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樂
宋代的節令雖系物候,亦關人文,它蘊含在迥異于唐詩而獨辟蹊徑的宋詩里,流露于堪稱一代之文學的宋詞中洋溢于豐富多彩的節日活動中,它記錄在一代之高人雅士的趣聞軼事里。
宋代的雅即把生活中瑣碎的閑事提升為具有儀式化、審美化的層次,并且風行開來,成為一種時尚。風雅生活,集中表現在勞作之余的閑暇中。宋代假日眾多,據宋人筆記《文昌雜錄》記載,不含探親假(離父母三千里外,每三年即有30日的探親假)、喪假、婚假等,宋代公務員每個月上旬、中旬、下旬各有一天的旬休,一年合計36天,加上76天節日假,共有112天的休假。在官營手工業坊場中,工人一年大概有60天的休假。擇幾個有趣的一探究竟。
宋代的“黃金周”
放假七天的宋代節日,一共五個:元日(春節)、天慶節、元宵節、寒食節、冬至。
元旦
正月初一,也稱元日、元正、年節和歲節,俗稱新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首《元日》據說作于王安石主持變法的第二年。這一天,宋人更衣拜年,家人以次拜賀。京城大街搭起彩棚,有各色各樣貨物出售,放賭三天,燃放爆竹。至于燈市,年前就開始了,還有歌舞活動,徹夜不息,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鳳簫聲動,一夜魚龍舞”,可見當晚的熱鬧景象。
元旦這一天,皇帝與民同樂,在大慶殿舉行大朝會與百官共同慶賀。
天慶節,又稱小年朝,是宋代的傳統節日,也是一個帶有神秘色彩的日子。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傳有天書下降人間,真宗下詔書,定正月初三日為天慶節,官員等休假五日。
元宵節
正月十五日元宵節,俗稱燈節,在宋代是一年中最隆重也最富于詩情畫意的節日之一。宋時元宵節觀燈,比唐代多兩天,從十四日至十八日夜。 其夕,開舊城門達旦,縱士民觀,皇帝都要移駕宣德門,兩朵樓各掛燈球一枚,樓下用枋木搭起一座露臺,東棚演奏,露臺上表演雜劇,萬姓皆在露臺下觀看。
《東京夢華錄》記載東京開封城的表演有楊文秀鼓笛、小曹嵇琴、黨千蕭管,樂聲繚繞;有趙野人倒吃冷淘、張九哥吞鐵劍、李外寧藥法傀儡、小健兒吐五色水、劉百禽蟲蟻、孫四燒煉藥方、王十二作劇術,扣人心弦;有鄒遷、田地廣雜扮,蘇十、孟宣筑球,尹常賣五代史,還有擊丸蹴踘、踏索上竿、旋燒泥丸子、大特落、骨柮兒雜劇,亦俗亦雅;更有猴呈百戲,魚跳龍門,使喚蜂蝶,追呼縷蟻,引人入勝。其余賣藥、賣卦,沙書地謎,奇巧百端。
北宋時,開封“收燈畢,都人爭先出城探春”,一直延續到第二個長假——寒食節。
寒食節
寒食節在清明前一天,“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說的就是這一天,百姓三天不生火做飯,宋代皇帝把火賜給侯門和大臣。宋仁宗慶歷年間,京城人家雖然表面上從俗,但“各于密室中烹炮”。寒食這一天,北方人有掃墓祭祖的習俗,北宋開封市街上賣祭品的很多,紙馬鋪皆于當街用紙袞壘成樓閣之狀。而對于蘇軾,元豐三年(1080年)這一年的寒食節有著特別的意味,這一年他死里逃生,被貶黃州已三年,“年年欲惜春”“今年又苦雨”“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蘇軾把苦難都釀成了詩。
寒食節也是年輕人的重要節日。宋代于寒食節,舉行冠禮,也就是少男少女的成人禮。《夢梁錄》卷二載:“凡官民不論小大家,子女未冠笄者,以此日上頭。”《東京夢華錄》卷七也載:“子女及笄者,多以是日上頭。”
冬至節
十一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是冬至,號稱“亞歲”,是宋代朝野最重視的節日之一。
冬至是“數九寒天”的開始,天氣苦寒,但這一天皇帝不但要舉行大朝會與百姓同樂,還要在南郊設壇祭天。皇帝祭天是大禮,準備工作很早,據《東京夢華錄》卷十記載,遇大禮年,于兩月前就開始訓練車象。象至宣德樓前,團轉行步數遭,成列,使之面北而拜,亦能唱喏。祭祀的過程復雜,儀衛眾多,千乘萬騎出宣德門,編鐘、玉磬以及各種樂器聲震天地,御路數十里之間,人們都向皇帝行跪拜禮。
也是在冬至這一天,熙寧五年(1072年),蘇軾獨游吉祥寺,寫下“井底微陽回未回,蕭蕭寒雨濕枯荄。何人更似蘇夫子,不是花時肯獨來。”吉祥寺素以牡丹聞名,即便此時無花,也擋不住東坡興致。
宋代的重日節日
一月一的春節、二月二的春龍節、三月三上巳節、五月五的端午節、六月六天貺節、七月七的七夕節、九月九的重陽節、十月十的十成節等,這些都是“重日節日”,自古多被認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在宋代,重要的重日節令有:上巳、端午、天貺、七夕、重陽。春節在后文將述及。
上巳節
上巳即三月三,是禊日,歷來也是最優雅的踏青日(如東晉時王羲之組織的蘭亭雅集就在這一天)。《宋書·禮志二》記載《月令》:暮春,天子始乘舟。蔡邕有詩:“陽氣和暖,鮪魚時至,將取以薦寢廟,故因是乘舟禊于名川也。……今三月上巳,祓于水濱,蓋出于此也。……自魏以后但用三日,不以巳也。”這里說明了上巳原出于祭祀,但漢以后變成了宴會游玩的節日。宋代文豪蘇東坡酷愛薺菜,不僅寫下“時繞麥田求野薺”的詩句,而且發明了一種薺菜和米煮的稀粥,人稱“東坡羹”。“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野薺花”,在辛棄疾的眼里,薺菜花是可以和桃花、李花相提并論的。
重陽節
九為陽數,故九九被稱為重陽,古來民間認為這是兇日,所以要秋游登高避災,要插茱萸飲菊花酒驅禍。到唐宋,重陽已成為一種高雅的風俗習慣,如李清照的“東籬把酒黃昏后”。宋人把茱萸稱為避邪翁,不僅要插之,而且要服之了。對菊花——延壽客,宋人更是鐘愛倍至,培育菊花已達七八十種。重陽節,從宮廷到民間都要市菊、賞菊、飲菊、簪菊、詠菊、還點菊燈吃菊花餅,開封處處是菊,無處無之,酒店用菊花裝飾起來,有菊花門、菊花窗等,人們各以菊糕相饋,南宋還有一種叫“春蘭秋菊”的食品:重陽節無異于菊花節了。
九九登高是重陽節的重要習俗,自古有之。人們帶著酒具、食盒到高高的山上,或到高閣、高塔上,飲酒賦詩,采摘茱萸,興盡而歸。
最富詩意的節日
節日的美好,活躍在豐富多樣的節慶活動中,也凝集在代代相因的詩情畫意里。元宵節、花朝節、清明節、中秋節,都活在千古傳揚的詩畫里。
花朝節
資料顯示,花朝節在唐代以前就形成了,傳說是百花生日。宋人喜游賞,花朝節游人尤盛,尤其是“花朝月夕”(柳永詞句)。在宋代以前,過花朝節的一些高雅習俗只限于文人雅士,在民間并不普及,但自北宋開始,其活動又有了新內容,增加了種花、挑菜(采摘野菜)祭神等,并逐漸擴大到民間的各個階層。吳自牧《夢梁錄·二月望》記載:“仲春十五日為花朝節,浙間風俗,以為春序正中,百花爭望之時,最堪游賞。”北宋汴京,還有“撲蝶會”。
中秋節
八月十五正值三秋之半,所以稱為“中秋”;此夜月光格外明亮,因而也稱為“月夕”。這天酒樓開賣新酒,午后都賣完,拽下望子,又值螃蟹、石榴、梨、棗、橘等上市,可謂物阜民豐。宋人登樓賞月,飲酒高歌,或月下暢游,不論貧富,歡樂達旦。宋代涌現了大量歌詠中秋月的詩詞:“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的《水調歌頭·中秋》可謂寫盡月中情;“素月分輝,銀河共影,表里俱澄澈”“盡挹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張孝祥的《含奴嬌·過洞庭》照見時人風雅與豪情。
南宋中秋時的杭州,西有西湖美景,東有錢塘江潮,有世間絕景之譽。錢塘江大潮期間,臨安市民傾城出動,錢塘江兩岸都有人觀潮。據《武林舊事》描述,“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楊萬里有詩:“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江上還有弄潮兒。從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蔡襄任杭州知州起,官府曾下令禁止弄潮,但未能禁絕。南宋時由于皇帝在宮中登高觀潮,于是水軍在潮未來時演習水軍, 不僅舞槍弄箭,還試炮放煙,更增添了節日的氣氛。
其他不得不提的節日
立春
宋人在立春這一天有鞭春牛的儀式。從京城到各州,都要造春牛,許多州縣還一起造土牛、土耕夫、犁具于衙門前,還用五彩絲纏在杖上,稱為春杖子。儀式上,官吏每人兩條春杖子,環擊春牛三下,稱為“鞭春牛”。儀式過后,百姓爭奪“春牛肉”(碎土塊),相信可以使田蠶豐收,土耕夫則移入土地廟中。北宋開封府進春牛入禁中鞭春,御藥院例取牛睛以充眼藥。全城人出來觀看,大戶人家坐轎繞牛觀看。相傳說看了牛,一年都順當、吉利。蘇詞有“春牛春杖,無限春風來海上”,當時蘇軾被貶海南,可見這一習俗全國通行。
農歷二月十五花朝節。百花爭望,是宋代人們外出郊游賞花的節日。
除夕
雖然不如冬至,但作為一年中的最后一天,也是很盛大的。宋代,宮中舉行驅逐疫鬼儀式,并用皇城親事官,隨駕的衛士們裝將軍,裝門神,裝判官,還有裝鐘馗及其小妹和土地神灶神之類的,共千余人。宮中還要“驅祟”, 爆竹山呼,聲聞于外,一直出南薰門外轉龍灣,謂之“埋祟”才作罷。
關于守歲,《東京夢華錄》卷十記有“士庶之家,圍爐團坐,達旦不寐,謂之守歲”。“兒童強不睡,相守夜讙。晨雞且勿唱,更鼓畏添撾。坐久燈燼落,起看北斗斜。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這首詩描繪出了宋人珍惜時光,想留住時光的真切心情。
不論時代如何變幻,不論世事如何變遷,請不要忘記,在我們腳下的這片熱土上,在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四時旋律里,我們宋代的先民們曾經“既充滿勞績又詩意地棲居”。慎終追遠,風雅依然。
編輯/書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