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杰希
(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四川成都 610081)
打造綠色生活和低碳發展的城市發展模式是地區生態文明建設評價與考核的重要指標,而營造安全優先、便捷舒適的慢行環境,更是承載城市文化特色和社區活動的重要載體,也是促進提升城市活力和形象魅力的重要動力。當前國內外對于城市慢行系統已有較多成熟的研究與實踐,如美國、倫敦、北京、上海等地均出臺了相對完善的針對慢行系統、街道的設計規劃或導則文件。但如何在片區規劃設施層面,特別是在環境條件復雜的老舊城區中系統性的、有針對性的選擇適宜的街道提升策略仍是規劃與設計從業者不斷探索的領域。在現有眾多成熟的街道設計導則與實踐基礎上,結合多元的大數據的精準策略便是一個有益的嘗試方向。
武侯區玉林片區位于中心城區城南,一環路與二環路之間,人民南路西側(圖1)。玉林片區街道尺度宜人,美食眾多、商業豐富,居家生活便利,是成都體現地域休閑生活方式的典型代表區域,也是被寫入歌曲[注]“你會挽著我的衣袖,我會把手揣進褲兜,走到玉林路的盡頭,坐在小酒館的門口……”為歌曲《成都》歌詞,歌曲收錄于著名歌手趙雷于2016年12月21日發行的專輯《無法長大》, 2017年該曲獲得第六屆阿比鹿音樂獎最受歡迎民謠單曲獎,成為近年宣傳成都的重要流行歌曲,玉林街道也因此歌受到全國人民的廣泛關注。廣為傳唱的“網紅”街道。

圖1 武侯區玉林片區位置及范圍示意
規劃研究范圍西至玉林北路-玉林南路,東至人民南路,北至一環路,南至二環路,總面積約1.22 km2,片區內以生活居住功能為主,商業及行政辦公等功能主要沿人民南路、一環路和二環路等外圍主干道分布,是老舊城區特征明顯、最能體現都市活力生活氛圍的區域。
玉林片區現在人行空間基本通暢,巷道內人車混行嚴重。在現狀車行道兩側片區內道路人行道寬度整體在2 m以上,基本連續通暢,少數路口存在局部人行道收窄壓縮。內部巷道人行空間寬度為1~2 m,多位人車混行的狀態(圖2)。

圖2 片區現狀道路照片及慢行系統現狀分析
通過實地調研發現,因片區是成都二環路以內的老舊居住服務片區,現有住區大多無配建地下停車空間,導致大量街臨街占到停車,慢行系統也在非機動車通行、慢行網絡構建、慢行空間空間品質、交通精細化管理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問題與不足:首先在由于大量的臨街占道停車,大部分道路為機非混行道,非機動車通行空間受路邊停車侵占現象較多,非機動車通行無獨立路權,通行安全與便捷性較差;其次片區慢行網絡對城市功能的支撐不足,雖有較為密集的內部道路網絡,但與周邊重大城市功能、交通樞紐聯系不足,同時存在較多斷頭街巷;另外步行空間品質也有待改善,步行空間缺乏休閑與綠化設施,步行體驗感較弱,缺少個性特色化的空間設計;最后在交通管理上,老舊住區停車難、無序停車侵占慢行空間資源等系統性問題,也需要結合精細化的交通管理手段來加以改善。
基于片區慢行系統上述存在的問題的分析,結合現有各類街道優化提升導則、規劃實踐經驗和GIS軟件分析,在摩拜單車、百度與大眾電影業態、道路基本信息、道路交通量等多元數據支撐下,確定本次規劃研究“總體特征評價-明確街道主題功能-街道系統提升-街道分類細化評價與設計-智慧動態管理”的提升思路與策略框架(圖3)。

圖3 基于多元數據的慢行系統評價與提升思路與策略框架示意
街道慢行系統提升的首要任務便是明確片區慢行系統提升打造的目標及街道功能體系。本次規劃以建設“和諧宜居生活城市”為引領,突出玉林片區生活特色,打造精品生活街道。通過加強街道慢行空間設計,進一步改進城市公共服務供給,激發玉林片區城市活力,提升城市文化內涵和塑造城市精神,構建安全、閑適、智慧的慢行交通系統。
在目前各類城市大數據中,摩拜單車、車行交通量和軌道站點位置是最能反應片區慢行與機動車需求的數據,而規劃用地性質與百度與大眾點評的臨街業態數據則能較為明顯反映街道的功能特征。基于以上數據進行綜合疊加評價,依照慢行功能特征,以功能需求為導向,構建慢行交通體系,明確自行車主通道、美食休閑慢行特色道、通學優先道、生活服務慢行特色道、慢行優先巷道(含新增步行巷道)五大類主要慢行功能通道(圖4)。

圖4 街道主導功能評價要素及結果示意
(1)自行車主通道是片區自行車快速通行、聯系主要公共交通樞紐的主通道,主要為道路等級較高的城市主要干道,包括人民南路、一環路、二環路、玉林路、倪家橋路。
(2)美食休閑慢行特色道為片區百度與大眾點評數據中知名美食與商業服務集聚的街道,包括玉林東路東段、玉林東街、玉林街北段、玉林南街、玉林橫街、玉林中橫街、玉潔巷。
(3)通學優先道為片區,圍繞玉林中學、玉林小學打造通學優先道,滿足通學需求,包括玉林東路西段、玉林五巷、玉林中橫街、玉林下橫巷等多條街巷
(4)生活服務慢行特色道為片區內其余以居住功能為主,打造以生活服務功能為主的慢行特色道,包括玉林東街、玉林西街、玉林北街、玉潔東街、玉潔西街、玉林二巷及玉林街中段。
(5)慢行優先巷道為主要以慢行功能為主的小區內部街巷,兼具部分機動車通行功能,同時為促進內部慢行微循環,形成良好的慢行通道網絡,打通部分斷頭巷道,開放公共功能區域,結合水渠河道新增部分步行巷道。
在慢行的系統提升方面,首先是系統性地保障慢行資源,增設非機動車道,恢復慢行路權。針對以自行車通道為主的倪家橋路等,壓縮機動車道寬度,增設雙側機非物理隔離,保障非機動車通行安全快捷;針對玉林東路、玉潔西街等生活服務、餐飲娛樂類慢行特色道,壓縮機動車道至單向,增設雙向或單向(保留路邊停車)劃線非機動車道(圖5)。

圖5 街道功能與慢行路權恢復措施示意
另外通過打通慢行巷道,促進背街小巷的步行便捷與貫通性。一方面開放市級公共功能區域內部通道,接駁軌道站點及生活住區,開放體育學院、省體育館內部道路,增強玉林小區與城市功能及地鐵站點接駁;打通玉林北巷與玉林北街;另一方面打通封閉斷頭街巷玉林五、七巷,拓寬被建筑占用人行道、打通火燒堰河道兩側步行空間。
在明確街道主題功能及系統性提升策略基礎上,通過進一步的詳細評價,針對每類、每條街道自身的稟賦條件與功能需求,體現街道功能重點與特色,形成菜單式的策略選擇,對街道的機動車道、非機動車道、步行道等進行更加精細化的空間設計。
以倪家橋路為例,在街道自行車主通道功能的主導要求下,進一步結合街道現狀寬度、慢行需求特征與功能需求特征細化評價,提出針對次街道的細化空間設計策略,凸顯街道自行車主通道與商業界面融合特征(表1、圖6)。

表1 街道分類與部分針對策略一覽表

圖6 倪家橋路街道空間評價與設計示意
倪家橋路作為自行車主通道,聯系東側城市軌道站點,是自行車通勤保障為主,結合街道業態提升慢行空間打造兼顧通勤與購物休閑的精品慢行道。在機動車道提升方面,將原14 m雙向四車道壓縮為10 m雙向三車道;非機動車道提升方面,兩側各增加2 m非機動車道,并形成物理隔離,色彩區分鋪裝;步行道提升方面,結合樹池分割,在設施帶增加共享單車停車區、花池、休憩座椅等設施,并在臨商業鋪面一側結合建筑退距,形成更加舒適的慢行界面。
另外對于倪家橋路交叉口處利用展寬空間,增加進口道車道,提高交通組織效率;對于與公共交通的接駁優化方面,將倪家橋路南側現狀公交站改造為港灣式公交站,與展寬段一體化設計,促進與地鐵站出入口的接駁。同時結合地鐵站出入口位置,增設共享單車停放區,保障步行通行區的連續通暢
在系統提升與精準設計策略的基礎上也應當有相應配套的智慧管理措施,方能實現片區慢行空間品質提升與老舊城區機動車順利通行、停車空間等綜合訴求(圖7)。
(1)結合需求細化交通組織管理
結合道路現狀交通飽和度和單向道路沿線機動車出入需求,主要對“街”一級道路實行單向交通,形成內部微循環交通,“巷-街”交叉路口機動車通行原則上均實行右進右出。在車行信號管理方面,玉林東路-玉林街路口、玉林東路-玉林中學出入口、玉林北路路段分別增設信號燈,保障行人過街安全。

圖7 交通管控措施示意圖、街道早晚分時供應停車位斷面示意
(2)減少路邊占道停車,恢復慢行路權,分時供應停車位
為確保道路慢行空間不受侵占,逐步取消片區現有內部慢行需求較高道路的占道停車,營造良好慢行環境。結合片區擬改造用地,規劃建設1處地下公共停車場,提供不少于300個泊位。同時根據需求,在“路”與“街”一級的道路建立夜間路邊臨時停車區,分時段有序管理,滿足周邊老舊住區基本停車需求。
慢行系統的細化研究已成為慢行規劃突破傳統、向精細化發展的切入點,按照功能進行慢行網絡構建和慢行設施規劃,并通過多元數據的支撐評價與施策,是切實解決慢行實際需求和規劃實施落地的保障。在已有成熟手法總結的基礎上,成都市武侯區玉林片區慢行系統實施規劃的研究中,結合片區摩拜單車、百度業態、道路基本信息、道路交通量等多元數據,明確更加系統的提升措施,更加精準地提出各類街道的打造提升策略,進一步提升了街道活力,是優化片區城市功能、提升人居品質的重要途徑,有助于支撐玉林片區發揚其特征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