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玲, 王 綱
(1.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四川成都 610041;2.四川省輻射環境管理監測中心站, 四川成都 610000)
成都市作為四川省的省會城市,其實早在2003年左右就開始了對綠色城市的建設探索,通過總體規劃、專項規劃等層面,筑牢生態本底、優化生態廊道、增加生態斑塊,助力成都市的綠色發展。
成都市由岷江、沱江兩江環繞,龍門山脈、龍泉山脈兩山環抱,生態空間占市域面積的70 %以上,擁有良好的生態本底。為進一步筑牢成都生態本底,構建類型多樣、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覆蓋全域、貫通城鄉的生態系統,編制了《成都市生態系統控制規劃》、《成都市生態保護總體規劃》等市域總體層面的生態保護規劃,確定了“兩山、兩環、兩網、六片”的市域生態格局,兩山即龍門山與龍泉山,兩環即都市核心區生態環、雙核郊野公園環,兩網即岷江水系網與沱江水系網,六片即市域范圍內六個生態隔離區(圖1)。

圖1 成都市域生態格局
為了進一步筑牢生態本底,確保生態價值的發揮,在市域范圍內,根據資源承載力與發展需求,劃定城鎮開發邊界,劃定生態、生產、生活等“三生”空間,同時明確生態管控分區,從功能控制、邊界控制、總量控制、安全控制、建設控制和形態控制等方面,分區明確管控要求(圖2)。

圖2 成都市域生態管控分區
《成都市美麗宜居公園城市規劃》及《成都市美麗宜居公園城市規劃建設導則》圍繞五個方面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包括:錨固自然生態本底,構建“山水田林城”公園城市總體格局;構建全域公園體系,塑造“城園相融”的公園城市大美形態;轉變經濟組織方式,形成人、城、境、業和諧統一的公園城市發展模式;打造天府文化景觀體系,彰顯人文薈萃、特色鮮明的公園城市文化魅力;完善服務支撐體系,營造全民共享、高效便捷的公園城市宜居環境。規劃已不僅局限于生態體系的構建,而是從產業、城市、文化、配套等多方面支撐生態文明建設,多層級夯實生態本底,營造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圖3)。

圖3 市域格局效果
在市域生態格局的基礎上,加強對生態廊道的搭建并進行有效控制,促使生態系統發揮最大功效,歷年來編制了《成都市環城生態區總體規劃》、《成都市綠道系統規劃》、《環城生態區天府綠道總體規劃》、《成都市“宜居水岸”規劃》等。
環城生態區作為成都市最重要的一條生態廊道,2003年在《成都市城市總體規劃》方案中予以明確,即在中心城區內建設用地之外規劃了198 km2郊區農村用地,同年編制了《中心城非城市建設用地規劃》,對198地區進行了首次專題研究。2012年,198地區正式更名為環城生態區,并編制《環城生態區總體規劃》,將歷年規劃的研究成果納入法定總體規劃,進一步明確環城生態區的定位和功能,確定了133 km2生態用地的下線,規劃了以“6湖8濕地”為核心的生態湖泊水系。為了進一步加大對環城生態區的管控力度,還深入編制了控制性詳細規劃及實施方案,并將環城生態區的規劃建設和保護上升到法的層面,出臺《成都市環城生態區保護條例》,對區內規劃控制和土地利用管理、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等方面均進行了明確規定。2014年4月開始,對環城生態區開展勘界定標工作,進一步明確了環城生態區生態用地的邊界,便于接受公眾的監督,保障環城生態區生態用地的永續存在(圖4)。

圖4 環城生態區第一批界標點位示意
為了進一步發揮生態廊道作用,串聯市域生態斑塊,共同筑牢生態本底,以環城生態區主干綠道作為樞紐,規劃沿錦江形成一條200 km的綠色發展主軸,順龍泉山與龍門山兩山的旅游資源形成生態旅游綠道,繞三環路、環城生態區、二繞郊野綠帶形成三環綠道,同時依托市域七條綠道構建展示天府文化、引領區域發展,兼具旅游、休閑、康體、生態等功能的復合廊道,構建“一軸、兩山、三環、七廊”的天府綠道體系(圖5)。

圖5 天府綠道體系
同時,圍繞中心城區宜居水岸工程,推進市域水網水系濱水生態廊道建設,提升濱水兩岸綠化,實現濱水增綠,達到水系“綠通”,制定出臺“宜居水岸”技術導則,對河道廊道設計、建設、管理工作提供技術支持。將中心城區河道劃分為一、二、三級治理級別,主要針對清水治水、濱河游道、景觀駁岸、景觀節點、景觀元素、植物景觀等方面進行指引(圖6)。

圖6 中心城區河道治理分級
在夯實生態本底、優化生態廊道的同時,成都市提出通過公園的建設,增加生態斑塊的數量。
由于新一輪總規將成都市空間格局由原來的“兩山夾一城”調整為“一山連兩翼”,龍泉山的總體定位也有原來的生態屏障升級為“世界級品質的城市綠心”,成為市域范圍內最重要的生態斑塊。《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總體規劃》中,提出將龍泉山作為城市森林公園進行整體打造,根據生態敏感性評價,將龍泉山分為山脊區域、半山區域即山前區域三個區,旨在明確分級管控,提高生態效益。其中,山脊區域作為生態核心保護區,以原生生態系統培育、建設為主,通過植樹造林,提高自身水土保持能力;半山區域為生態緩沖區,以都市休閑農業進行的生態建設為主,通過整治現狀小型湖泊,規劃新增人工湖、堰、塘,整體提升蓄水保水能力;山前區域作為生態游憩區,以綠化景觀建設和游憩活動為主,通過山前區域的溝渠、塘、湖進行蓄水凈水,打造水景觀。
同時,規劃新增一批綜合性公園、濕地公園、郊野公園,增加公園綠地數量、完善公園綠地功能,形成完善的公園綠地體系。規劃至2022年,全市新增1000 m2以上的公園綠地400個(含公園、郊野公園、濕地公園、小游園、微綠地等),建成功能完善、設施齊全、品質良好的濕地保護建設項目或濕地公園29個,實現“300 m見綠、500 m見園”。為了更加規范綠地建設標準,制定出臺《成都市中心城區小游園、微綠地建設導則》,對綠化建設原則、面積和用地比例、植物選用標準、配套設施等均作出了相應的規定。
成都市在綠色發展建設中按規劃開展了大量的建設工作,包括環城生態區中的錦城湖濕地、白鷺灣濕地、青龍湖以及錦江198Lohas綠道、三環路熊貓綠道等等,均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當今,站在歷史新起點的成都,再次勾勒出城市綠色發展的新路線圖,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新理念,以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為統攬,將從綠色產業、綠色交通、綠色發展機制等方面多措并舉。作為規劃工作者,下一步還需要加強綠色發展規劃管控,加快落實綠色發展的機制體制,推動成都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典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