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師昌緒,離不開一個詞——“高溫合金”。高溫合金是尖端軍工不可或缺的材料,而師昌緒正是我國高溫合金的奠基人。
師昌緒曾任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所長、中科院技術科學部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工程院副院長等職;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1995年被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010年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他不僅是我國材料科學與技術界的一代宗師,更是推動我國材料科學發展的杰出管理者和科技戰略家。
1950年,師昌緒已經在美國圣母大學任研究助教,同時攻讀博士學位,是著名金屬學家柯恩教授的“第一把手”。朝鮮戰爭爆發后,師昌緒廣泛呼吁、多番努力,美國當局被迫同意師昌緒等部分中國留學生回國。師昌緒的導師柯恩提出可以幫忙提供更好的待遇以挽留他。師昌緒拒絕道:“我是中國人,中國需要我!”
1955年6月,師昌緒回國,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當時正值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建設高潮,師昌緒被指定為金屬所在鞍鋼工作組的負責人。他的專長本是物理冶金學,而新的任務卻涉及到煉鐵、煉鋼、軋鋼等工藝問題,他毫不猶豫地挑起這副擔子,領導全組完成了多項重要課題。
在師昌緒的領導和團隊的共同努力下,1966年,我國成功研制出了氣冷鑄造空心渦輪葉片,這使得我國當時的戰機性能達到世界前列;隨后,又研制成功了我國第一個鐵基高溫合金渦輪盤,為我國大批量生產高性能戰機創造了條件;研究發明了低偏析高溫合金技術,使我國的高溫合金材料走在了世界的前沿,等等。
1978年,師昌緒開始從事金屬所的領導工作。他明確提出:“作為一個在國內外占有一定地位的研究所,必須抓住兩頭,一方面要從事與國民經濟密切相關的應用性研究與開發工作,而且要在工業建設中見效并得到社會承認。另一方面,必須重視基礎性研究,否則前者便成為無源之水。”1983年,師昌緒被任命為中科院技術科學部主任,逐漸成為推動我國材料科學發展乃至整個科學界發展的戰略科學家。1985年,他帶領團隊負責的空心渦輪葉片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他從面向世界新技術革命的高度開展學部工作,組織學部委員們對鋼鐵、能源、通信、計算機、集成電路以及科技人員培訓等問題進行了咨詢,并報送國務院,受到高度重視。
1994年6月,中國工程院宣告成立,74歲的師昌緒被任命為首任副院長。1997年,我國啟動重大基礎研究規劃的立項工作,最初只有農業、能源、信息、資源環境與生命科學等五個領域,1998年,在師昌緒等科學家的積極建議下,國務院科技領導小組同意將材料列為重點支持領域之一。從此,我國材料科學研究駛入了快車道。在師昌緒的引領和推動下,我國納米科學技術、碳纖維、金屬腐蝕與防護、生物醫用材料、鎂合金等學科快速發展;同時造就和培育了大批材料與工程科學的杰出人才,當中許多人已經成為材料領域的學術帶頭人。
師昌緒還非常重視學會和出版工作,他創建了“中國材料研究學會”和“中國生物材料委員會”,創辦或主編了《金屬學報》(中英文)等5個高水平刊物??梢哉f,他將畢生精力獻給了祖國的科技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