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國神經外科事業的開拓者和創始人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位完成超過萬例開顱手術的醫生,被稱作“萬顱之魂”;他帶領中國神經外科從無到有,直至步入國際先進行列;他做腦干手術524多例,手術死亡率不足1%,居世界首位;2008年1月9日,83歲的他獲得代表科技界最高榮譽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證書。他是王忠誠。
從醫60載,他不斷精進醫術,造福他人,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令同行嘆服的奇跡。他也有多種身份: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所長,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名譽院長……王忠誠常說:“當醫生必須有技術,但首先是要有服務精神,必須把病人放在第一位,為病人提供最佳的治療方案?!?/p>
2012年9月30日,王忠誠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住院期間,老人念念不忘三件事:建一家大型的現代化神經外科醫院,搭一座國家級神外研究平臺,辦一所培養神外專科醫生的醫學院。
1949年,24歲的王忠誠從北平醫學院(今北京大學醫學院)畢業后,成為天津總醫院的一名外科大夫。1952年,王忠誠成為新中國第一批神經外科醫生。隨后,中國第一個神經外科研究所在北京成立,王忠誠隨之調到北京。
在我國神經外科創業初期,西方國家壟斷的神經外科診斷技術為“腦血管造影術”,而當時我國的檢測手段還沿用上世紀二十年代的“氣腦造影”技術——先向病人的顱內穿刺打氣,然后造影從X光片上檢查病變。技術的落后不僅給病人帶來痛苦,甚至會有1%至3%的致死、致殘的風險。王忠誠認識到,診斷是治療的基礎,于是決心開創我國自己的腦血管造影技術。
經過反復研究和試驗,王忠誠成功掌握了腦血管造影技術。又經過7年臨床實踐和不斷完善,他于1965年出版了《腦血管造影術》。這本書是我國第一部囊括了2500份造影資料的專著,被視為中國神經外科劃時代的里程碑,使中國神經外科診斷技術同世界先進水平縮短了30年。此書于1978年獲全國科技大會獎,至今仍是一部神經外科的重要學術專著。
1976年,王忠誠在文獻中看到美國和瑞士的醫生用神經顯微外科手術成功完成了小腦血管吻合術(該種手術創面?。?,當即就把這一課題列為自己的攻關項目。半年后,他成功完成了國內首例小腦血管吻合術。
1995年11月6日,王忠誠在悉尼召開的國際神經外科大會上所作的《腦干腫瘤250例》學術報告,率先提出了“腦干和脊髓具有可塑性”的觀點,對腦干和脊髓等手術“禁區”的突破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他提出的“血管母細胞瘤正常灌注壓突破”等觀點,使臨床手術死亡率和致殘率大大降低,提高了腦干腫瘤、脊髓內腫瘤等疑難腦病療效,把我國神經外科帶入世界先進行列。
走入生命歷程最后幾年,王忠誠的身體狀況已經無法拿起手術刀,然而,他始終心系科研,在著書和育人方面,勤勉耕耘。病重的前幾年,王忠誠還組織講學團到新疆、內蒙古、廣州、泉州等地辦講座,診治疑難病癥,為當地培養研究生?!爸邑憟髧薄ⅰ罢\敬行醫”,他將一生都奉獻給了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