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桂敏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智能科技的迅速進步,人類已經步入“互聯網+”時代。當前,我市中職學校學生,無論家庭經濟條件好壞,大部分都擁有一部智能手機。據我們的2018年度的問卷顯示,我校中職學生的智能手機在學生手中主要有三大用途:收發短信、玩游戲、上網。對中職學生來說,手機不再僅僅是一種通訊工具,智能手機作為溝通交流和學習工具,它已取代電腦,成為中職生上網的主要途徑,給中職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帶來了便捷,為學生了解世界、探索外界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但是,中職生的年齡大多集中在15歲——18歲之間,年齡小,自我約束能力差,學習習慣和學習態度同處于高中階段的同齡人相比存在缺陷,處于在人生的叛逆期、人生的迷茫期、身心快速發展的黃金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正在培育和形成期間,如果缺乏正確的教育和引導,部分學生的自控能力差,在面臨五花八門、良莠不齊的網絡信息的誘惑時,極易受到不良影響,導致學生過度依賴網絡、癡迷手機游戲。
關鍵詞:中職學生;手機使用;管理
2018年9月21日,山東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山東省學生體質健康促進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自2018年11月1日起實施。《條例》規定,“中小學校應當加強學生在校期間電子產品使用管理,指導學生科學規范使用電子產品;嚴禁學生將個人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帶入課堂;發現學生將上述個人電子產品帶入學校的,實行統一保管。”
伴隨著智能手機進校園,對中職生的成長和學習成績產生了嚴重的影響,從整體結果來看,學生攜帶手機進校園的弊遠大于利,所以有教育專家稱:手機危害猛于“虎”。
智能手機是雙刃劍,它對中學生的影響有其積極的一面,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學生擁有智能手機,負面影響也日趨凸現。
第一,影響學生的學習。一是影響了課堂學習效果。目前青少年智能手機“上癮癥”已經成為普遍現象,一旦上癮,離開手機就會心神不定,嚴重影響了課堂學習效果。眾多的學習網站,使得學生可以輕松地得到作業的答案,有的學生做作業稍微碰到一點困難就直接上網查閱答案,使得學生缺乏思考和鍛煉。
第二,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智能手機上網所接觸到的信息量大,內容良莠不齊,網絡上虛假、淫穢、暴力等低俗、不健康的信息泛濫。青少年極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侵蝕和毒害,影響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些人甚至去嘗試和模仿而根本不計后果,給他人、自己及家庭帶來無法彌補的傷害。
第三,影響學生的政治思想素質。中職生正處于身心的發育期,智能手機的普及使得中學生很容易在互聯網上接觸到西方國家的體育文化、影視文化、消費文化、價值觀念等,這使他們難以分辨是非,容易盲從和激進。
第四,影響學生的身體健康。青少年長時間使用智能手機,會導致眼睛干澀;長時間在光線較暗的條件下,手機發出的光會讓眼部肌肉疲勞,導致視力模糊;睡覺前長時間使用手機,影響睡眠質量,導致第二天上課時無精打采。
一、加強思想教育引導
開展相關活動,如主題班會、辯論會、國旗下講話、手抄報比賽、網上投票、踐約活動等,引導學生正確使用智能手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高認知水平,引導和幫助學生做好中職生涯規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
二、對學生使用手機的管理應取得家長的理解與支持
家長的態度往往決定著學生對學校管理制度的理解,要管理好學生手機就必須得到家長的理解與支持。班主任可通過家長會、教師家訪等形式宣傳如何指導學生正確使用手機,如何規避手機給學生帶來的負面影響。
三、制定智能手機課堂使用管理規定
對于在校中職學生來說,特別是廣大的寄宿制學校的學生,也需要與家庭與朋友與社會進行必要的溝通,作為學校當然不能讓學生完全與外界隔離。科學的制度化管理是學校管理的重要手段。因此,制定切實可行的手機管理制度并納入學校的制度條文,是規范學生正確
使用手機的保障。班主任要引導學生正確使用手機,對違反手機使用規定的學生要加強教育,對屢教不改者要報請學校給其適當的處分,但必須要嚴格按照規定,做到有章可循,有據可依。
正確處理學生違規現象,關系到手機管理的成敗,必須把握好尺度,要重視程序規范。根據違規現象的輕重,可以予以“暫代保管”或“禁止使用”。首先,應當向學生說明處理的校規依據,聽取學生的申辯和異議;其次,要把 SIM 卡退還學生,因為 SIM 卡涉及學生的個人信息、通訊消費等,把 SIM 卡退還學生是對學生隱私權的一種尊重;第三,要出具“暫代保管”的回執作為領回憑證,根據違規事實在回執中明確領回時間和領回人(家長或學生本人)。這些程序可以充分體現學校管理的規范性,尊重學生的尊嚴,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從而有效地對手機進行管理,引導學生正確使用手機,促進學生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