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我們也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在歐美同學會成立100周年慶祝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振聾發聵。
在這樣的感召下,大量學有所成的留學人才回國報效祖國,廣袤的中華大地上呈現出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勃勃生機。國際著名的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單分子酶學的奠基人謝曉亮、百度首席執行官李彥宏……留學歸國人才中“星”光熠熠。
“以西方之學術,灌輸于中國,使中國日趨于文明富強之境”,當年中國的“留學第一人”容閎曾如此表達自己留學的目的。如今,一系列社會發展成果正在造就青年海歸的黃金時代。祖國在呼喚,事業在召喚,成千上萬海歸已經回國或者正踏上歸國之路。回來后的他們,在祖國的廣袤天地里大展拳腳。
海歸對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無疑是全方位的。曾有一項名為“海歸為中國帶來什么”的大型調查,結果顯示,絕大多數國人認可海歸帶回來了先進的科技和知識,調查也同時表明,海歸的影響遠不止體現在科學技術上,他們在國外學習到的先進管理理念以及國際化思維、國際化視野,都是加速我國融入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和促進國民思維前沿化、國際化必不可少的因素。此外,中國海歸正在幫助國家打造一批國際化的中國企業。海歸中有一大批熟悉東西方文化和國際游戲規則的留學人員,他們是中國國際化的先鋒力量,是中國企業走向世界的橋頭堡,也是中國連接世界的強有力的紐帶,是輔助中國和世界打交道的重要的生力軍。
20世紀90年代以來,因為中國改革開放確定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方針政策,同時90年代后期又確立了市場經濟的主體地位。因此,21世紀的大多數留學人員回國以后,更多的投身到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潮中來,并作出了杰出的貢獻。
實際上,無論多少種形式,留學人員的回流并為國服務可以簡單地分為兩種趨勢:一種是人才回歸,即人才徹底回歸祖國,目前,我國留學生回歸率大約為四分之一;還有一種趨勢就是人才環流,即人才在兩個甚至多個國家間循環流動,留學人才可能拿著外國護照但在中國投資、工作或者與中國的政府和企業展開合作,也可能保留著中國籍代表中國的跨國企業在海外工作,由于中國并沒有加入多少其他國家的免簽證計劃,也不像印度和巴西那樣承認雙重國籍,因此,相信在中國工作卻保留外國護照的留學人才有相當一部分。需要指出的是,這一個群體在留學人才回歸率的統計上經常會被忽略,盡管他們與回歸的人才一樣都已經在為國效力。
自2008年“千人計劃”實施以來,我國引進教授層次人才數量是此前30年引進總量的20余倍。截至2016年,各地引進高層次留學人才5.4萬人。最近幾年,國家和各地相繼出臺了各種形式的高端留學人才吸引計劃,他們先進的技術、經驗,強大的科研攻關和組織領導能力,為我國前沿研究、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在這里,個人夢想的實現與中國夢的實現緊密相連。
人才加速回流形成態勢,出國與回國人數比例已從2006年的3.15∶1下降到2016年的1.26∶1。有發展前景的工作機會和國際化的薪酬待遇,成為吸引留學生回國的主要因素。我國已經占據全球產業鏈中端,并正在向高端邁進,為留學人才提供了廣闊的用武之地,出國留學和歸國發展人數之間的逆差將進一步縮小。
相關調查顯示,有32%的受訪海歸計劃報考公務員。大量的留學回國人員,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國家對留學人員也越來越重視,不少地區出臺新政放寬了海外留學人員報考公務員的限制。“海歸”報國,出現了新的趨勢和特點。
截至2017年8月,全國留學人員創業園達347家,入園企業超過2.7萬家,7.9萬名留學人員在園創業。留學回國人員創業的先鋒作用十分明顯,主要集中在一、二線城市,領域集中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優惠的政府政策、全球最活躍的經濟、快速發展的高新產業、持續投入的科教事業以及海內外“人才、項目、技術、市場、資本、場地、服務”全面對接的平臺,正吸引越來越多的海外學子歸國追夢。
這包括國家經濟發展的宏觀背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的切實利好。
沿時間軸縱向看,海歸創業環境在不斷改善,尤其是創業起步階段。有人將近30年來國家創新創業孵化環境的迭代、演進概括為“一張桌子、一套政策、一塊平臺、一個生態”的升級過程。
橫向觀察,新一代海歸回國后在落腳空間的選擇上呈現多樣化特點。北大創業訓練營合伙人尉國梁介紹,目前全國各省市都在采取措施吸引海歸落戶創業,加之很多城市已形成產業聚集基礎,來自不同細分領域的創業者可以自主選擇,這對海歸企業和當地發展來說,是雙贏合作。
與物質條件相比,新海歸更注重精神追求與價值實現。“如今,‘發展成為點燃當代年輕人內心激情的火種。”北大創業訓練營首席執行官王健表示,“歐美國家給年輕人留下的機會太少,加上語言文化隔閡,他們的才能與價值體現大多呈現等量偏弱的關系。”各國留學生都可能面臨這一窘境,但中國留學生最為幸運的就是他們身后遍布機遇的祖國厚土,一個蓬勃創新的環境能讓青年的個人價值和理想抱負實現幾何級的增值爆發。
對當代歸國學子而言,他們的激情還基于對祖國發展的堅定信心。他們在出國前就對中國勢不可擋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因此,在大量留學生的人生規劃中,選擇“暫時離開”的目的直指“凱旋”——在海外提升自我,有一定積累后果斷回國,投身創業大軍。
這也是青年海歸創業者群體的一個新特點,即將個人前途與國家發展機遇緊密結合,相互成就。他們更愿意帶回火種,在鄉梓大地上與祖國一同成長,成為祖國發展的參與者、建設者,以個人創新助力國家發展。
數說·十八大以來“歸國潮”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迎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留學人才“歸國潮”。
根據2017年留學人員回國服務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公布的數據,從1978年到2016年年底,我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累計達458.66萬人,其中265.11萬人在完成學業后選擇回國發展。在回國發展的留學人員中,黨的十八大以來5年回國人數占到70%。
2016年,我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54.45萬人,較2012年增長14.49萬人,增幅達36.26%;回國人員總數43.25萬人,較2012年增長15.96萬人。完成學業后選擇回國發展的留學人員比例由2012年的72.38%增長到2016年的82.23%,留學回國與出國留學人數“逆差”逐漸縮小。
2008年以來,我國共分13批次引進“千人計劃”專家超過7000人,各地引進高層次人才、留學人才5.39萬人。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出臺和落實《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等60多項文件,初步完成留學人員回國的政策體系構建。
從地域來看,2016年,逾九成留學人員赴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10國;從學歷層次上看,七成以上攻讀本科以上學歷,其中碩博研究生占比35.51%;公派留學生專業主要集中在國家急需的理、工、農、醫等學科,其中工科占比達36.54%。
公派留學是為國家儲備人才,特別是高精尖、緊缺人才的重要渠道。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公派出國留學總人數為107005人,從2012年的1.3萬余人增長到2016年的3萬余人,公派留學年度派出人數增長了1.2倍。我國公派留學回國率超過98%,其中“西部項目”絕大多數人員都回到了西部地區。
目前,全國留學人員創業園達347家,入園企業超過2.7萬家,7.9萬名留學人員在園創業。留學回國人員創業的先鋒作用十分明顯,主要集中在一、二線城市,領域集中在戰略性新興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