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自強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置身于梅紅玲位于杭州玉皇山南靜謚的工作室,仿佛置身于青瓷藝術的天堂。工作室作為杭州文保單位大資福廟的東廂房,是一處典型的江南園林,其布局自由,建筑樸素,廳堂隨宜安排,花草場樹木星布其間。而梅紅玲因地制宜,把她的作品巧布其間,精致的組合器具,典雅的藝術瓷器,傳神的人物雕塑與環境形成了完美的融合。
龍泉,浙西南的一個山區小城,這個小城擁有兩張世界級的名片“龍泉青瓷”和“龍泉寶劍”,因而也享有極高的知名度。龍泉在西晉時便開始有燒制青瓷的瓷窯,宋元之際進入鼎盛時期,形成了著名的龍泉窯系,為宋代中國最大的瓷業中心。龍泉青瓷到明代中期以后逐漸衰弱,但仍然綿延長存。伴隨著龍泉青瓷興衰史,龍泉許多大家族也演繹著自已的興衰故事,這其中就有梅家。梅紅玲的祖父梅福太是民國年間龍泉青瓷界的傳奇人物。他既是藝術大家又是經營大師。到解放前期,梅家已然發展成為龍泉最大的幾家瓷器行。解決后公私合營中,他又率先響應,成為第一家合營企業。1957年,周恩來總理批示恢復青瓷生產。50多年來,龍泉青瓷又重新踏上復興之路,而在這復興之路上,自然少不了梅紅玲父親梅云平的身影。梅云平一生從生青瓷的創作和經營,曾任龍泉國營瓷廠總廠廠長。從小在瓷土堆里長大的梅紅玲,青瓷情結已然成為家族的基因,所以在初中畢業時,選擇河北輕工業學校(現河北理工學院)陶瓷專業就變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在中國瓷界,梅紅玲梅以“癡迷、大膽、堅韌”的特點讓人印象深刻,也因35歲就被評為省級工藝美術大師而讓同行稱羨。
1991年,梅紅玲進入龍泉市藝術瓷廠設計室工作,深厚的家學底蘊,對青瓷藝術的癡迷以及良好的藝術靈性,讓梅紅玲很快在青瓷界嶄露頭角。青瓷首先是生活的藝術,因而得融入生活。梅紅玲早期的作品更多地是在生活器皿領域進行模仿創新。在確定主攻方向后,梅紅玲展現出與女性不相符的大膽個性。她在創作時“辯證性繼承,創造性轉化,開拓性發展”,作品以造形清雅、釉色青如玉、聲音如磬而被稱譽。但青瓷的本質是一種藝術,因而藝術之美才是它的靈魂。因而自1997年開始,梅紅玲把主要精力用于藝術創作并且以人物作為主創領域。她創作的《南海觀音像》身姿飄逸、面相慈祥,《孔子》溫而厲、威而不猛,《周恩來》神態自然、略帶微笑,每一尊都十分地生動,形神兼備。十年磨劍,進入新世紀,梅紅玲進入藝術收獲期。2001年,梅紅玲創作的《故鄉的云》榮獲了第三屆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展金獎。2002年(杭州)國際民間手工藝品展覽會上,她創作的青瓷作品《春色》被以工藝美術大師韓美林為主任的評委會授于金獎。2007年被評為“省級陶瓷工藝美術大師”,成為年輕的女大師。
在梅紅玲的人生定位中,青瓷就是她生命,藝術創作就是她生命的靈魂。
龍泉窯在南宋時燒制出了晶瑩如玉的粉青釉和梅子青釉,標志著龍泉青瓷達到了一個顛峰,此后在藝術上超越南宋成為一代代成泉青瓷藝人的夢想。2008年,梅紅玲成功燒制出青瓷“鳥巢”作品,就技藝而言,梅紅玲也達到了藝術創作的第一個高峰。她認為,要超越青瓷藝術,要從人文內涵上突破。梅紅玲把自己突破之路上的求索分為三個階段:閉關清修,對話大師,感悟自然。后兩個階段被一位法國藝術家形象的稱為背著“中國”(CHINA,陶瓷)去旅行。要提升人文內涵,向國學和美術、書法大師學習是最好的方法,因此,梅紅玲經常帶著自已大箱大箱的作品,天南地北、國內國外地去跟名家們對話。通過這些對話,梅紅玲在不斷完善自已的同時,作品的韻味也益發深邃。
絲綢之路,曾經不僅是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商貿之路,也是三種文明的交流之路,而無論商貿還是文化交流,有三種中國商品起到了符號性作用,那就是瓷器、茶葉和絲綢,而其中的瓷器,更是被西方當作了中國的代名詞—CHINA。改革開放之后,隨著東西方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的不斷深入,中國的茶葉、絲綢正重新獲得世界性的聲譽。而作為曾經的“帶頭大哥”,瓷器卻一直沒有恢復曾經的榮光,這讓梅紅玲有一種沉甸甸的責任,也激發出她內心那種江南文人內斂的倔強:“一定要讓龍泉青瓷重現昔日興盛。”
2015年3月2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國家的“一帶一路”戰略,也讓梅紅玲更加堅定了自已的使命——讓青瓷成為“一帶一路”文化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