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7日,數學界巨擘、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吳文俊駕鶴西行,享年98歲。
吳文俊曾在《東方數學的使命》這篇文章中提出一個問題:“怎樣進行工作,才能對得起古代的前輩,建立起我們新時代的新數學,并在不遠的將來,使東方的數學超過西方的數學,不斷地出題目給西方做?我想,這是值得我們大家思考和需要努力的方面。”
為解答這個問題,吳文俊身體力行。在拓撲學領域,吳文俊引進的示性類和示嵌類被稱為“吳示性類”和“吳示嵌類”,他導出的示性類之間的關系式被稱為“吳公式”。在吳文俊研究的影響下,研究拓撲學的“武器庫”得以形成,法國數學家托姆、美國數學家米爾諾等許多著名數學家都受他啟發或以他的研究為起點之一,獲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1970年代后期,吳文俊開創了嶄新的數學機械化領域,他提出的用計算機證明幾何定理的“吳方法”被認為是自動推理領域的先驅性工作。因為這項工作,他獲得了2006年的“邵逸夫數學獎”。
這樣開創性的工作,源自吳文俊對數學發展、對中國古代數學的深刻理解。吳文俊認為,中國古代數學不同于西方傳統公理化數學,它是構造性的、算法性的,因而是最符合數學機械化的。他用算法的觀點對中國古算作了正本清源的分析,不僅開辟了中國數學史研究的新思路與新方法,也與機械化數學的開創密切相關。
“科研是永遠做不完的。數學的難題有很多,簡直是越來越多。堅持做科研可能是中國科學家的特點,中國科學家后勁很足,年輕時做科研,六七十歲后仍在做科研,甚至八十歲后還在做。”對于吳文俊而言,華羅庚和陳省身是他的榜樣,生命不息、創新不止,他從不放棄研究。
吳文俊曾說:“不管一個人做什么工作,都是在整個社會、國家的支持下完成的。有很多人幫助我,我數都數不過來。我們是踩在許多老師、朋友、整個社會的肩膀上才上升了一段。我應當怎樣回報老師、朋友和整個社會呢?我想,只有讓人踩在我的肩膀上再上去一截。我就希望我們的數學研究事業能夠一棒一棒地傳下去。”
吳文俊曾師從數學家陳省身,他多次表達對老師的感激和懷念。他曾回憶,1946年前后,受陳省身指點,他確立了代數拓撲學的研究方向,曾因戰亂、生計所迫一度中斷的數學研究得以重新開始。
有感于師恩深重,吳文俊此后一生都以陳省身為榜樣,不斷鼓勵和幫助后輩,并終生矢志不渝地推進數學學科的發展。2007年,已88歲高齡的吳文俊仍站在講臺上傳道授業,為數學院研究生作了題為《消去法與代數幾何》的報告并解答了學生們的許多問題。參與者回憶,在近兩個小時的過程中,吳文俊始終站著,聲音鏗鏘。
在他的影響下,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成立了數學機械化重點實驗室,對“吳方法”和“吳消元法”進行了大量后續性研究工作,這個實驗室所形成的高水平數學機械化研究隊伍,在國際上被稱為“吳學派”。如今,吳文俊的成就正被應用于曲面造型、機器人機構的位置分析、智能計算機輔助等若干高科技領域,并取得了一系列國際領先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