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博
2015年10月27日,上海金融“奧斯卡”在滬塵埃落定。上海鹽商集團董事長吳友建,從25位金融界精英中脫穎而出,當選2015年“滬上金融家”。
2017年9月18日,中國青年創業聯盟在西安成立。中國青年企業家協會副會長吳友建,從全國諸多知名青年創業導師中當選,和俞敏洪、朱嘯虎等一起,成為6位聯席主席之一。
從軍人到金融企業家,再到知名青年創業導師,吳友建的經歷可謂豐富。他不怕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求變求新”已經融入這位鹽商集團創始人的血液。吳友建的企業也從當初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發展成為今天擁有眾多金融牌照、跨區域經營、多業務種類的綜合性金融服務商,在金融界占據了一席之地。
近距離接觸才能感受到,這位善談、敦實的漢子,有著很多非商人的特殊品質。他有南方人的細膩,更有北方人的豪爽。也許正是因為這些特質,才讓吳友建在帶領企業發展的過程中,始終保持著一股韌性和天生的敏銳度。他看好金融這個產業,是因為它能幫助更多企業實現發展,也能讓更多青年放飛創業夢想。
曾有人好奇地問吳友建:“鹽商集團是賣鹽的嗎?”吳友建笑著說:“不是,但和鹽有不解之緣。”
吳友建來自于蘇北鹽城,因為對家鄉的熱愛,他給企業命名為“鹽商”。顧名思義,就是從鹽城走出來的商人。30年前,帶著少年時代單純炙熱的夢,吳友建從鹽城走了出來。十七八歲的他,面對著希望他留在身邊的父母,鄭重舉起稚嫩卻因干農活而布滿厚繭的手,向父母敬了個利落的軍禮。
那時的吳友建,渴望成為軍人保家衛國。“我父親那時候不希望我出去,但我必須走出這片天地。因為那樣我才能實現兒時的夢想,也才能知道外面世界有多精彩。哪怕最后身上就穿條褲衩回來,我也愿意。”于是,1980年代末的春天,在那個交通尚不發達的時候,一路輾轉坐船、乘三輪車,半路下車推拋錨的大巴,他和戰友踏上奔赴第二故鄉——遼寧大連的“長錦輪”號客輪。下船后,又被馬不停蹄地拉往大連旅順的山溝里的新兵營,吳友建自此開始了軍旅生活。18年的軍旅生活,無異于給了吳友建一個成人禮。“血脈傳承像記憶一樣割舍不掉,在東北的部隊生活對我影響很大,包括我的性格和一些待人處世的方法。部隊讓我學會了承擔,該經歷的就不要躲,該決斷時要果斷。這是當兵的時候不斷打磨出來的,很多人也許看不到這一點。”吳友建這樣說。他從一個普通青年變成一名光榮的海軍戰士,軍旅生涯磨練了吳友建不屈不撓的意志和敢為人先的品格。
“蘇北這塊土地養育了我,而東北卻深深地影響了我。在東北當兵的那些年,部隊養成了我不服輸、耐吃苦、永不言棄的性格。我內心始終對部隊生活充滿著感激。”一邊是父母家庭給予他的原生力量,一邊是部隊生活經歷的意志磨練,這些為吳友建后來應對創業挑戰與機遇做好了充分準備。
退伍之前,吳友建開始意識到,昔日心懷“背槍殺敵救國”之志的少年夢,在和平年代,似乎是不可能實現的。在當今,報效祖國不一定要靠灑熱血,而是需要為國家改革建設出力。改革開放,讓中國經濟一路騰飛,大好的創業機會擺在他眼前,仿佛就是時代的召喚。帶著這份使命和憧憬,他開始尋找創業機會。吳友建曾經萌生過很多創業點子。剛離開部隊那會兒,他在醫藥市場全力出擊,先拿下了哈藥集團的授權許可,成功收獲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行業風頭正勁時,吳友建內心卻滿懷憂慮——國內保健品宣傳過度,廣告成本過高,而在政策方面,國家是不會允許藥品、保健品擁有過高利潤的。如果只看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就做不大,到哪里尋找新機會呢?
經過一番慎重考慮,2008年,吳友建選擇離開熟悉的東北,帶著團隊前往上海準備重新布局,開辟新天地。“上海是金融中心,有著優越的投資環境、配套的政策服務、成熟的經濟體制和良好的金融秩序,到上海發展,更能接近無限廣闊的市場和機會。”
企業成立之初,面臨很多問題。團隊跟不上節奏、業務的轉型及迭代、老員工和“空降兵”的文化融合,沒有一個是不棘手的。而且進入金融行業,需要的是一個專業化程度很高的人才團隊。創業需要魄力,“老板就是為創業‘排雷的。”對創業有益的“空降兵”,公司急切需要,但要請到“空降兵”,首先需要老板去一一排雷。
對公司里所有員工來說,吳友建就像大哥一樣,員工家里有事,不管是孩子上學還是父母看病,能幫著扛就扛一把。吳友建就是這樣一個事必躬親,凡事不做到完美不肯罷休的人。他被員工尊稱為“后勤部長”。最忙時,一年365天坐了150多趟飛機,硬是“飛出”了多家航空公司的白金會員卡。“有時候一天飛三四個城市,到機場這個事情談完,吃工作餐,一轉身又上飛機,又去另外一個地方”,吳友建笑稱自己比空姐飛的航班都多。
2012年,整合所有業務和資源,吳友建正式組建成立鹽商集團,一個金融問題解決供應商初現雛形。
金融是鹽商集團的核心業務,吳友建首先需要考慮的問題就是如何在上海立足。作為白手起家的創業者,他認為資金短缺對創業企業的打擊是致命的。“創業不容易,很痛苦,真正是九死一生的過程。一夜一夜睡不著覺,不吃安眠藥睡不了覺,痛苦折磨。你去敲別人門的時候,找別人借錢的時候,那種無助非常人所能理解。”這些思考讓吳友建決定要以實業作為金融事業的堅實后盾,只有這樣自己在上海才能做好核心業務——金融。時間過得很快,在業務發展穩定后,吳友建和他的團隊開始著力于長三角布局。鹽商為各地政府、機構及個人客戶提供穩定、優質的綜合性金融管理服務,多領域融合發展供應鏈金融、普惠金融,服務青年“雙創”事業。一轉眼在上海的日子已過去10年,而鹽商的腳步卻沒有停歇,他們開始設立布局全國渠道網點,并與多家上市公司、央企、國企展開全面戰略合作。
伴隨著國家經濟改革步伐的不斷加快,鹽商內部也開始了前所未有的轉型。其下業務分為金融事業、雙創事業和產業運營三大板塊。而作為核心的基金業務,則創建了多品類全覆蓋的服務類別,其中包含股權類、證券類及其他類投資業務,并將實現金融業務向涉農銀行領域不斷拓展,逐步建立與農商行或農村信用社的合作體系。在消費金融領域,鹽商通過與保險公司的進一步合作,在住房、汽車、個人信用等方面不斷尋求業務突破,發展了諸多創新型服務體驗。
金融要服務于實業,要服務于民。吳友建對此有著更深刻的認識:“金融必須下沉到實體產業,才能與實體產業鏈深度融合。”而他本身也是做貿易起家,十分了解做實業的辛苦和難處。沒有實業的發展,金融就好像無根之木、無源之水,是無法長久的。鹽商集團自成立之初,就把金融作為助推實業的“良方”,大力支持中小微企業的發展。
鹽商參與了很多國有企業和央企的二、三級公司的混改。自2016年起,鹽商開始拓展全國市場,積極布局供應鏈金融和產融結合;陸續與飛樂音響、華晨汽車、百聯集團等眾多央企、國企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在新零售、新物流、打造智慧城市等方面建立了深度合作;立足金融行業,輻射至文化藝術、貿易零售、安保服務、物流運輸等眾多領域,形成跨區域發展、多業務種類、多牌照經營的多元化格局。
“以前大家覺得民辦企業和國有企業合作就是帶刀過來,割一塊肉就跑,2017年我們和央企的合作,鹽商占70%的股份,央企占30%,但是我們把財務權和監督權交給央企。”憑借良好的信譽,2018年鹽商集團同國內最早成立的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中國信達達成戰略合作,在不良資產處置業務上開展全方位合作,進一步緩釋社會的金融風險。
求變拓新才能長足發展,隨著企業業務的不斷成熟,吳友建帶領團隊也在不斷尋求新突破。鹽商集團與多家銀行等金融機構保持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及產業轉型升級,通過普惠金融的方式服務實體經濟。至此,企業打通了線上和線下產業格局的發展,真正實現了從傳統金融向創新金融的轉變。
面對這些原本不熟悉的領域,吳友建顯得毫不畏懼,“沒有哪個領域是誰生下來就懂的,關鍵是要抓住機會。我們從傳統產業、傳統貿易、傳統金融,走向現在的創新金融,表明鹽商一直與大環境相融合。我們在‘綜合金融+雙創的領域是走在比較前面的。”
從草創時期的單一經營、簡單的貿易模式,逐步整合零碎的市場資源,鹽商集團撬動了包括資產管理、產業園區、商業房產、文化傳播和供應鏈等數十個領域,產業延伸到了包括長三角、東北、中南部等幾個大區的十幾個省份的跨領域大型金融集團。
當年離家的時候,吳友建的父親曾送給兒子一句話,“人有千里朋友,沒有千里威風”,多交朋友準沒錯。父親給他起這個名字——友建,大概也有這幾分意思吧。父母家庭的影響,讓吳友建一直抱著謙遜的態度,因此收獲了一撥又一撥在關鍵時刻愿意拉他一把的朋友。對于生意場上的成敗,吳友建已經淡然自若,多年的創業經歷,沒有讓他成為一臉精明和銳氣的商人,反倒依然保持著淳樸善良、憨厚可掬的軍人本質。
中國的企業家是什么呢?“是帶著孩子趕路的母親,一路還得喂奶,還得哺育,還怕狼來了把孩子叼走了,還要怕壞人把孩子搶走了,趕著一群孩子往前走,所以特別不容易。”吳友建風趣地回答道,但調侃背后,是一條樂觀豁達的創新之路。無論是扶貧攻堅、拓展金融新領域,還是服務國家、振興民族工業,他從未忘記過自己做人的本分,一直在踐行著自己的“初心”。
從2013年起,鹽商集團就已逐漸成為一家以實業為基礎、雙創為驅動、金融為核心、多元綻放的綜合性企業集團。在連續四年支持共青團中央舉辦“鹽商杯”“創青春”中國青年創新創業大賽后,成立了中國創業股權基金,為青年創新創業提供更實在、更有效的支持。2016年,旗下資產管理公司成為了“中國青年創新創業板”首批全牌照推薦機構,真正將創新創業帶到資本市場里。之后,鹽商集團還推出了“股債結合”的方式,以滿足不同類型、不同時期“雙創”企業的金融服務需求。
“人無信不立。”吳友建一直堅持這樣一個想法,做企業實際上就是做人。他擔任了四屆中國青年創新創業大賽的評委,經常對創業青年說:“一個企業在經濟上破產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誠信破產。創業的人靠譜,創業項目才靠譜。”他自己就是這樣做的,鹽商集團從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微企業,成長為一家綜合性集團,最根本的是靠誠實守信,一步步贏得客戶認可。
在擔任青年創業導師時,吳友建看到,青年人都不缺創新激情、不缺創業勇氣,缺的是資金資源、缺的是生活歷練。千里馬之所以能成為千里馬,除了自身努力外,還要有善于相馬識馬的伯樂。每當回想起自己從東北帶著創業團隊到上海,創業途中遇到的艱辛,以及得到“貴人”的相助,他決定要做創業青年的“貴人”,承擔社會責任,支持青年雙創。
“一開始純粹是為了公益,后來發現在公益的路上也可以從事與商業相關的工作,路越走越寬。我們和創業者共同成長。”吳友建如是說。
做企業成功了,吳友建也從沒忘記他出身部隊,始終保留著一份家國情懷。“我對國家、軍人一直抱有深厚的感情,這種感情時刻在我心頭縈繞。比如我們購買第一架國產ARJ21公務機,雖然當時作為啟動用戶存在潛在風險,但我認為,我們應該給民族工業多一些機會、多一些信心,相信有一天它一定能走向世界的舞臺,實現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吳友健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讓吳友建始終念念不忘的,還有和自己一樣出身的農民兄弟。他開始借助自己的金融服務優勢,開展產業扶貧項目。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說過,“扶貧要同扶智、扶志結合起來。智和志就是內力、內因。”吳友建了解農民,也深深懂得,扶貧不僅是輸血,更重要的是造血。他慢慢探索出一條“金融+雙創+扶貧+實業”的新路子。
吳友建對蘇北老家一直念念不忘,對于那片生他養他的土地,他一直想著要回去做些什么。經過考察,他看到了鹽城獨有的“鹽雕文化”的市場價值,通過重新整合企業資源,以股權投資的方式參與經營。這個項目不僅讓傳統藝術煥發出全新的商業價值,更讓“中國鹽雕”成為鹽城的城市名片,讓“鹽文化”走入千家萬戶。
問及鹽商集團未來的發展方向,吳友建眼神堅定,“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這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金融建設指明了方向。未來鹽商依舊保持服務實體經濟的初心不動搖,我們將投入60%的精力去做金融,30%用于實業發展,當然還要堅持用10%的力量去回饋社會,在做好金融實業的同時,擔當起企業的社會責任。”
對于企業和家庭之間的平衡,吳友建總結了“三個交代”,“一個是給老婆孩子和家人有一個交代,第二個給你一起打天下的兄弟們一個交代,第三你要給社會一個交代。”最終,吳友建的老團隊成員多數都留了下來,通過學習再安排,老團隊換了新思想,集團更有活力了。“成功了、失敗了,能做到寵辱不驚不容易,我們必須努力往好的方向走!”這個軍中硬漢靠著自己和團隊的打拼終于在上海灘闖出了一片天。
事業上的成功也讓女兒成為了吳友建的粉絲。聽到上大學的女兒選了商科專業時,吳友建對女兒說,“當企業家是很累的,你就負責健康和美麗,快快樂樂的,有一技之長,就足夠了。”事業做到這個高度,人也就更豁達了,別人家都是望女成鳳,他反倒只希望女兒健康和美麗。
吳友建,一個從鹽城走出來的商人,一個曾經的軍人,創業十年幾經沉浮。創業路上,他也曾茫然,也曾想放棄,但最后,他依然選擇一邊暢想幸福的生活,一邊奮起加倍努力,做中國的企業家,做青年創業者的“貴人”,做這個新時代的堅定者、奮進者、搏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