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廣播公司4月8日文章,原題:中國人為何似乎比澳大利亞人更愿意為安全放棄其隱私? 尼克·劉非常清楚海量數據正被科技企業收集和分析,因此他在消費時盡量不用手機付費,除非他忘記帶現金。但當他有一次不得不用手機付費后,卻被由此帶來的便利所折服。如今包括微信和支付寶在內的App已成為其生活的一部分。劉是世界上越來越多正為使用這類App而交出其隱私的民眾中的一員。與此同時,中國政府近來推出的社會信用體系——調查顯示絕大部分公民表示支持——也引發一個問題:中國民眾比西方人更愿意放棄隱私權?
“這并非是我們愿意為便利犧牲個人隱私”,如今在上海生活的劉說,“真正的問題是我們沒有被提供其他選項。”“當我們的隱私被侵犯時,有人征得我們的同意嗎?”一位網民稱。
但一些觀察人士認為放棄隱私說并非完全沒有依據,中國媒體去年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80%的受訪者支持利用人工智能攝像頭曝光輕微違法行為(如碰瓷或行人闖紅燈等)。美國彭博社駐京記者大衛·拉姆利表示,中國的App普遍遠比西方的App要求用戶透露更多信息。“例如,如果你想在中國騎共享單車,他們就會獲取你的身份證和手機信息。但此類服務在中國備受歡迎。我認為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中國用戶樂意放棄信息以換取他們聽說的良好服務。”
不過,新美國安全中心的專家艾爾莎·坎尼亞表示,所謂中國人不關心其隱私的說法“過于簡單化”。她援引中國企業和官媒的調查稱,3/4的中國受訪者擔心人工智能對其隱私構成的威脅。“在一些案件中,中國的監管部門正在打擊濫用消費者數據行為”,她說,“我認為(中國民眾對隱私的)關注和意識正在與日俱增,其實中國政府已制定保護數據的法規——(只是)更側重安全考慮而非保護個人權益。”
還有人認為中國民眾不太了解分享如此眾多數據的后果。墨爾本斯威本科技大學的中國研究專家菲茨杰拉德表示,在中國,看來人們相對更支持并信任中央政府,即所謂“公共信任”。他說,中國的許多中產階層樂意接受監控系統,因為他們相信這并非是旨在監視他們,而是為了監視陌生人。▲
(作者克里斯蒂娜·周、蕭邦[音],王會聰譯)
環球時報2018-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