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思濤
繼2017年的驚喜之后,《亞洲之聲》對亞太經濟的前景仍保持樂觀,并從國內情況、基礎設施支出和全球需求持續復蘇三個方面對亞洲經濟體將在2018年實現增長再提速進行預估。
當德勤亞太區和全球網絡合作發布的《亞洲之聲》第一期推出時,2016年的美國大選和英國脫歐公投結果讓我們措手不及。2017年伊始,誰也不知道地緣政治動蕩會對全球貿易產生什么影響,一個全新的局面正在形成,新聞一片悲觀,評論員也謹慎起來,使得2017年的預測都變得有幾分黯淡。但是,《亞洲之聲》在展望來年時,透過當時的主流觀點發現了一些值得樂觀的理由,預測亞洲的發展會超出當時低迷的預期。如今,已經確定2017年亞太地區經濟超預期發展的原因之一是內需和出口的雙雙增長,同時,也由于亞洲內部貿易全面增加,商品和技術的出口尤其受益于全球需求的增長,事實上,那些流行于亞洲之外的保護主義言論在亞洲影響不大。
現在,從政治角度來看2018年,不確定因素依然存在,人們也依然保持著謹慎的態度。事實上,盡管現在知道了英國脫歐引發的時局變動,也目睹了美國政府快速地做出了一個又一個重大決策,然而,過去的一年也是全球經濟繁榮發展的一年,貨幣數量增加的一年,市場信心強勁的一年。
亞洲領先的幾個經濟體在解決重大問題方面取得了進展。例如,中國已采取措施,擺脫對建筑業的嚴重依賴,同時積極管理其金融風險。印度已實施了一些重大稅收改革,將帶來長期收益。日本也一直在慢慢地解決財政問題,現在已具備真正實施結構改革的良好條件。其他亞洲經濟體也正在不同程度上實現多樣化發展,推行有利于商業發展的政策,并對資本深化進行投資。這是國內因素、低利率和強有力的外部環境三者綜合作用的結果。
繼2017年的驚喜之后,《亞洲之聲》對亞太經濟的前景仍保持樂觀,并相信有三個理由可以支撐亞洲經濟體將在2018年實現增長再提速。
亞洲一些經濟體,如印度、菲律賓和泰國,正在經歷消費形式的國內需求回暖。而在其他國家,外部需求一直是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因素,特別是在中國、印度尼西亞和新加坡。亞洲內部貿易仍然是出口增長的主要驅動力,亞洲國家和地區一半以上的出口貨物在亞洲境內進行銷售。與此同時,通貨膨脹在一段時間內保持穩定,這將使貨幣政策能夠繼續推動經濟復蘇。
在近期,亞洲經濟體的兩項突破將推動其經濟增長,第一,在東南亞各地給商業和消費者情緒帶來短期負面影響的陣痛正在消散,例如惡劣的天氣條件和推行一些有助于經濟發展的政策時帶來的影響。第二,為改善營商環境而進行的改革,已經使得該地區在營商環境排名上實現飛躍。
近年來,亞洲各國政府啟動了財政整頓方案,以使其長期財政發展建立在更牢固的基礎上。一開始對消費者信心帶來的負面影響損害了近期的增長,但這些影響現在正在消散。
印度于2016年11月決定廢除紙幣,對經濟增長產生了破壞性影響,現金短缺可能仍會抑制依賴現金的小企業和那些不太富裕的公民進行經濟活動。盡管如此,由于貨幣流通已恢復到廢幣前的水平,這一突如其來的新政給經濟帶來的沖擊現在可能已經有所恢復。此外,將更多的經濟成分納入金融和稅收體系將會帶來長期的積極影響。去年,為了刺激經濟,政府開始征收統一的商品和服務稅。從短期影響來看,經濟增長因此放緩,消費需求也受到抑制。然而,市場混亂的局面似乎正在逆轉。
馬來西亞在2015年4月大膽地實施了新的商品和服務稅,以抵消石油收入下降的影響,同時順勢推行燃料和其他補貼。一開始這個政策也給馬來西亞家庭帶來了沖擊。但最近的數據表明,馬來西亞消費者現在已經基本上克服了這些不利影響。
在印度尼西亞,較低的油價為佐科威政府提供了在2015年初合理調整燃料補貼的機會。在早期,這一政策使得通貨膨脹愈發嚴重并降低了消費者信心。然而,隨著政府收入被釋放出來并用于基礎設施發展和有針對性的現金救濟等生產活動,負面影響已經得到扭轉。
此外,在2013年至2015年期間,亞洲地區許多地方的中央銀行還實施了宏觀審慎措施,以控制家庭債務的過度增長以及房地產的繁榮發展,它們擔心長此以往房地產繁榮可能威脅到金融穩。與上述財政改革一樣,這些措施暫時抑制了國內需求。最后,在2014-2015年期間,全球大宗商品價格暴跌也損害了印度尼西亞、泰國和馬來西亞等國農業家庭的收入。2016年的惡劣天氣(例如厄爾尼諾)也使馬來西亞的農產品出口大幅度減少,種植園大旱,棕櫚油產量首當其沖。而在其他地方,泰國在過去幾年里不得不應對農村干旱,干旱對作物產量產生了不利影響。在印度,生產過剩和廢幣政策也損害了農業收入。研究發現,大宗商品價格企穩,尤其是農業收入反彈,刺激了國內需求。
在中國,隨著政府鼓勵重工業的支出和投資以促進經濟增長,企業的杠桿率也有所提高。然而,這導致工業產能嚴重過剩,并增加了金融風險。中國當局一直在推進國內改革,以削減過剩產能,迄今為止,信貸市場的緊縮措施對經濟活動的影響總體上較為微弱。
與此同時,印度政府通過實施JAM三位一體政策(銀行賬戶、身份信息與手機號碼)在金融普惠方面取得了巨大進展,這有助于向十多億公民提供服務和政府福利。再加上2016年末的紙幣廢除政策以及去年的商品和服務稅改革,印度的灰色經濟正穩步走在正式化的道路上。更廣泛地說,當地營商環境有了顯著改善,印度在世界銀行的“營商環境”排名中名列第100位,一年內躍升30位。此外,在財政方面也取得了進展,各國政府利用更強有力的經濟條件排除萬難實施改革。
另一方面,一些政府正趁著預算狀況改善來推動支出計劃和吸引外國投資;這是本區域促進經濟增長和長期生產力增長的關鍵政策目標。政策的重點可以是精簡政府程序,減少腐敗和繁文縟節,以及調整外資所有權政策。
亞洲地區各國政府已開始實施一系列基礎設施舉措。基礎設施項目不僅將通過更高的投資活動促進本區域經濟體的近期前景,而且還將通過提高生產率支持長期經濟增長。亞太地區最大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是中國的“一帶一路”。這個雄心勃勃的項目旨在通過改善亞洲和歐洲之間的貿易聯系來提高亞洲的生產力和效率。該項目仍處于初期階段,但已根據該項目簽署了若干基礎設施協議。巴布亞新幾內亞政府與中國簽署的協議表明了這些舉措的影響,該協議將提供基礎設施項目,以加強該國農村地區的農業、公路和供水。但不僅是中國才有雄心勃勃的基礎設施項目。各國政府已承諾為基礎設施項目提供大量資金,主要是在運輸領域。
例如,澳大利亞許多州政府資金充裕,在過去的一年左右,隨著房價快速上漲,印花稅收入飆升,從而支撐了預算底線。這一點可以在澳大利亞一系列投資活動中看出,包括計劃在東部主要州實施的一些大型運輸項目。不僅交通運輸得到政府的資助,韓國和臺灣政府都在擴大財政刺激計劃,綠色能源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投資也會受惠于這些計劃。
盡管公共投資是2018年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但也有跡象表明私人投資市場正在回暖。澳大利亞的私人資本支出在2017年第三季度實現同比增長,這是2012年底以來的首次增長。此外,隨著2017年至2018年財政年度計劃資本支出的增加,未來發展的前景也是樂觀的。大量的公共和私人投資將在短期內為整個區域創造就業和商業機會。從長遠來看,推進互聯互通將使貨物在各經濟體之間的流動更加容易,并有助于提高企業生產力。
全球經濟已轉危為安,自2016年末以來,需求強勁增長,《亞洲之聲》相信這一趨勢可能會加速。世界經濟的周期性回暖支持了亞太地區經濟活動的廣泛提升。目前,全球75%以上的經濟正在復蘇,預計全球經濟增長將從2016年的3.2%上升到2017年的3.6%和2018年的3.7%20。發達經濟體的增長達到三年來的最高速,經合組織的領先指標數據顯示略高于趨勢增長。《亞洲之聲》認為,主要有三種力量在發揮作用,它們將推動全球需求的適度加速,使亞太區域的出口國受益。

圖1 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資本流動
在經歷了近十年的危機和挑戰之后,全球經濟正進入周期性上升階段。世界大部分地區的同時增長產生了一種有趣的發展過程,一些國家的增長趨勢蔓延到其他地區,加強了這些地區的復蘇,然后又回過頭來蔓延回最初的國家,從而產生了一種螺旋式上升。美國經濟活動的逐步反彈提振了歐元區和日本等其他發達經濟體的需求。隨著相互加強的經濟增長良性循環獲得更大的發展勢頭,以貿易為導向的東亞經濟體加入了經濟增長浪潮,進一步推動了全球需求、貿易和投資流動的復蘇。
這一浪潮的背后是受全球金融危機打擊的經濟體參加經濟活動的主要動力恢復正常。特別是,企業信心呈上升趨勢,這將支持更高水平的投資活動,因為企業更愿意再次承擔風險。這種需求和產出的復蘇更多地表現為出口需求;全球出口水平趕不上世界產出量的情況正在逆轉。
這對亞洲制成品出口商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好處。世貿組織世界貿易領先指標的組成部分——空運量、集裝箱吞吐量、電子貿易和出口訂單——都在上升,這表明全球出口的反彈還有待進一步推進。世界貿易流量繼續穩步上升,2017年9月,《荷蘭經濟政策分析部世界貿易監測》數據同比增長5.1%,高于2017年8月的4.5%,并延續了2016年2月以來的加速增長勢頭。更長遠來看,自2016年末以來就保持著持續增長趨勢——較之2015年至2016年期間不足2%,甚至是負增長的水平,發生了顯著轉變。
貿易的增長為過去五年中商業條件得以實現最大程度的改良打下了基礎,2017年10月全球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為53.5,為2011年5月以來的最高水平。新出口訂單的分項指數——未來全球制造業PMI表現的領先指標——也接近其近期高點。區域經濟增長勢頭越來越強勁,馬來西亞、越南、新加坡、韓國、臺灣和泰國等貿易導向型經濟體受益最大。出口需求已滲透到制造業活動中,然后對港口和機場活動、物流以及一些貿易服務(如貿易融資等)等輔助領域產生需求。即使對于那些沒那么重視出口的國家和地區,出口貨物在過去一年中也頗可以實現穩定。印度的情況大致如此,該國出口在連續兩年增長疲軟之后,2017年實現復蘇,2018年4月至10月進一步復蘇。這種出口增長的大部分是在工程產品、紡織品、藥品和化學產品而不是傳統商品中產生的。
極其寬松的全球金融條件繼續推動全球復蘇。總的來說,全球金融狀況仍然寬松,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通貨膨脹壓力的跡象離我們仍然很遙遠。股市走強,波動性較低。信貸供應通常不是問題,因為利率仍然很低(中國除外)。許多國家的資產市場從這種流動性中受益,有助于支撐家庭和企業經濟狀況。與此同時,流入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資本已經再次回歸,流入該區域的非居民資本仍然保有彈性。盡管經濟活動有所加強,但價格壓力仍然很小,這為央行維持寬松貨幣政策以推動經濟復蘇提供了機會。
私人資本支出有進一步加強的跡象。投資支出一直是全球經濟復蘇中缺失的一環,但現在已有回歸的跡象。此外,亞洲制成品出口對資本支出相當敏感——經濟復蘇將大大增加全球對亞洲出口的需求。美國核心資本貨物訂單量已經有所提升,而據日本《短觀調查報告》顯示,日本的產能利用率達到1991年以來的最高水平。事實上,這是自1990年股市泡沫破裂以來,《短觀調查報告》首次顯示日本大型企業的需求超過了產能。在歐元區,放寬信貸條件將為企業在這個全球最大的進口市場的投資計劃提供更多支持。正如銀行越來越愿意放貸一樣,商業信心的上升表明,企業將更愿意借款以擴大規模。歐元區經濟信心指數最近升至114.2,為2001年1月以來的最高水平。
尤其是,半導體出貨量和美聯儲科技脈沖指數等科技產品需求指標也處于多年高位。這是一種結構性的新型增長動力:數據分析、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等新興技術正在興起,對東亞制造的各種電子元件的需求急劇增加。全球對技術需求的增加也可能對流入印度的外國資金產生積極影響,特別是如今“來印度制造”和“數字印度”等政府舉措日益引人注目。
此外,全球經濟中還有一些潛在的因素在起作用,這些因素為投資大幅增加提供了更充分的理由。例如,12月美國批準的稅收法案應會推動投資增加,因該法案強調對美國公司大幅減稅;隨著中國十九大圓滿結束,習近平主席將繼續推進他標志性的一帶一路項目。這一基建項目將會向東南亞和中亞經濟體帶來大量需求。中國的這一基建項目將推動該地區大型基建項目的啟動。
全球經濟將迎來一個新的投資周期,進而將推動經濟反彈。投資支出在短期內具有很高的乘數效應,而通過期間生產力的提高,也能推動長期增長。到最后,資本支出驅動貿易所帶來的經濟增長會比消費需求帶動的經濟增長更為顯著。
在考慮2018年的前景時,有很多事情值得肯定。然而,如果說過去幾年的不可預測性給我們帶來了什么教訓的話,那就是學會凡是都從兩面看的重要性——要審視和意識到可能發生的事情,以及我們認為可能發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