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蘭芳,黃險峰,王繼紅,王 政
(江蘇省無錫市中醫醫院,江蘇 無錫 214071)
眼底熒光造影檢查是眼科常用的檢查手段,對于臨床醫生清晰地了解個體的眼底狀況大有助益,比如能有效確診黃斑病變、脈絡膜病變以及視網膜病變等[1]。由于該項檢查手段所使用的藥物為熒光素鈉,這類物質能在特定的儀器設備下顯色,故而能反應出眼底的病變狀況。但是,熒光素鈉應用于人體后易滲透至毛細血管壁,進而彌漫至血液中,導致大腦神經元出現一過性沖動障礙,引起個體出現頭暈、惡心、嘔吐等癥狀,使患者出現極為不適的軀體感知[2]。這樣的生理體驗不僅會削弱其對自身所享受到的醫療服務的評價,更是會引起明顯的并發癥,不利于患者檢查后的自我管理,增加不必要的醫療費用。當患者出現并發癥后,患者的情感狀況亦會呈現出明顯的焦慮、抑郁感知,這將進一步增加消極情緒的惡性循環概率[3]。基于此,有學者提出了由心理學相關理論延伸而來的柔性管理模式,即以柔情化的情感特征為著力點,從患者的精神心理層面開展安撫,以認知儲備為框架,幫助患者了解疾病相關的理論知識體系,使其構建系統及全面的認知理論,進而降低不良事件的發生率[4]。然而,由于該項模式較為前沿,導致國內醫院尚未開展全面的鋪設和推介,使得有關醫療數據未受到認可。故筆者擬通過隨機、對照的科研設計,剖析柔情護理模式對行眼底熒光造影檢查患者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眼科2015年8月—2016年9月收治的88例行眼底熒光造影患者,其中男47例,女41例;年齡39~73(45.4±5.1)歲。納入標準:患者不存在其他心臟、肝臟、腎臟等實質性臟器疾患;無原發性癡呆或繼發性癡呆;無認知功能障礙;對本次調研內容知悉并簽訂同意書。以隨機數字表作為分組依據,將納入對象劃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4例。2組性別、年齡、病種以及文化層次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護理方法
1.2.1對照組本組患者開展傳統的護理照護。由責任護士告知患者眼底血管熒光造影的操作前注意事宜、檢查中配合事宜以及檢查后注意要點;指導患者檢查前向患者解釋檢查的意義,從而引起患者對本次檢查的理解和重視;指導患者做好術前必要的準備工作,包括禁飲和禁食的要求;指導患者檢查前做好基本的藥物管理,包括用藥注意事宜以及藥物不良反應事件的告知等。
1.2.2研究組本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引入柔性護理模式。①干預小組的組建:由責任護士作為發起人,組建干預小組,該小組共囊括5名成員,其中有1名具有主管護師職稱,另4名為護士。由責任護士每周召開2次座談會,要求所有的組員共同參與,與會期間責任護士以視頻結合紙質材料的方式,向各組員介紹該項干預模式的理論要點以及注意事宜,每次培訓時間為2學時,共培訓8學時。待培訓結束后,由責任護士對各組員進行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考核,只有雙向均合格者,方可步入下一個干預流程。對于任一項不合格者,則需重新參與培訓,直至成績通過為止。②冥想式情緒管理:由護士為患者營造出一個安靜、舒適的休養環境,并為患者安置一個舒適體位。由護士以旁白者的角色開展冥想式旁白導入,具體的口徑為:“現在,你發覺自己的眼皮變得愈發厚重,甚至都無法抬起眼皮,你慢慢地閉上眼睛。你此刻能感受到自己的身體開始上浮,猶如一根羽毛般向上升騰,在向上的過程中,你發覺自己離太陽愈發接近,而太陽所折射出的光芒亦照射到自己周身,你此刻被這束光線完整地包繞著,直至步入這束光團中。當你再次睜開眼時,你發覺自己身處一片全新的世界,在這里,你能聽到羊群的吠叫聲、嗅聞著芳香的花草氣息,聆聽著涓涓細流碰撞石頭的清脆聲音,撫觸著春風吹過指尖的觸感……你發覺這一切的一切都是這樣美好和精密,仿佛是大自然為自己精雕細琢的后花園,你沉醉在其中,用心去感受著這里的日月精華。此刻,你開始調整自己的氣息,將左手置于腹部,右手置于胸部,想象著自己正在這個大自然中用力地呼吸,先用鼻子用力地吸氣,在吸氣的過程中,能感受到左手緩慢上抬直至最高點,再屏氣2 s,再用嘴巴呼氣,此刻右手能感受到逐步上抬至最高點,再屏氣2 s”。其中呼氣與吸氣時間比為1∶1,呼吸頻率為3~5次/min,腹式呼吸鍛煉的時間則控制在5 min。整個冥想式情緒管理的時間控制在20 min,1次/d。③家屬結對式認知行為管理:護士將患者所有的直系親屬名單予以羅列,并從中篩選出一名家屬作為患者的干預對子,該名家屬必須與患者共同居住的時間達6個月及以上,無認知功能障礙,無言語交流異常,無先天性或繼發性癡呆;具備一款通訊設備(手機或電話),能保證隨訪期間的正常溝通及交流。每周由護士組織一次認知宣教,為患者及家屬提供一個安靜、無人打擾的靜謐環境。護士預先為患者及家屬各分發一本記事本以及黑筆,要求雙方將本堂課中的關鍵知識點予以記錄。在宣教過程中,護士以口授為主,再輔以視頻和手繪動畫的方式,向患者及家屬介紹疾病發生、發展、預后及轉歸方面的知識點,每次宣教時間控制在20 min。待宣教結束后,要求患者及家屬將本堂課記事本彼此交換,并給予雙方各3 min進行語言醞釀。之后,由一方開始向另一方講解疾病發生、發展、預后及轉歸等方面的基本內容,另一方則安靜地聆聽,仔細地記錄下其所存在的錯誤認知以及遺漏的知識點,每人的時間控制在10 min。護士則用手機錄制下雙方的全程宣教視頻,并用口述的方式分析雙方所存在的不足之處,幫助其鞏固及加深對相關病種的印象。雙方于當晚入睡前30 min,將本堂課中所錄制的視頻以及紙質材料進行全方位的學習及回顧,按照同樣的方法,由雙方相互闡述疾病的有關機制,每人時間控制在10 min。

表1 2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
1.3觀察項目①2組患者均于干預前及干預后第4周末接受由Zung編制的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測評。這2個量表均含有20項維度,每個維度均采取4級評分法(0~3分),計分方式是將實際得分乘以1.25的系數方才為最后所得總分,故其總分為0~75分,若得分越高,則表明其負性情緒越加明顯。若SAS得分超過50分時,則表明患者處于焦慮狀態,其中輕度焦慮是指SAS評分為50~59分,中度焦慮是指SAS評分為60~69分,重度焦慮是指SAS評分超過69分及以上者。若SDS評分超過53分,則表明患者的情緒處于抑郁狀態,其中輕度抑郁是指SDS評分為53~62分,中度抑郁是指SDS評分為63~72分,重度抑郁是指SDS評分為超過73分及以上者。②記錄2組患者在干預后第4周末不良事件發生概率,不良事件包括:胃腸道反應、變態反應及神經系統反應。

2.12組在干預前后負性情感狀況評分比較2組干預前SAS和S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干預后,研究組SAS和SD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2。

表2 2組干預前后負性情感狀況評分比較分)
2.22組干預后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比較研究組發生胃腸道反應、變態反應及神經系統反應的發生率均明顯小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3。

表3 2組干預后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例(%)
眼底熒光造影檢查技術是臨床上較為先進的診療手段,能有效提高眼底病變的確診率,利于正確診療方案的擬訂[5]。正是該項診療手段所呈現出的臨床優勢,使其備受患者及醫務人員的推崇,然而,其亦存在一定的不良作用。由于熒光素鈉是該項檢查手段中不可或缺的輔助檢查藥物,而該藥會引起患者的心理出現對陌生藥物的不適感,以及由造影劑的藥理性質所致的腦供血一過性不足,導致患者出現惡心、嘔吐、暈厥及皮膚變態反應,使患者出現不舒適的生理與心理體驗[6]。傳統的護理模式應用于受檢者時,更多的是關注患者在軀體層面以及檢查手段方面的指導和干預,而忽略了患者在精神情感層面的對癥處理,往往導致患者無法獲得較為滿意的診療評價。當前新型的護理診療模式倡導將患者視為一個獨立的整體,即不僅需要滿足患者生理層面的訴求,更是要保證患者在心理以及社會功能層面均能獲取舒適的身心感知[7]。故而,筆者擬設計本次調研,旨在從傳統的護理模式作為著力點,引入柔情護理模式,并剖析這類模式對患者所產生的臨床效益。
本研究結果顯示,2組干預前焦慮和抑郁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明2組患者的情緒狀態具有可比性。而2組干預前負性情緒評分相較于各自的國內常模值均來得高,表明行眼底血管熒光造影對患者而言是一項陌生的操作,使其對檢查過程中的配合事宜出現較為明顯的擔憂,導致其出現較為明顯的負性情緒[8]。2組患者接受不同的干預措施后,研究組焦慮和抑郁評分均低于對照組,這表明柔情護理模式有助于緩解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分析導致該項結果的原因,與如下幾方面的因素密切相關:①冥想式情緒管理干預措施是心理學常用的干預方法,通過旁白式語錄,幫助患者步入聯想狀態,使其想像美好的大自然事物,產生情感正性感知,誘導患者暴露于平和的情境中,并以心理松弛的狀態抵抗這種不良情緒,進而實現緩解焦慮、抑郁情緒的目的[9]。在這個過程中,能凝聚患者的專注度,使大腦神經元細胞合成及釋放組胺類物質,進而達到穩定情緒、降低應激事件發生率的目的。當個體處于松弛狀態時,能有效緩解呼吸、心率、血壓、肌電和皮電等各項生理指標的波動性,實現生理的交互性抑制。該項干預舉措能提高患者面對應激性刺激事件的心理耐受性,培育患者正確和健康的情緒感知[10]。當患者的生理指標趨向于平穩后,再借助腹式呼吸,能有效降低交感神經張力,提高副交感神經張力,幫助患者增強這類正性情緒和行為,改善人體紊亂的生理及心理狀態[11]。②家屬結對式認知干預是健康宣教模式中新型的照護措施,家屬的介入能充分調動患者學習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同時亦能對學習者的每個正確反應予以強化,幫助其構建新的行為模式。這項學習策略能提高患者實際學習的生活情境,使其積極的行為得到有效的強化。在宣教過程中,借助雙方交互式問答的推進,能幫助雙方共同學習陌生的醫學知識,在一問一答和相互糾錯進程中實現醫學知識的全方位整合以及內化,使患者的新行為和技能得到完整的呈現,利于醫學知識級聯效應的形成,強化正性情感認知[12]。當患者學習新的醫學知識后,能將其轉換為潛移默化的行為模式,將其轉化為認知表象和內部的中介,利于患者形成較佳的外顯行為,進而導出患者的觀察行為。伴隨著患者認知水平的完善,能有效提高患者對待未來生活事件的行為認知,充分體現出自我管理的動機,使患者自覺踐行積極、健康的行為模式[13]。該項護理模式能提高患者應對生活事件的能力,使其對眼底血管熒光造影檢查產生正確的認知預期,利于心理反應的平穩化,能幫助患者產生正確的自我效能感。根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規律,能幫助患者及家屬接受新型的醫學信息,并經大腦神經元進行信息處理和加工,幫助其構建系統及全面的認知水平[14]。所以,研究組患者能妥善地應對該項檢查所致的不良反應,并能及時與護士進行溝通及交流,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概率。
綜上所述,柔情護理模式能緩解行眼底血管熒光造影檢查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且能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取得較為可觀的臨床療效。
[參考文獻]
[1]翟慧紅. 護理干預在兒童眼底血管熒光造影檢查的應用[J].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3,7(16):184-185
[2]陳典翠,李儀靜. 護理干預預防眼底血管熒光造影不良反應的臨床效果觀察[J].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4,18(2):72-74
[3]朱立娟,李芳,周育文,等. 舒適護理在眼底熒光血管造影檢查中的應用[J]. 河北聯合大學學報:醫學版,2013,15(6):847
[4]張怡,蔡明銘. 眼底熒光血管造影不良反應的護理干預[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22(18):2034-2036
[5]劉影,周娜磊,任韜冉,等. 護理干預聯合預防用藥在減少眼底熒光血管造影不良反應中的效果[J].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5,21(5):514-516
[6]王天宇,徐培英,彭清. 眼底熒光素血管造影并發癥的觀察及護理[J]. 護理研究,2015,29(23):2853-2856
[7]朱麗珍,林翎,周惠慈,等. 眼底血管熒光造影的護理[J]. 吉林醫學,2014,35(7):1516-1517
[8]趙惠萍,楊雪蓮,陳亞萍. 眼底熒光血管造影不良反應的護理干預[J]. 護理學雜志,2007,22(4):21-22
[9]程瑛. 眼底血管熒光造影在眼科護理中的應用[J]. 首都醫藥,2014,11(24):176
[10] 梁春寧. 循證護理在眼底熒光血管造影檢查中的應用[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26(7):43-44
[11] 莫貽娟,龍翠娟,劉小玲,等. 護理干預對眼底血管熒光造影不良反應的臨床效果觀察[J].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2,5(11):124-125
[12] 羅長春,楊迎新,桑子瑾,等. 個性化整體護理干預減少眼底熒光血管造影患者不良反應的研究[J]. 中國中醫眼科雜志,2013,23(4):308-310
[13] 李紅君. 眼底熒光素血管造影患者的護理及安全管理[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17):67-68
[14] 邵東梅,錢平,段曉俠,等. 護理干預預防眼底熒光血管造影不良反應的觀察[J]. 蚌埠醫學院學報,2013,38(9):1194-1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