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進奎 楊明 趙筑川 湯遜
【摘要】目的 胸腰段脊柱骨折、脫位傷椎置釘與跨節段椎弓根內固定術對傷椎前后緣的高度恢復,脊柱的的穩定性、斷釘療效觀察。方法 作者從2009年3月~2017年12月在解放軍昆明總醫院骨科及貴州華夏骨科醫院對183例創傷性胸腰椎骨折脫位、胸腰椎爆裂骨折、壓縮骨折進行隨機分組;通過釘棒系統傷椎置釘內固定(A組93例)和傷椎不予置釘固定(B組90例)治療對比,采用釘棒系統矯形復位,觀察傷椎術前、術后椎體前緣高度、CObb角,以及脊柱的穩定性,脊柱的生理曲度、斷釘現象等。結果 兩組術后7天及36個月術后椎體前緣高度的壓縮率,術后CObb角,以及脊柱的穩定性,脊柱的生理曲度、斷釘現象;治療組(A組)較對照組(B組)有顯著療效(P<0.05)。結論 胸腰椎骨折脫位、傷椎置釘以增加脊柱的穩定性、恢復椎體高度、脊柱的生理曲度、應力分散防止斷釘有較好的作用。
【關鍵詞】胸腰椎骨折;脫位傷椎置釘;短節段釘棒
【中圖分類號】R687.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4..02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男126例,女57例,年齡最大67歲,最小18歲;平均年齡35歲;胸11椎體骨折8例,胸12椎體骨折30例,腰1椎體骨折92例,腰2椎體骨折18例,腰3椎體骨折26例;腰4椎體骨折例11例;經過回訪,治療組中無斷釘現象,對照組中發生斷釘現象為7例;多發生在2~3年間,與患者再次摔傷、活動量較大及釘棒系統固定組數、肥胖、高大個子有關。
1.2 選擇標準
(1)新鮮的單節段胸腰椎骨折,損傷節段為T11~L4[1](2)術前CT椎弓根薄層掃描、了解椎弓根損傷情況,判斷傷椎是否置釘;(3).A組傷椎置釘選擇傷椎上下椎體及傷椎椎弓根置釘,B組選擇傷椎上下置釘,傷椎不予置釘。(4)爆裂骨折或壓縮骨折超過4/5的,不作為選擇對象,因需要前后路手術治療。本組病歷僅選擇壓縮在40-80%的病歷。
我們均采用山東威高的鈦合金釘棒固定系統;其強度、韌性及抗疲勞度均符合國家標準。
術前完善各種檢查,需做X、CT、核磁,在X線側位片上,根據傷椎的高度用PASS系統測量傷椎前、后緣高度來評判;傷椎前緣高度壓縮率計算公式為:(傷椎上或下相鄰椎體前緣高度均值-傷椎前緣高度×100%;傷椎置釘后高度的恢復(撐開)計算公式為:術后1周,復位撐開后、傷椎前后緣椎體高度均值-傷椎前緣高度均值×100%,間隙高度為椎間隙前中后的均值;CT的三維重建,了解椎體損傷程度、椎體左右兩側損傷的傾斜度、以及椎弓根的完整性,椎體上部及終板、下部及終板的損傷;術后X線復查傷椎、用PASS系統觀察椎體復位情況用于判斷椎體恢復高度、判斷傷椎穩定性及有無斷釘斷棒情況。[2]
病歷完善,詳細記錄肢體、鞍區感覺、肢體運動、肌力的情況,以及膝關節反射、跟腱反射、巴氏征情況。
受傷后手術時機的選擇。對于胸腰部皮膚無完整,無明顯挫傷或軟組織損傷較小者伴有脊髓、圓錐、馬尾神經損傷者,力爭在傷后6~24小時內盡快手術;其他的患者,尤其是胸背部皮膚挫裂傷較重,待局部皮膚恢復后擇期手術,以減少術后傷口感染、延遲愈合;術中常規予以自體骨及人工骨橫突間植骨融合,以增加術后脊柱的穩定性。
采用先置釘,后減壓的次序進行操作;傷椎均采用萬向提拉釘或萬向螺釘,置釘深度根據傷椎損傷程度及患者椎體大小而決定。治療組根據病情損傷程度、患者高矮胖瘦、選擇4、3組釘或2.5組,對照組選擇2組。
兩組均根據椎體、椎板及復合體損傷情況,術中分別予以椎板切除或部分切除;中、后柱有骨塊突出、刺入損傷硬膜囊、脊髓、馬尾神經者,用髓核鉗、咬骨鉗小心翼翼的切除或者頂棒(置釘工具)將骨折塊向中柱推移恢復椎管壁的光滑度,防止次生損傷。
本組資料中,重點觀察前、中柱的損傷情況。我們采用傷椎置釘作為治療組、傷椎不予置釘作為對照組;傷椎置釘組93例,不置釘組90例。見表1。
1.3 療效觀察
兩組治療后的對比觀察:傷椎前緣高度、后緣高度及回訪有無斷釘、術后的后凸畸形發生率判斷:顯效:X線及CT提示:骨折愈合,椎體高度80%以上者,無再次椎管繼發性狹窄,無脊髓神經的再次損傷;無斷釘現象。有效:X線及CT提示:骨折部分愈合,椎體高度部分恢復(恢復原高度60-80%),有部分椎管繼發性狹窄,脊髓神經根有部分癥狀。有斷釘現象。無效:X線及CT提示:骨折不愈合,椎體高度僅有少部分恢復(恢復原高度40%以下的),椎管繼發性狹窄,脊髓神經根有癥狀。有斷釘現象。
3 討 論
胸11椎體骨折所占脊柱骨折的比例為8.1%,胸12椎體骨折、脫位占脊柱骨折的比例為29.5%,腰1椎體骨折或及脫位所占比例為36%;腰2椎體骨折或及脫位站骨折脫位為7.1%,腰3椎體椎體骨折或及脫位占脊柱骨折比例為14.2%;腰4椎體椎體骨折或及脫位占脊柱骨折比例為4.9%。胸12、腰1因脊柱的前凸及腰3椎體的后凸,作為脊柱承受的上身的力量最多(著力點),在高處墜落、車禍傷及高能量損傷,受到垂直或人體斜縱向力以及橫向作用力時,容易發生椎體骨折、脫位。
傷椎置釘(4、3組釘或2.5組釘)與2組釘比較,可以通過椎弓根螺釘的植入撐開及釘棒系統及椎體的前后韌帶、椎間盤、終板、復合體的牽張,將傷椎恢復相應的高度,置釘和植骨融合后,增加椎體的穩定性,防止術后因復位不良、胸腰椎退行性變、過早活動產生椎體高度的丟失、角度的加大,畸形發生率增加。[3]
傷椎后柱的損傷,術中可能將傷椎椎板切除,間接的增加了椎體的不穩定性,通過傷椎置釘,將椎體的應力分散,與2組釘比較,各個椎體的力量分散后,又可增加脊柱的相對穩定性。Hirano等的生物力學試驗發現椎弓根提供了至少60%的拔出力強度及80%的軸向剛度,而椎體松質骨僅提供了15%~20%的拔出力度。[4]
傷椎置釘(2.5或3或4組置釘)與2組置釘比較,尤其是肥胖及高大胖患者,發生釘棒系統斷裂的幾率相對較少。
傷椎置釘,術后發生畸形再次損傷脊髓、馬尾神經的幾率相對較少,對減少翻修和患者的痛苦,具有遠期經濟療效比的優越性。
治療組中經過1~7年的回訪:無斷釘現象。對照組中,發生斷釘現象7例;說明治療組中,通過傷椎置釘,增加應力的分散,椎體高度的恢復,間接的增加了椎體的穩定性。
參考文獻
[1] 印 飛,孫振中,等傷椎植骨與跨節段椎弓根內固定術治療胸腰椎骨折的比較研究[J],中華修復重建外科雜志,2014,28(2):228.
[2] 王 雷,夏 天,田紀偉,等.后路短節段固定聯合傷椎置釘治療胸腰段單椎體骨折[J].中華醫學雜志,2004,4(13):886-889.
[3] 曾忠友,孫德韜,金 輝.等胸腰椎骨折術后內固定松動、斷裂的原因及預防[J].臨床骨科雜志,2003.6.307-310.
[4] Hirano T Hasegawa K,Takahashi HE,et al.Struct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edicle and its role in screw stabability[J].spine,1997, 22:2504-2509.
本文編輯:吳宏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