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是一門學科與藝術的結合,一節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必須展示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度。在語文課堂中采取多重策略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是當前小學語文教師與課堂重要的目標之一也是培養學生在學習中學會質疑、學會創新的重要前提。
關鍵詞:情境;獨立思考;特點;關鍵
我們教育工作者經常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意思就是要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探索、研究、思考,遠比教他們知識更重要,因為一旦學生掌握了思考的方法,就能獨立地自我學習、探索、研究,從而獲得的知識將遠多于老師所教授的。小學語文課堂如何教好學生,首先要考慮的應該就是教會學生獨立思考,這樣教學中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現將我在教學中的幾點體會總結如下:
一、 創設情境,教會獨立思考
學生獨立思考能力是一種在面對不同情境時運用不同的思考角度、思維方式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培養必須遵循正確的規律與方法。在培養學生進行獨立思考能力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巧設情境,讓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在與教師互動、與其他同學的合作學習中了解得出結論的過程和方法。通過知識的積累和人生閱歷的逐漸豐富,讓學生逐步學會發散思維,多角度看問題,為真正意義上的獨立思考作準備。
二、 留有余地,鼓勵獨立思考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把利于知識遷移的基礎和主干的內容解說清楚后,必須把相關細節性的知識點留給學生,讓學生留有進一步思考、繼續深入探究性學習的余地,特別是課文中涉及的擴展性問題、簡單的推導和論證、前后知識對比以及區別和聯系,對知識和方法的歸納、總結等。教師應該在塑造輕松活躍的氣氛之余,鼓勵和誘發學生積極參與討論,最終使思維走向靈活、深刻和全面。如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6課《爬山虎的腳》第四自然段:“爬山虎的腳觸著墻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墻。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墻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讀到這個自然段,有同學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爬山虎的腳巴住墻的時候,為什么細絲要由直變彎呢?”我們成年人閱讀能力強,聯系生活實際和后一句“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墻上”,可以明白,細絲由直變彎是為了更牢地巴住墻,然后將嫩莖往上拉一把。要解說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帶領學生走進生活,學會觀察當我們在比較濕滑的地面行走之時,腳趾的動作變化。然后積極引導學生弄明白:走在較滑的地方,我們的腳趾會本能地彎曲起來,想抓住地面,好穩固地往前走,不摔跤。爬山虎的腳巴住墻的時候,細絲變彎曲也是為了牢牢地巴住墻,好把嫩莖往上拉一把。于是學生就真切地感受到:“爬山虎真聰明。”
三、 抓住特點,激發獨立思考
學生認識事物的一般特點和過程,大都是由淺入深,由現象到本質逐步深化的。因此,我們在教會學生思考的時候,也要注意抓住學生這個認識事物的特點,結合課文的內容,注意把訓練的重點放在提高學生認識水平,提高思考能力的問題上。例如在教學《我的戰友邱少云》一文時,我考慮到邱少云在烈火中壯烈犧牲的事跡時是容易理解,容易接受的,但難就難在他在烈火中犧牲,在犧牲前的心理活動情況,別人是很難直接回答和了解的。這既是一個難點,又是深入認識事物的一個重點。于是,我就抓住課文中描寫邱少云高尚品質和精神,主要是通過他的種種表現和我的焦灼不安的心情反映出來的特點,安排教學的重點在于:一要注意引導學生通過我當時的內心活動去理解邱少云的危險處境;二要從邱少云的外表去體會邱少云的偉大精神世界。也就是說要抓住課文本身的特點來進行語文基本功的訓練,使學生學會在閱讀文章時懂得分辨人物的外表和內心,在認識事物時,學會從事物之間的聯系當中,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進行思考。
四、 指點關鍵,提高思考能力
我國自古以來重視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從孔子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到程頤的“為學之道,必本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因此在新課標下,我們必須采取多種方式,積極促進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在提倡快樂學習、快樂閱讀的新時代教育背景下,提高思考能力的關鍵,在于學生的自我內在動力或叫之內驅力,就是要有一股孜孜不倦、不斷鉆研的精神品質。心理學普遍認為孩子學會懷疑的時候也即開始學會了獨立思考的能力的時候。作為一線小學教師的我們,必須積極激發學生敢于懷疑的能力,激發學生的自我驅動力,使學生處處提出問題,探究問題,尋求解答,深入鉆研。學生在遇到問題之時,通過獨立思考后可以獲得對于問題的初步認識,這時經由教師在關鍵處的指導,可以進行深一層的思索,進而達到真正掌握的目的。這是學生積極學習的一種可貴的心理特征,自我內在驅動心理的反映強度,是和學生對教材的學習過程中的思考比重成正比的。積極激發學生的內在質疑驅動力,促使他們對周圍的所見、所聞、所觀察的以及所做的一切,就越具有認識性,就越能深入思考,并能更好地邊思考邊鉆研,邊鉆研邊思考。要提高學生獨立思考,教師首先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提倡開放式的師生交流,為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創造氛圍和環境。其次,教師必須努力培養學生善于獨立地提出問題,問題提出的好壞和獨立思考的深度有著很大的關聯性。例如在教學《晏子使楚》時我要求學生提出一些問題,結果學生表現極為踴躍,提出了晏子從入楚王的城池之初就受到侮辱,為何不掉頭回國?這次出使楚國的用意為何?等多個具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學生能夠提出一些“開放式”的問題,開闊思路,積極探索。這樣,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就屬于必然的情理之中了。
“學成于思,思源于疑”。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是再進一步培養學生進行發散思維、學會創新的前提,對于學生個性品格的形成和智力的開發具有很高的價值。學生提出的問題,正是學生迫切需要解決的,獨立思考是創造的起點,沒有這種獨立思考意識,就沒有創造性。如果教師的教學中能教會學生獨立思考,定會事半功倍。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 曹鳳超.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J].新課程(中),2014(9):113.
作者簡介:吳冠瑛,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市安溪縣感德中心學校槐植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