050011)
周圍神經損傷是創傷患者的常見并發癥,由于外傷常常導致肢體缺血,并發感染,導致肢體發生水腫及無菌性炎癥,引起周圍神經發生粘連、壓迫,甚至離斷,因此,神經的修復和再生較為困難[1]。近年來,隨著顯微外科技術和康復理療技術的不斷進步,使周圍神經損傷后的功能恢復成為可能,但療效仍差強人意,部分患者的神經功能仍無法獲得完全的再生和修復,往往出現不同程度的感覺及功能的喪失,若不及時治療,可導致患者肌肉萎縮及關節攣縮,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2-4]。因此,如何有效保護神經元、促進軸突再次生長成為周圍神經損傷治療的關鍵。本研究觀察了溫經通絡方聯合西醫治療周圍神經損傷患者的臨床療效及其對促炎因子水平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于石家莊市第三醫院骨科進行治療的周圍神經損傷患者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齡16~59(45.7±10.9)歲;致傷原因:車禍傷28例,砸傷19例,玻璃割傷13例。所有患者于受傷后6 h內通過急診入院,并經MRI等影像學檢查確診存在上肢周圍神經損傷,包括正中神經、尺神經和橈神經,且符合《神經外科學》[5]中關于外傷性周圍神經損傷的診斷標準。排除指間神經損傷、因腦卒中及肢體癱瘓等導致的上肢神經功能障礙者及合并惡性腫瘤、血液系統疾病、心肝腎功能不全等嚴重疾病者。所有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將60例周圍神經損傷患者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齡(44.9±10.6)歲;致傷原因:車禍傷14例,砸傷8例,玻璃割傷8例。觀察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齡(45.8±11.3)歲;車禍傷14例,砸傷9例,玻璃割傷7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對照組入院后行顯微鏡下神經修復術,并于術后應用石膏制動固定患側肢體,同時給予鼠神經生長因子20 μg溶解于2 mL的滅菌注射用水中肌肉注射,1次/d;甲鈷胺片1片/次口服,3 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溫經通絡方治療,方劑組成:黃芪 30 g、黨參20 g、當歸12 g、桃仁9 g、紅花9 g、赤芍 12 g、地龍12 g、杜仲12 g、續斷12 g、熟地黃 15 g、桑寄生 12 g、雞血藤 30 g、甘草6 g,1劑/d,飲片由石家莊市第三醫院中藥房統一提供,加水煎煮2次,獲得藥液300 mL,分早晚 2 次口服。2組均連續治療8周后評價療效。
1.3觀察指標①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分別于治療前后對手足麻木不仁,刺痛、痛有定處,肌膚甲錯,舌質紫暗或有瘀點、瘀斑情況進行評分,根據癥狀輕重分為無、輕、中、重4級,分別計為0~4分。②采用肌電圖儀分別于治療前后測定2組患者運動神經傳導速度(MNCV)和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NCV)。③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2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核轉錄因子(NF-κB)和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④依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進行療效評價:治療后肢體活動恢復正常,肌電圖檢查神經傳導速度恢復正常為治愈;治療后肢體活動顯著改善,肌電圖檢查顯示部分失神經電位,神經傳導速度基本正常為顯效;治療后肢體痿弱癥狀好轉,肌電圖檢查顯示存在失神經電位及再生電位,神經傳導速度減慢為好轉;治療后肢體痿軟未見變化,肌電圖和神經傳導速度均未見變化為無效。以治愈、顯效為總有效。⑤觀察并比較2組用藥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處理。采用2檢驗進行率的比較;計量資料用表示,2組之間比較采用t檢驗。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2組中醫癥狀積分比較治療前2組各項中醫癥狀積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治療后2組各項中醫癥狀積分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0.05),且觀察組各項中醫癥狀積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治療前后中醫癥狀積分比較分)
注:①與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2組神經傳導功能比較治療前2組正中神經、橈神經、尺神經的MNCV和SNCV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治療后2組正中神經、橈神經、尺神經的MNCV和SNCV均較治療前明顯升高(P均<0.05),且觀察組MNCV和SNCV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神經傳導功能比較
注:①與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比較,P<0.05。
2.32組血清NF-κB和TNF-α水平比較治療前2組血清NF-κB和TNF-α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治療后2組血清NF-κB和TNF-α水平均明顯降低(P均<0.05),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3。

表3 2組治療前后血清NF-κB和TNF-α水平比較
注:①與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比較,P<0.05。
2.42組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2組臨床療效比較
注:①與對照組比較,P<0.05。
2.52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2組治療期間未見過敏、皮疹及胃腸道不良反應發生,均順利完成整個治療過程。
近年來,由創傷所引發周圍神經損傷患者的發病率逐年增高,因患者神經往往發生斷裂,若不及時治療,無法及時有效修復,可導致損傷神經支配區肌肉發生萎縮,引起神經肌肉功能障礙,影響肢體的活動。神經修復的病理過程是一個持續、緩慢及非常復雜的過程。近年來,精細顯微外科修復手術被應用于周圍神經損傷的治療中[7-8],使離斷的神經得到有效連接,有效促進了損傷神經的修復與再生。但由于神經再生速度緩慢,易與周圍組織發生粘連,影響神經功能的恢復與再生。因此,如何加快顯微外科修復術后周圍神經的修復與再生成為目前研究的熱點。
周圍神經損傷被歸屬于傳統中醫學的“筋傷”“痿證”范疇,主要病機為機體受到外界暴力的損傷,導致筋脈受損,氣血運行失調,血瘀形成,阻滯經脈,導致筋脈失于濡養,若日久可累及脾臟,氣血生化無源,導致痿證的發生[9-10]。因此應以溫經通絡、活血化瘀為治則。本研究所采用的溫經通絡方中黃芪、黨參補脾益氣,氣旺則血行;當歸、桃仁、紅花、赤芍、地龍、雞血藤養血活血,祛瘀通絡,熟地黃補腎填髓,杜仲、續斷補腎滋陰、續筋接骨,甘草補中益氣、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具有溫經通絡、活血化瘀之效。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各項中醫癥狀積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正中神經、橈神經、尺神經的MNCV和SNC及臨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提示溫經通絡方聯合西醫治療周圍神經損傷的臨床療效確切,可顯著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神經傳導功能。
研究顯示,當機體發生外傷性損傷時,機體可發生一系列的應激反應,NF-κB是人體內最重要的關鍵性核轉錄因子之一,當機體發生損傷時,其可發生磷酸化,并轉移至細胞核內,發揮信號轉導途徑的樞紐作用,參與外傷性神經損傷后的炎癥、免疫、細胞凋亡等多種生理病理過程[11-12]。研究表明,NF-κB的活化可導致可噬細胞游走因子、單核細胞趨化蛋白等靶基因的激活,同時可釋放出包括TNF-α在內的多種炎性細胞因子,使炎性因子大量釋放,促進炎癥反應的級聯擴大[13]。同時,TNF-α可進一步激活機體的炎性反應過程,從而促進并加重周圍神經損傷過程[14]。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2組血清NF-κB和TNF-α水平較治療前明顯降低,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治療后。說明溫經通絡方聯合西醫治療周圍神經損傷可抑制炎性損傷過程。
綜上所述,溫經通絡方聯合西醫治療周圍神經損傷療效更好,不良反應較少,可能與下調血清NF-κB和TNF-α水平,抑制炎性損傷過程有關。
[參考文獻]
[1]張銘華. 骨折后軟組織腫脹的機制研究及治療進展[J]. 醫學綜述,2013,19(15):2816-2818
[2]馬立峰,劉良燚,李木衛,等. 上肢周圍神經損傷顯微手術治療的臨床效果分析[J]. 山西醫科大學學報,2013,44(12):979-981
[3]吳林清,殷超,景尚斐,等. 周圍神經損傷后修復再生的研究進展[J/CD]. 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4,12(7):1338-1341
[4]陳傳煌,楊濤,吳芳,等. 臍帶間充質干細胞移植可延緩大鼠失神經肌肉的萎縮[J].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4,14(1):69-74
[5]趙繼宗,周良鋪,周定標. 神經外科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657
[6]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38-39
[7]黃若強,張兆毅,邱忠朋,等. 顯微外科技術修復周圍神經損傷臨床觀察[J].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5,18(4):112-113
[8]陳焱,肖志宏,邢丹謀,等. 周圍神經損傷再生與修復的研究進展[J]. 中華顯微外科雜志,2015,38(4):413-416
[9]李玲. 中醫治療周圍神經損傷探討[J]. 中醫研究,2014,10(8):10-12
[10] 張登文,羅宗濤,姚珍松,等. 中醫中藥治療周圍神經損傷研究近況[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2,11(2):124-126
[11] 易蓉. 核轉錄因子-κB與周圍神經損傷及修復關系的研究進展[J]. 南昌大學學報:醫學版,2013,53(3):79-81;88
[12] 傅超鋒,莊源東,陳春美,等. 腰動脈結扎后脊髓缺血神經損傷與修復的研究[J]. 中華實驗外科雜志,2015,32(11):2803-2806
[13] 李海波,孫義,張析哲,等. μ阿片受體激動劑對周圍神經損傷后NF-κB表達的影響[J]. 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14,21(11):106-109
[14] 黃雪松,呂荼,張兆毅,等. TNF-α對外周神經損傷繼發病理性疼痛的影響[J].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5,20(5):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