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了挖掘地方資源,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課程的具體方法。通過動態的、多元的課程環境的創設,激勵孩子在與環境、材料的有效互動中大膽地探索、充分地表達,獲取各種有益的經驗。
關鍵詞:地方文化;游戲化;資源
我園地處擁有2500多年歷史的千燈古鎮,為傳承與建設具有濃厚文化氛圍的幼兒園環境,我們確立“悅享成長、韻美千幼”文化主題,將古鎮雅韻與快樂教育相結合,形成“悅美”文化理念,涵蓋幼兒學習成長之悅,教職員工成就職業幸福之悅。在悅和教育引領下,創設悅動越健康、悅學越智慧、悅讀越成長、悅愛越幸福的園所環境,打造具有園本特色的快樂課堂,開發了系列園本課程。
一、 創建環境資源
我園是一所鄉鎮幼兒園,戶外活動場地寬闊有特色,我們場地上有小山坡、沙玩區,涂鴉區、還有飼養種植區等,這是我園硬件條件上的優勢,可以順利開展戶外區域游戲。近年來,在課程游戲化的理念下,我們根據陶行知鄉村教育思想,結合我們所處的環境,充分利用農村現有資源,對怎樣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開展適合幼兒發展的戶外區域活動進行了實踐與思考。我們結合園所的環境,從實際出發,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鄉土資源,開展豐富多彩而又具有本土特色的活動。
在課程游戲化理念的推動下,我們對幼兒園內外環境進行了新創設。將千燈特色與悅文化相結合。園部行政共同通過交流商討,制定了對園所環境布置整體的部署與規劃,對書香小屋、樓梯通道、大塊墻面、戶外區域、班級特色區進行了全盤統一布置:底樓走廊將我園悅和的理念融入其中,創設了體現家長工作方面的“悅合作”,凸顯幼兒才藝海報展示的“悅秀”,彰顯課程游戲化特色的“悅游戲”等,將千燈古鎮的景點以美術作品的形式展示在通道中,體現了我園韻美環境。戶外區域劃分合理,沙水區利用現有樹木間距制作了攀爬網;角色區增添了塑料小屋、圍欄;種植區開辟了飼養區、觀賞區等,涂鴉區增添了許多材料箱與工具箱以及鄉土材料作品展示區等;在樓梯底下根據年齡特點創設了三個書香小屋,各具特點,深受幼兒喜愛。各班根據年齡特點、幼兒興趣及班本實際進行了班級特色區創意美術的布置,有效利用現有空間,創設出獨特新穎的區角環境,做到了“班班有特色,處處有亮點。”
二、 有效利用農村資源
農村資源在我園的利用,可以說是琳瑯滿目、物盡其用。我們收集了大量材料,如磚頭、扁、蒲扇、麻繩、毛竹管、木材等,不管是家里的,還是小朋友家長提供的,又或者問住戶買來,水缸、米缸、水桶、飯桶、樹樁、鵝卵石等等逐漸搬進了戶外藝術區。一塊塊的磚頭畫上可愛的造型,粗糙的質感與鮮艷的色彩形成了一種色彩美,別有一番風味;大大小小的水缸這兒擺幾個,那兒放一堆,種上水蓮養點金魚,孩子們裝飾了水缸的表面,一邊畫畫,一邊賞荷逗魚,可謂其樂無窮;麻繩通過老師的編制,變成了展示幼兒作品的舞臺,掛上一把把的彩繪過的蒲扇和竹匾,不久這里就成了我園藝術區的一個景點,孩子散步的時候都喜歡來這里看看。
創設良好的條件,提供豐富的材料,一直是我們開展活動的保障,材料是幼兒活動的對象,幼兒通過對各種廢舊材料的利用、創造,從而發展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在活動中我們讓家長和孩子一起用收集到的輪胎進行彩繪,家長們熱情高漲,與孩子一起繪制成各種顏色后進行擺放造型,還有的在輪胎中種上一些常見的綠植,把輪胎彩繪上斑馬、小鹿,就變成了一個小小的動物世界;涂上黃顏色并按上眼睛就是人見人愛的小黃人造型。廢舊的輪胎經過孩子們的改變總是帶著驚喜與美感;還有許多廢舊材料,家長與老師一起從生活中收集的比如:酒瓶、飲料瓶、臺燈、電話機、舊沙發、泡沫、PVC管,給了孩子許多創作的園地,這些都是幼兒進行創意美術的理想材料,還有一些平時生活中的物品,比如:壞掉的鞋子、不穿的衣服褲子等,在我們的美術活動中大展風采,經過孩子們的涂涂畫畫我們看到了各種意想不到的美妙效果,同時進一步激發了孩子們的對美的感受與表現,提升了美術的興趣與水平。
另外,我們發動家長收集各種農作物,比如各種植物的種子、當季瓜果蔬菜等,在豐收的季節收集稻草、麥管、蘆葦等,有心的家長把修剪下來的樹枝收集保存好,就這樣我們的藝術區庫材料超市大大豐富了,幼兒在活動過程中擁有了更多的選擇,也表現了更多的創意,獲得了更多的成功。
三、 開發地方課程
我們始終堅持“以幼兒為本”的思想,傳承與發揚地方本土文化,讓孩子產生家鄉美的自豪感,了解家鄉的景物、人文、特色。我們積極挖掘教材潛在內涵,提高知識思維價值,從而真正有效促進幼兒發展。我園以領域活動、生活活動、游戲活動為主要內容,從幼兒的興趣和問題出發,對現有活動課程進行調整、充實、延伸,注重課程的整合性、趣味性、挑戰性。在課程改革中,我們實現“一課一游戲”,保證孩子的活動時間,讓幼兒在充分自主探索、交往、體驗中獲得知識、能力、情感的發展。我們的教師在不斷的實踐中,創造性的實施地方特色課程,挖掘了一些千燈的地方特色課程,比較有代表性的是中班美術:《走進千燈民居》,利用超輕黏土的特點制作出古鎮千燈的民居,作品表現了青瓦白墻、小橋流水,輕泥的立體感給作品帶來了另一種美感。這樣既簡單易操作又作品優美的課程深受幼兒喜愛,老師得到了成功的喜悅。又如大班美術《古鎮星月夜》:將黏土裝在注射器中,輕輕擠壓變成細細長長的線條,用這些線條變成星光、月光和風,表現了古鎮星月夜的魅力。
四、 適時充實課程資源
千燈是顧炎武故鄉,昆曲發源地,每逢清明,我們組織幼兒進行清明節掃墓活動,緬懷偉人,傳承文化。我們分別開展了幼兒國旗下講話活動、大班幼兒元宵節系列活動、學雷鋒獻愛心系列活動、大班參觀小學、進課堂系列活動、媽媽節日快樂、植樹節系列活動、勞動節系列活動、六一節才藝表演及大班畢業典禮、觀看木偶戲等,在期初制訂計劃的時候就在課程計劃中,利用節日活動有效充實我園課程資源。這些活動的開展都非常認真,比如大班的幼小銜接本學期去了小學兩次,一次是參觀一次是進課堂,這樣的活動讓我們幼小銜接開展的更為實在、有效。
幼兒園文化作為課程的一部分,我們正不斷充實我園“悅美”文化、傳揚千燈地方文化,讓我們的文化與課程游戲化相互整合,相互推進,共同發展。
作者簡介:張雅紅,江蘇省昆山市,昆山市千燈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