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小龍 陸榮榮
【摘要】目的 主要為了對比研究瑞替普酶與尿激酶靜脈溶栓在治療急性心肌梗死上的效果。方法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間到我院接受治療的2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這些患者隨機分為小組1和小組2,其中小組1采用瑞替普酶治療,小組2采用尿激酶靜脈溶栓治療,觀察兩組患者接受治療后的溶栓再通情況以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 在接受治療后小組1患者在各時段的再通率都明顯高于小組2患者,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比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沒有發現明顯性的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瑞替普酶在治療急性心肌梗死上面效果更加顯著,且在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上與尿激酶靜脈溶栓治療沒有明顯性差異,而且瑞替普酶在服用上也更加的方便,在臨床上具有較大的推廣價值。
【關鍵詞】瑞替普酶;尿激酶靜脈溶栓;急性心肌梗死;療效
【中圖分類號】R542.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4..01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治療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間到我院接受治療的2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這些患者隨機分為小組1和小組2,每個小組各有患者14例,其中小組1患者中男性患者8例,女性患者6例,年齡范圍42~64歲,平均年齡(54.6±1.6)歲;小組2患者中男性患者7例,女性患者7例,年齡范圍40~64歲,平均年齡(54.9±1.8)歲。對兩組患者的病史、體重、梗死部位等一般資料進行了解,在這些方面沒有發現較大的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在治療之前都需要做一系列的常規檢查,排除患者遭受其它疾病的干擾,然后再對患者采用藥物進行治療。其中小組1患者給予10 mu靜脈注射,保證每次靜脈注射的時間應當超過2 min。在30 min之后,再為患者重復用藥一次。小組2患者則采用靜脈滴注的方式在30 min內為患者輸注100 mL生理鹽水+1.7萬~2.0萬u/kg體重。兩組患者在使用溶栓藥物之后12 h,為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鈣藥物,每間隔12 h注射一次藥物,保證連續用藥時間在5~7天。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6~12 h期間、低于6 h期間患者溶栓再通的人數,并且計算全組再通率;觀察兩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人數,計算兩組患者不良發生率。以此來對比兩種藥物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
2 結 果
(1)比較兩組患者溶栓再通率
對兩組患者6~12 h期間、低于6 h期間溶栓再通情況,其中小組1患者在6~12 h期間、低于6 h期間溶栓再通人數都明顯高于小組2患者,且最終的全組溶栓再通率也明顯高于小組2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比較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對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展開對比,兩組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的人數基本相同,最終病死率也沒有明顯的差異,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在當前臨床上對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中已經證實采用靜脈溶栓藥物可以幫助患者冠脈再通,讓患者的心肌功能得到恢復,有效挽救患者的生命。瑞替普酶是當前新一代的溶栓藥物,其不僅治療效果更加明顯,在臨床上也已經證實其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瑞替普酶在治療急性心肌梗死上效果明顯,且在不良反應發生率上與尿激酶靜脈溶栓治療無明顯差異,在臨床上具有更大的推廣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劉 萍.瑞替普酶及尿激酶靜脈溶栓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療效對比[J/OL].微量元素與健康研究:1-2[2018-01-24].
[2] 周理存,沙 沙.瑞替普酶與尿激酶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治療中的臨床對比分析[J].中外醫療,2016,35(09):149-151.
[3] 尚 宇.尿激酶和瑞替普酶治療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效果的比較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4,52(17):59-61.
[4] 蘇蕊雅.瑞替普酶與尿激酶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治療中的療效比較[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4,8(04):150-151.
[5] 宋毓青,陳 威,胡宏宇,吳其明.瑞替普酶及尿激酶靜脈溶栓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療效對比[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05): 1049-1050.
[6] 王 震.瑞替普酶和尿激酶治療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靜脈溶栓的療效[J].中外醫療,2016,35(09):136-137.
[7] 蘇蕊雅.瑞替普酶與尿激酶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治療中的療效比較[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4,8(04):150-151.
[8] 喬艷春,杜豐君.瑞替普酶與尿激酶治療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4,12(02):172-173.
[9] 宋毓青,陳 威,胡宏宇,吳其明.瑞替普酶及尿激酶靜脈溶栓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療效對比[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05): 1049-1050.
本文編輯: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