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宏琰
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表示“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而引導海外留學人員回國就業便是吸引國際高端人才的重要渠道之一。
過去5年來,中國“海歸潮”呈明顯提速態勢。2017年留學人員回國服務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公布數據顯示,中國留學回國人員比例由2012年的72.38%增至2016年的82.23%,僅這5年的海歸人數就占總留學歸國人數的七成。
中國需要海歸。回國與否,歷代中國留學生的考量從來都離不開“國家”二字。
逾一個半世紀以前,中國第一位海歸容閎從耶魯大學畢業。“以西方之學術灌輸于中國,使中國日趨于文明富強之境”。在他的引領下,更多留學生走出國門,影響了近代中國。
20世紀50年代,數學家華羅庚在返回新中國途中寫信道,“梁園雖好,非久居之鄉”。當時,包括科學家錢學森、鄧稼先在內,千余位留學生回到了久經戰亂、極度貧弱的中國。
多年后人們發現,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獎章23位獲得者中,有21位海歸。
不久前結束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終身教職回國,現擔任清華大學副校長的施一公也說,回國前內心總覺得缺點什么,總是悵然若失。“我缺什么?缺少的是對祖國的回報,缺少對自己求學時期信念的堅持,缺少讓我振奮的直接幫助同胞的成就感。”
其實在今天,海歸同樣需要中國。除了擁有前輩們的愛國之情、強國之志、報國之行,吸引大量海外人才歸來的,還包括自我價值與個人夢想的實現。
歐美同學會會長陳竺曾強調:“要做民族復興征程中的創業者而不是旁觀者。”
過去很長一段時期,每當有高級人才選擇回國時,輿論往往稱其放棄優厚待遇“毅然回國”。
但現在,人們心態更平等、更開放、更理性。“回到祖國去”,成為新的風尚,因為中國正成為全球人才競相創新創業的沃土。
“中國經濟的發展為我們提供前所未有的機遇。”“千人計劃”國家特聘專家王曉鵬說,在全球宏觀經濟壓力較大的背景下,中國經濟展現了持續的支撐力。從橫向比較,中國正通過“雙創”、營改增、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等方面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
中國國力的增強、經濟增長、社會穩定和經濟全球化使得中國“人才磁鐵”效應愈發明顯。這正是此次大規模“海歸潮”的深刻時代背景。
統計顯示,自國家“千人計劃”實施以來,各地區、各部門引才項目累計引進高層次人才超5萬名,2016年引進的教授級人才數量是1978年至2008年30年引進總量的20余倍。
當初,為了獲取新知、挑戰自我,留學生選擇出國“鍍金”;如今,為了追逐夢想、成就事業,他們決定歸來重新出發。透過新世紀以來新一波“海歸潮”,可以看到廣大留學歸國人才創新創業的激情,更可見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在全球的標桿引領效應。期待未來在各方努力下,早日實現“廣聚天下英才”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