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云菲


摘要:幼兒園傳統的節日文化活動設計中較多注重如何博人眼球,較少關注幼兒是否真心快樂,是否從中真正理解節日的文化內涵。南京市江寧區竹山幼兒園結合節日文化的特點,充分開發和利用當地的節日資源,挖掘節日文化的價值,創設幼兒園節日文化教育環境,建構主題式節日文化教育活動,幫助幼兒積極探索,形成健全人格,提升教師的專業發展水平和課程能力。
關鍵詞:節日文化;文化教育;節日活動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8)02B-0094-04
在課程游戲化項目實施的大背景下,我園在節日文化教育的實踐探索中倡導:從幼兒的興趣點出發,以孩子的主動發現為核心,不斷挖掘節日文化教育活動的價值。
在學生層面,多形式、多種類的節日活動可以充分調動幼兒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通過參與節日的萌發、準備、發展和慶祝,親歷節日的全過程,在“自己的節日”中,主動建構自我的發展。[1]在具體的節日活動實踐中, 幼兒自己選擇、相互討論、自己探索,真正感受和體驗到自己是節日的主人;在活動中創造,在創造中學會分享,在分享中學會友善,在友善中學會關愛,在關愛中更加開放。最終,幼兒在積極、自主的探索中形成關愛、友善、尊重、分享、開放等品質和健全的人格。在教師層面,可以在節日文化價值的挖掘、設計以及觀察記錄中,不斷積累教學經驗,最終提高自身的專業發展水平及課程開發能力。
一、挖掘節日文化價值,傳承、改造、拓展節日文化教育的內涵
節日文化博大精深,在選擇和確定具體的教育內容時,我們以傳承文化為主線,來挖掘節日文化中的教育價值,以幼兒園所在地的江寧特色文化資源出發,以幼兒的興趣、能力,教師的經驗,園內外教育資源狀況等為依據,傳承、改造、拓展節日文化教育的內涵。
(一)通過傳承,讓幼兒在傳統節日中接受文化的洗禮
中國傳統節日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精粹,體現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神價值。我們在歡慶的愉快體驗時,無形中接受傳統文化的洗禮。比如,春節期間,人們貼春聯、穿新衣、放煙花、吃年夜飯、相互拜年送祝福等。江寧當地還舉行游行慶祝,逛廟會,臉子會,舞龍舞獅等,活動形式多樣有趣,十分熱鬧。我們保留這些代代傳承的節日傳統,充分整合幼兒園、家庭、社區三方資源,讓幼兒感受到濃濃的年味,體會人們迎接新年的喜悅,理解人們對新年到來的憧憬和愿望。
(二)通過改造,節日文化更適宜幼兒的成長
由于節日的來源不同,有的節日起源于祖先從事的農業生產活動,有的是為了紀念歷史上一些重大事件或偉大人物,然而有的來源于原始的宗教、祭祀活動……對于歷史遺留下的一些風俗傳統,甚至是帶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活動,我們將它剔除或進行改造調整。另外,隨著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西方節日開始走進中國人的生活中。在面對西方節日時,我們同樣也秉承著“取其精華,除去糟粕”的理念去對待。例如,清明節,在某種意義上它是一種帶有紀念色彩的節日,往往和祭祀先人有關。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心理健康成長的需要,我們結合當地的文化習俗組織孩子制作青團,外出踏青,祭掃革命烈士陵園。同時,為了表達對先人的緬懷,我們請幼兒家長來園,與大家分享孩子的老爺爺、老奶奶的故事。
(三)通過開拓,讓幼兒在自創節日中獲得全面發展
根據幼兒的興趣愛好及全面發展需要,幼兒園開拓出適合本園幼兒的自創性節日。它主要是以符合各班級自身特點的班本節日為主,全園共同慶祝的園定節日為輔。由此生發的活動主題在內容上會努力擴展到各個領域,以幫助幼兒獲得全面的發展。教師在觀察本班幼兒發展特點及興趣愛好的基礎上,全面考慮幼兒生活經驗和社會經驗,強調游戲語言表達、藝術表現、科學探索、健康運動等對幼兒發展的價值,從中生發出不同的節日表現形式。
除此之外,通過對節日文化教育價值、內涵的挖掘與分析,我們設立了《幼兒園節日文化教育活動價值分析表》(見表1),為節日文化教育活動的設計與組織做好前期的引導工作。
二、 以節日文化為基點,創設幼兒園節日文化教育環境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重視幼兒園環境的創設,讓幼兒園的教育目標,幼兒園的課程價值通過環境創設來體現,讓幼兒在與環境的互動中自主發展,這是當今整個中國幼兒教育改革的大趨勢。”我園嘗試通過創設互動性強的班級小環境,號召性突出的幼兒園大環境,以及多通道渲染的園所心理環境,鼓勵幼兒在自然、寬松、愉快的節日氛圍中主動參與實踐活動[2]。
以父親節為例,在父親節期間,為了體現父親節的主旨和內涵,我們為孩子創建了一個溫馨、愛意濃濃的精神環境。晨間園內播放《爸爸去哪兒》《大頭兒子,小頭爸爸》《找爸爸》等歌曲,感受父愛的溫馨;針對父親節的特點,在園所內設置一塊“愛”的展板,由每個孩子和媽媽一起留言表達對爸爸的愛,對爸爸為家庭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謝。父親節大環境的創設主要包括:家長在每天的接送時間可以看到幼兒事先錄制的“我想對爸爸說的話”“藝術長廊”,可以看到每個班推薦的父親節作品展示以及國內外關于父親主題作品的賞析;樓道里展示著向家長推薦的繪本,如《我爸爸》《不一樣的爸爸》等,還有提醒家長在父親節需要與幼兒園配合的事宜和活動建議的家園聯系冊;班級里閱讀區新添以爸爸為主題的繪本,還有媽媽和孩子一起DIY的繪本《我的爸爸》《我和爸爸的那些事》等;在晨間活動中,孩子們一起分享爸爸的本領,更有孩子的爸爸親自來到孩子身邊說說、聊聊自己的童年趣事,小本領和小愛好。
三、建構主題式節日文化教育活動的組織形式
本著尊重幼兒、貼近幼兒生活、促進幼兒發展的原則,我園主要通過全園性的節日主題活動和班級特色成長節來開展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教育活動。
(一)全園性節日主題活動——為幼兒提供多元展示平臺
通過集體教學活動、區角游戲活動、日常生活活動、周末親子互動及幼兒園大型節日活動等途徑,開展全園性的節日主題活動。目前我們進行了科技節、豐收節、藝術節、運動節、讀書節等節日活動的嘗試,雖然節日的側重點不同,但力求覆蓋面廣、形式多樣。
以科技節為例,科技節期間,每日的晨間談話圍繞幼兒自發提出的“生活中的小疑問”展開。如“為什么有時候早上起來會有霧,有時候沒有?”,午餐前的“餐前小問號”,如“為什么要多吃蔬菜,少吃肉?”。在班級區域游戲中:小班設置了感官游戲的區角,幼兒通過用眼睛看,用手摸,用鼻子聞以及用耳朵聽去感受不同的科學現象;中班設置了沙水游戲、神奇的管道、有趣的鏡子等區角,鼓勵幼兒嘗試運用不同的方法運水,用不同的材質凈水等;大班設置了化學實驗站、物理科學站等區角,幼兒親自探索感受磁鐵的奧秘,燈泡的發光原理等。
(二)班級特色成長節——滿足幼兒發展的需求
班級節日主題活動,以班為本,突出幼兒成長中社會性發展的需求,利用本地區的資源,開展以班級為單位的特色節日慶祝活動;以幼兒的需求為出發點,以班級資源解決自身問題為原則,以幼兒園發展規劃為方向標,更尊重幼兒、班級的差異性,凸顯班級特色。班本特色成長節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但不管采用什么形式都以發展幼兒的人際交往、社會適應能力為主線貫穿其中。[3]
如保健老師每日在園門口迎接孩子,都會遇到因昨晚睡眠時間不足而造成入園情緒不佳的幼兒。究其原因,幾乎都是因前一晚看電視、玩游戲、玩玩具等導致入睡太晚造成的。特別是剛入園的小班孩子,需要養成科學的睡眠習慣。于是,小二班的老師們帶領全班幼兒開展了一次別開生面的“享睡日”活動。“享睡日”活動方案的制定大致經過了三周的時間,期間經過多次的年級組說課審議、討論交流,不斷修改和完善,具體的活動安排見表2:
享睡日活動前,以媽媽講故事的形式,幫助幼兒了解睡眠的知識;通過教師創設的主題墻上展示的各種睡衣、搞笑的睡姿、健康小常識等,引發與幼兒的話題互動。活動中,教師帶領幼兒學習睡前操,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特別是在小動物的享睡日上,孩子和老師們一起穿上睡衣來到幼兒園,開展睡衣走秀、睡眠大講堂、小松鼠的睡前操等活動,形式多樣,趣味十足,讓小班的幼兒愛上睡覺,并養成科學的睡眠習慣。
自開展節慶主題活動以來,我們對節日的選擇不再只是照搬傳統節日,而是關注幼兒,從幼兒的興趣出發,以孩子的主動發現為核心,關注過程教育,注重調動幼兒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從兒童發展方面來看,幼兒除了解到節日文化相關知識以及節日背后的風俗習慣、傳統文化外,更重要的是,在豐富多彩的節日活動中自覺地提高了參與各項活動的積極性,在活動中動手動腦,克服困難,增強了自信心和責任感。每一次的體驗和親歷,每一次的參與和準備,使得孩子們在潛移默化中體會到了節日背后的意義和內涵。比如,在勞動節“我身邊的勞動者”活動中,孩子們體會各行各業勞動者的辛勤付出;體會什么是責任和尊重;母親節,爸爸和孩子一起感受“大肚子”的辛苦,切身感受媽媽對孩子無私的愛和付出;環保日中,孩子們走入社區,熱情大方地向社區居民宣傳日常生活中應有的環保行為,同時自己也初步懂得了環保的重要性,并愿意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為創建節約型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從教師專業成長來看,教師從以前“獨攬大權”到如今“放手兒童”,在節日選擇、設計、組織活動時充分考慮幼兒的生活經驗和興趣愛好,尊重幼兒,理解幼兒,鼓勵幼兒解決問題,在過程中充分發揮幼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在每一次的節日活動前后,教師都能夠認真觀察幼兒的行為表現、及時記錄并相互交流;在一次次討論中斟酌和確定出節日的主題內容……這些付出不僅讓幼兒素質得到全面發展,而且促進了教師自身專業化的成長。
參考文獻:
[1]蔡萍,丁衛麗.幼兒園節日課程[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0:15-20.
[2]曾莉.幼兒園多元文化啟蒙教育[D].華東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14:14-16.
[3]李兆龍,王浩龍.班本教育:尋找適合每一個孩子快樂成長的教育方式[J].江蘇教育研究,2012(12).
Exploration of Festival Cultural Education Activity in Kindergarten
GONG Yun-fei
(Jiangning Zhushang Kindergarten, Nanjing 211100, China)
Abstract: The designing of traditional festival culture activities in kindergarten focuses more on catching peoples eyes than on childrens interest and happiness. Zhushan Road Kindergarten in Jiangning District of Nanjing, in light of the features of festival culture, fully develops and utilizes the local festival resources, excavates its values, creates th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and organizes the theme educational activities, so that we can help children make an active exploration, form complete personality, and promote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curriculum competence.
Key words: festival culture; culture education; festival activ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