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蔣豐 王鵬

出租農地有租金、電力銷售有分成、農業收入歸自己。最近,一種廣受日本農戶歡迎的“農業共享型太陽能電站”,頻繁出現在日本媒體報道中,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這種由中國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上海電力日本株式會社推廣的太陽能產業新模式,在清潔發電的同時還能發展生態農業,讓日本農戶獲得超出以往數倍的收入,正在日本各地悄悄掀起一場產業模式革命,被日本經濟界稱為“中國企業的新智慧”。
2014年,上海電力日本株式會社剛成立不久,一些日本媒體馬上驚呼“‘黑船又來啦!”在他們心中,1853年打開日本國門的4艘美國“黑船”,是心中永遠的隱痛。與此同時,他們也認為從中國駛來的上海電力日本株式會社是一艘經濟“黑船”。“中國企業正在大肆購買日本土地”“中國企業正在搶占日本能源”等言論甚囂塵上。但短短的幾年后,日媒就扭轉報道方向,“上海電力打造地域共生型太陽能產業”“激變!上海電力復活拋荒區農業”等成為《日本經濟新聞》、朝日電視臺等主流媒體的報道標題。上海電力日本株式會社究竟是如何在短短幾年間打消日本民眾顧慮,與日本社會實現“共贏”呢?記者對此進行調查采訪。
神戶市中心往北25公里的三田市,位于大城市近郊,有著優美的自然風光。通過阪神高速公路的三田收費站后,記者看到,映入眼簾的是成片大規模的太陽能發電站(如圖)。裝機容量約5兆瓦的“SJ三田太陽能發電站”由上海電力日本株式會社建設,2015年12月末開始發電,非常受當地民眾歡迎。
電站所在的位置,原本是建設殘渣的填埋區,地基松軟,每到下雨的時候就會形成大量積水,周圍居民苦不堪言。建設電站之前,該公司決定首先解決這一迫切的民生問題,以取得當地民眾的信任。
上海電力日本株式會社與三田市政府協商并召開居民說明會,與當地民眾達成共識,在當地新建沉沙池與排水設施。雨水通過栽有植物的土壤后流速變緩,然后流入U字形側溝,最后匯入3個沉沙池。土沙在池內被分離出來后,雨水再流入附近灌溉用的水池,最終讓肆虐的“泥水”變成有效農業用水。為了防止地質災害,上海電力日本株式會社還實施大規模地基改良工程,讓當地地基得到加固,大大增強抗災害能力。常年“水害”與“土害”得到有效解決,中國企業受到日本居民的歡迎。
2017年4月,筑波市的“SJ太陽能筑波發電站”在54公頃的農地上設置35兆瓦的太陽能電板。這是日本最大的“農業共享型太陽能發電站”。上海電力日本株式會社從農業合作社租借農地,當地農民不僅可以獲得相當于普通農地10倍的出租收入,還可以從電力銷售收入中分成,并在出租農地上發展種植業,收入一下翻了好幾倍。這種一舉多得的產業模式,正在日本各地推廣,形成全新的產業形態。
筑波市農民木村卓司在“SJ太陽能筑波發電站”里種植從中國延邊引進的高麗人參,長勢喜人,每公斤可以賣到2.5萬日元(約合1469元人民幣)。“當初,我們也與日本企業進行過大量接觸與商談。可是他們很難將發電與農業運營有效結合起來。這種大規模的產業結合,還是中國企業擁有實力與魄力。據我所知,上海電力已經為這個項目投資100多億日元。他們的建設讓這個地區重新煥發了生機與活力,發電與農業都發展得非常好。我希望他們一直做下去。”木村說。
其實,很多在日本投資電力開發的外企,往往會將正在運轉的電站賣掉賺快錢。但上海電力日本株式會社卻不這么做。“我們需要在日本立足20年、30年以上,這種持續發展少不了‘地域共生。與追求高收益率比起來,我們更重視能否被當地民眾接受,能否持續穩定地將發電事業做下去。”上海電力日本株式會社社長刁旭說。
日本經濟界一位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自己一直關注上海電力株式會社在日本的發展。他認為,從該企業發展的過程來看,就是一個當地百姓從觀望、猶豫、甚至抵觸轉變為接受、歡迎、配合發展的過程。這樣的中國企業讓日本放心。這樣的中國企業走到“一帶一路”也會讓沿線國家歡迎。▲
環球時報2018-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