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南
(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四川成都 610000)
綿竹市漢旺鎮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鎮域總面積為79.55 km2,其中,鎮區的建成區面積為3.8 km2。該鎮下轄11個行政村、126個村民小組以及4個居委會。震前全鎮常住人口約6.5×104人,其中城鎮人口3.5×104人,此外還有2.5×104流動人口。
漢旺鎮是四川省的工業重鎮,也是全國首批57個綜合改革試點鎮之一。該鎮礦產資源豐富,制造業發達,2007年,漢旺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7.8億元,財政收入達到9 000萬元。轄區內有大中型工業企業6家,包括東方汽輪機廠、清平磷礦、華豐磷化工等,此外還聚集了配套及中小型企業約45家,基本形成以機械裝備、采礦業、磷化工、建工建材為主導的產業體系。
“5·12”汶川大地震使漢旺鎮成為了極重災區,全鎮受災人口高達6.2×104余人,遇難人數為4 595人,失蹤267人,受傷6 789人。鎮域內建筑受損嚴重,倒塌房屋22 700間,損壞房屋93 980間,受損面積達到3.28×106m2,造成經濟損失22.5億元人民幣。工業企業廠房、設備全面受損,生產活動基本癱瘓,僅東方汽輪機廠的直接經濟損失就高達27億元(圖1)。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設施、行政辦公設施、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均嚴重損毀,生態環境、農業及旅游資源也受到嚴重破壞,全鎮各類經濟損失共計168億元。

圖1 嚴重受損的東方汽輪機廠(來源于網絡)
《漢旺鎮災后重建總體規劃》由無錫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編制,該規劃以科學重建、尊重民意、突出“安全”與“生態”、注重空間特色營造為特點,對重建方式和選址進行了反復科學論證,對產業發展方向和城鎮規模進行了研判,對居民的安置意愿開展了大量的田野調查和多方案比選,對布局的安全性進行了充分考慮,并在“物質重建”中體現“精神家園重建”的思想。該規劃是小城鎮災后重建規劃的優秀代表,獲得了2009年度全國優秀城鄉規劃設計災后重建村鎮規劃一等獎。
老鎮區在地震中受損極重,大量建筑“毀而未倒”,再加上各種權屬關系復雜且資料丟失,為了盡快恢復重建,在權衡了各種利弊及多方論證之后,漢旺新鎮區采取了“原地異址”的重建方式。在新鎮區的選址上,考慮與老鎮區的適度分離和聯系,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于綿遠河下游的香山村選址建設新鎮區,距離老鎮區約2 km,并將老鎮區和新鎮區之間約1.5 km2的地帶設置為緩沖區,既是新老鎮區功能的過度區,更是當地居民創傷心靈的緩沖地(圖2)。

圖2 漢旺新鎮選址示意
由于該鎮的支柱企業東方汽輪機廠擬搬遷至德陽市高新技術開發區,漢旺鎮工業重鎮的地位難以為繼,做大做強工業的發展思路需要轉變。因此,在該規劃中,城鎮定位被調整為了“5·12”汶川地震重要的遺址紀念地、川西重要的旅游節點鎮、綿竹市北部門戶、旅游集散中心和商貿物資集散中心,并確定了重建帶動、旅游興鎮、生態立鎮的發展策略。將新鎮區規劃人口縮減至3×104人,用地規模確定為3.75 km2。
在鎮村體系方面,規劃提出人口適度集聚的策略,規劃形成了“1個鎮、8個農村聚居點、138個村莊和若干分散的農戶”的布局方案;鎮區規劃方面,老鎮區被規劃為地震遺址保護區,新鎮區布局體現“川流不息、生態家園”的主題理念,依托水系和高壓走廊形成“四橫一縱”的綠地系統骨架,并以此將生活區劃分為7個居住小區,此外,基于原有的產業和勞動力基礎還在鎮區外圍地區規劃了1個占地約2 km2的工業區。即以軸線串聯老鎮區與新鎮區,形成“四軸四區”的總體空間架構,“四軸”分別為紀念序列軸線、生態人文軸線、鎮區景觀軸線和園區發展軸線,“四區”分別為地震遺址保護區、重建緩沖區、新鎮生活區和工業集中發展區(圖3)。

圖3 漢旺新鎮土地利用規劃(來源于網絡)
在無錫市的對口支援下,漢旺鎮的災后重建工作快速有序推進。2008年,首批五個災后重建項目集中開工;2009年,完成了漢旺鎮8 046戶農房重建;2010年,漢旺新鎮全面建成,圓滿完成了對口支援災后恢復重建任務;2012年,漢旺鎮抗震救災·災后重建紀念館建成開館。
2010年建成的漢旺新鎮,建成區面積為2.5 km2;基礎設施方面,建成了16 km鎮區道路、日處理能力為4 000 m3的污水處理廠、日供水能力為5 000 t的自來水廠以及垃圾中轉站;公共服務設施方面,建成了中小學、幼兒園、衛生院、商業中心以及基層行政辦公設施并投入使用;工業園區方面,建成了工業大道等路網工程和3×104m2標準化廠房;在整治水系河道的基礎上,建成了市民公園和20余處新鎮小景,綠地覆蓋率達到35 %;形成了融合川西和江南特色的風貌特色(圖4)。

圖4 漢旺新鎮建成實景(來源于網絡)
漢旺鎮轄區常住人口5×104余人,漢旺新鎮建成初期安置人口2.8×104人,后因就業機會不足,不少年輕人外出務工,使得當前常住人口已不足2×104人,且老齡化趨勢明顯。
漢旺鎮的工業因東方汽輪機廠及其配套企業的搬離受到了極大的沖擊,工業體系重構舉步維艱。漢旺鎮先后建了漢旺無錫工業園、萬立光機電產業城、德阿工業園等工業載體項目,擬承接沿海轉移產業,發展機械、機電、新材料、新能源等產業,但從各園區的實際情況來看,已建成數年的漢旺無錫工業園引進企業寥寥可數,另外兩個園區尚處于建設起步階段。
漢旺地震遺址是“5·12”汶川大地震中最大的工業地震遺址紀念地,2012年建成以來,漢旺地震遺址公園年均接待國內外游客40×104人次,年均服務收入50×104元左右,難以成為當地經濟的重要支撐。

圖5 漢旺地震遺址(來源于網絡)
為了早日幫助災區人民重建家園,《漢旺鎮災后重建總體規劃》在較短的時間內編制完成,并率先在四川省通過評審。盡管時間緊迫,該規劃仍秉持科學理性又不失人文關懷的態度,確定了基本合理的建設發展框架,在三年重建的特殊時期發揮了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然而,放眼災后十年乃至更長的時期,該規劃尚有以下不足值得審視。
漢旺鎮的規劃定位為“‘5·12’汶川地震重要遺址紀念地、川西重要旅游節點鎮、綿竹市北部門戶、旅游集散中心和商貿物資集散中心”。漢旺鎮作為“5.12”汶川地震重要的遺址紀念地,本身并無較大爭議,只是面臨映秀、北川、青川等其他極重災區的同質競爭。而主要依托震后遺址觀光發展旅游的漢旺就將旅游作為該鎮的核心職能,并以此確定川西重要的旅游節點鎮和旅游集散中心兩項定位,卻著實高估了旅游的作用,尤其是漢旺鎮在豐富多樣的川西旅游中的地位。除此以外,從區位關系將其定位為綿竹市北部門戶尚可接受,但商貿物資集散中心功能因位置相對偏遠且缺乏交通支撐難以形成。
該規劃基于東汽的搬遷做出了城鎮規模收縮的判斷,并將規劃城鎮人口調減至3×104人。從實際情況來看,方向正確,但對收縮程度的預計還稍顯不足。原有城鎮人口3.5×104人,在地震中遇難4×103人,東汽搬遷職工及家屬104余人,即原有場鎮人口僅剩下2×104人左右。雖然新場鎮還將容納來自占地村莊及周邊山區的居民,以及考慮未來人口的自然增長,但東汽搬遷的沖擊,絕不僅僅是一個企業職工人數的減少,為之配套的數十家中小企業隨之搬離,甚至當地的服務業也因購買力人群的消失而一蹶不振,整個漢旺鎮的就業崗位大幅銳減,年輕人不得不外出務工,使得常住人口進一步減少,2.5 km2的漢旺新鎮顯得空曠冷清且缺乏活力。
考慮到漢旺鎮幾十年的工業基因和勞動力特點,規劃布局了2 km2的工業區,希望借助援建的契機引入沿海工業企業,推動工業再出發。然而,在災后對口援建機制下,類似的兩地合作工業園區并不鮮見,在綿竹市就規劃了一處區位、規模均優于漢旺無錫工業園的江蘇工業園,成為江蘇企業入川的首選之地。從招商意向企業的需求來看,他們入駐漢旺最看中的是為東汽配套的機會,然而東汽的搬遷使得漢旺不再具備就近配套的基礎條件,致使工業發展陷入僵局。
震前的漢旺是一個熱鬧繁華的小城鎮,雖然人地關系相對緊張,但緊湊的布局也帶來了商氣和人氣。規劃建設的漢旺新鎮依托水系拉開城鎮框架,塑造川西與江南結合的風貌特色,生態環境和居住條件都有明顯提升,但是老城鎮的生活方式卻沒能很好延續,行列式的居住小區缺乏足夠的院落交往空間,使得鄰里關系日漸疏遠。規劃的大廣場加商業中心即使在春節期間也門可羅雀,部分商戶反映日營業額甚至不足震前的1/3。新鎮中大量規劃建設的濱河綠帶、小區綠地由于缺乏物業維護而雜草叢生,被不少閑賦在家的居民開挖種菜,城市規劃手法中的特色景觀未與城鎮居民的生活方式結合,使得原有規劃價值難以充分展現,反而成為了一道另類風景。
特大地震帶來的沖擊既有物質層面的,也有精神層面的,還涉及到了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因此小城鎮災后重建規劃,需要在極為有限的時間內,既要考慮物質空間和精神家園的重建,還要著手對經濟社會體系的全面逐步重構,這種非常規的規劃,無趨勢可循,無規律可依,使得規劃設計團隊面臨極大的考驗。《漢旺鎮災后重建總體規劃》圓滿地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但也因對未來漢旺鎮的發展路徑預判不足等原因而留下了些許遺憾,回望過去、展望未來,唯有更理性、更人性,才能讓規劃更經得起時間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