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一把斷尺的故事告訴我們,課堂中經常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意外”,這些“意外”常常超出我們的預設,處理不當就好擾亂我們的教學,處理得當有時這些“意外”也能給我們帶來驚喜。這就需要老師能靈活的處理好課堂上的這些生成性的資源,轉變教學模式,努力讓課堂更加鮮活。
關鍵詞:預設;意外;生成;斷尺
[案例背景]
課堂教學是一個充滿未知變化發展的動態生成過程,盡管教師在教學之前對課堂進行了精心的預設,還是會有突發事件發生。這些事件如果處理不當,精心設計的教學計劃便會攪得一塌糊涂,影響教師形象;如果處理巧妙,不僅能保證正常教學,還能凸顯教師的教學機智與隨機應變的能力,更能維護師生關系。作為一名新教師,不論預設多么全面,課堂上總會出現個別小“意外”。這些“意外”既讓我面臨了教學的挑戰,也為我的課堂提供了生動的教學資源,給我的課堂帶來了額外的驚喜。
[案例描述]
某天上午第二節課是二(8)班數學課,這節課的主要任務是帶大家認識厘米以及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八班是比較活躍的班級,只要有動手的環節,他們班就會超出我的課前預設,發生一些小“意外”,所以上課開始我就強調了要求,培養他們“說停就停”的習慣,要求他們別做與教學無關的事,課堂上要聽清老師的要求,跟著要求做。
自主探究的第一個環節認識直尺。認識了解每一個刻度,強調0刻度的重要性。我們的測量一般都要從0刻度開始,所以我帶著孩子們從0刻度開始認起。充分認識直尺上面的刻度,感知、會找1厘米的長度以后,就開始讓孩子們動手操作了。
“現在請大家用手中的直尺量一量數學書封面的寬有多長?”聽清要求后,孩子們開始動手測量。動手操作是孩子們最興奮的時候,也是課堂上最難掌控容易出現意外的時候。
只聽“啪”的一聲,班里頓時鴉雀無聲,44雙眼睛齊刷刷的望向第二組的最后一個孩子——浩然同學!
“怎么回事?”我立即詢問道。
“植老師,我,我不是有意的。”看著他手里20厘米長的直尺從刻度2與刻度3之間斷開,一段長一段短,浩然怯怯地說道。
“壞了,不可以用了!”“他慘咯!”“撇成了兩半,有兩把尺了!”下面孩子小聲地嘀咕起來。
當時的我十分生氣,又想到這個班的孩子每次動手的環節都會給我出這樣的情況,更加生氣。正當我準備好好訓斥浩浩時,突然看到他眼中閃著淚花滿臉的委屈,手上剛剛斷尺的地方還是紅紅的,或許這一次他真的不是故意的。此時,我突然想起《中國教育報》上一篇正確處理此類“意外”事件的文章,“如果我此時當著全班44個天真可愛的孩子面前訓斥浩然,這對浩然的傷害將有多大?”想到這里,我已經不敢想下去了,就順著大家的想法問了一句;“這把斷掉的尺還有用嗎?”
“絕對沒有用了。”志遠肯定的答道。作為班長他思維一向嚴謹。
“為什么呢?”我繼續反問道。
“我們剛剛學過,測量物體要從0刻度開始量起,他的兩段尺,有0刻度線的很短,量不了數學書封面的寬,只能量很短的物體,但是這樣的物體太少了;另一段雖然長,但是沒有0刻度。”志遠娓娓道來。
“我也覺得沒有什么用了”……下面小聲嘀咕著同意志遠的人不在少數。
“真是這樣的嗎?老師想用這把斷尺來試一下,看看能不能測量出我們數學書封面寬的長度,我們來量一量吧。”我順勢引導。并把斷尺的刻度3對著數學書封面的寬的起點擺放好,問:“這樣你能量出長度是多少嗎?”
頓時,下面開始議論起來。不一會兒,剛才一直同意志遠的數學課代表大聲說道:“老師,斷尺也能量出長度,你看刻度3到刻度4是1厘米,刻度4到刻度5是1厘米……這樣數下去也可以測量出數學書的封面的寬是多少。”說到這,又有一個孩子站起來說:“老師,老師,可以用直尺上刻度大的數減去刻度小的數。”
“原來還能測量啊!”“原來直尺上沒有0刻度也能測量啊!”下面又開始小聲地議論起來。
看到孩子們這樣,我用一種開玩笑的口吻說道:“看來浩然小朋友不僅沒有破壞他的直尺,而且還讓我們了解到即使沒有0刻度也測量的知識啊!現在我們已經知道斷尺可以測量物體的長度,所以其他孩子就不需要再弄出斷尺了。”此時浩然的臉上瞬間由陰變晴。
[案例反思]
1. 注重動手操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新課標還倡導,能讓學生動手做的,教師就不要替代。由此可見,動手操作是小學數學課堂中的一種重要的教學形式。學生對書本上的概念學習感到枯燥無味,沒有積極性,而動手操作直觀、形象、生動、有趣,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更能形象生動地接受原本抽象枯燥的概念知識,有利于學生的實際創造能力的發展。現實生活中很多時候我們怕課堂出現混亂現象而剝奪孩子們動手的機會,但是我們也扼殺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 有效處理預設與生成的關系,提高課堂教學。
著名教授鐘啟泉曾經說過:“課堂教學不應該是一個封閉系統,也不應拘泥于預先設定的固定不變的程式。預設的目標在實施過程中需要開放地納入直接經驗、彈性靈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體驗,鼓勵師生互動中的即興創造,超越目標預定的要求。”浩然的斷尺事件,雖然超出了我的課前預設,但是卻給我們帶來了意想不到的驚喜,在鞏固學生新知的基礎上,也形象生動的幫助學生突破了本課的教學難點。
課前精心的預設是課堂精彩生成的基礎,而再精心的課前預設也無法全部預知課堂的生成。課堂意外并不可怕,關鍵是教師如何處理“意外”。因此,只有將課前預設與課堂生成進行有機融合,即彈性“預設”,善待“生成”,這樣才能把“預設”轉化為實際的教學活動,才能真的做到實現教學方式的轉變,把課堂還給孩子,讓課堂充滿鮮活!
參考文獻:
[1]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
[2] 葉柱.新理念下數學課堂教學的理性反思[J].云南教育,2004:173.
[3] 王兆銀.師生互動中的即興創造[J].教育藝術,2004:101.
作者簡介:植立全,江蘇省南京市,南京市雨花臺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