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偉 李菡丹 王碧清
“科技是核心戰斗力”,這是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一個重大思想。報告指出: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加強應用基礎研究,拓展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建設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提供有力支撐。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強化戰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倡導創新文化,強化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
可以說,把科技提升到戰斗力生成的“核心”地位來認識,充分體現了習主席對時代規律的科學把握、對制勝機理的深刻洞悉、對科技創新的高度關注,無疑為我們加快實施科技興軍戰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知識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來。要想在科技創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須在創新實踐中發現人才。這是我國多年來科技發展永恒不變的定律。
1955年,國務院發布了《中國科學院科學獎金的暫行條例》,頒發最高科技獎,一等獎獎金為1萬元人民幣;1957年1月,國家對科學獎金進行了首次評審,獲得首屆科學獎一等獎的科學家是錢學森、華羅庚和吳文俊;1958年,國務院批準成立了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標志著中國科技獎勵體系基本完成。
1963年11月,國務院發布了《發明獎勵條例》和《技術改進條例》;1966年5月,批準了發明獎勵297項,其中包括“原子彈”“氫彈”“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等重要成果;1978年,黨中央召開了全國科學技術大會,會上隆重獎勵了7657項科技成果,標志著科技獎勵制度的恢復。1994年,國務院設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1999年,國家對科學技術獎勵制度實行了重大改革。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制度更加完善,形成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和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五大獎項。
2000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正式設立,這是以國家名義對為科學技術發展作出杰出貢獻的科學家給予最高榮譽獎勵,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要決定。崇尚科學的民族,才是最有希望的民族。對做出重大科學發現、技術發明和利用科學技術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有突出貢獻的人員進行獎勵,是黨和國家長期堅持的一項重要制度。這體現了中華民族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優良傳統,是黨和政府以及全社會對科技工作者辛勤工作與所作貢獻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設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和其他獎勵,就是為了在全社會形成尊重知識、尊重科學、依靠科學的良好氣氛,鼓勵廣大科技工作者通過不懈的努力,為我國的科技發展不斷作出新的貢獻。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世界著名數學家吳文俊、漢字激光照排系統創始人王選、高性能計算機領域的著名專家金怡濂、運載火箭與衛星技術專家孫家棟、兩彈一星元勛程開甲、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中國本土科學家屠呦呦、火炸藥專家王澤山……這些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科學家之所以能夠取得卓著的成就,不僅由于他們對國家興盛和社會發展有強烈的責任心,還在于他們對科學和真理有執著的追求。他們那種樸實嚴謹的作風,敢于創新的勇氣和追求,值得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學習,也應該在全黨和全社會發揚光大。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1月8日舉行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發表講話: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科技事業取得長足進步,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作出了重要貢獻。當前,我國發展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須按照黨的十九大部署,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凝聚起更為強大、更為持久的科技創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