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舒葉
摘要:親社會行為又叫積極的社會行為,是指人們在社會交往中表現出來的那些有利于社會和他人的行為。其特征表現為互動性、自利性、利他性和互惠性。親社會行為是人與人之間在交往過程中維護良好關系的重要基礎,對個體一生的發展意義重大。而幼兒主要的親社會行為則包括了幫助、分享、合作、安慰、同情、關心、謙讓、互助等。
關鍵詞:活動培養;環境激發;親子關系
一、在活動中培養幼兒的親社會行為
幼兒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方式和途徑就是各類活動,所以他們可以在活動中逐漸萌發親社會的行為。教師應該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創設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讓幼兒去親身實踐,這樣,幼兒便可以在活動中體驗并逐步形成親社會行為。如在“好寶寶”活動中,教師可以開展“禮貌招呼好寶寶”、“文明進餐好寶寶”、“安靜睡覺好寶寶”三個小目標,并制作成表格。
二、在環境中激發幼兒的親社會行為
環境作為幼兒園教育的一種具有暗示功能的“隱性課程”,在促進幼兒個性發展與幼兒智力開發等方面,有著潛移默化卻雋永深刻的作用,也越來越被更多的人認可。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老師們可以多創設一些幼兒喜聞樂見的、易于接受的、樂于親近的環境,并且在此基礎上融入有利于培養幼兒親社會行為的要素,包括關愛家人、親近大自然、關心動植物、關心同伴等。
區域活動中的游戲是幼兒體驗生活最好的方式,所以,除了主題環境,我們也能讓區域活動環境發揮其重要作用。對小班幼兒來說,角色扮演的體驗能促使他們接觸到社會各類角色,在不斷的模仿和練習中,他們越來越深入了解這些行為方式。如在“娃娃家”中,幼兒扮演爸爸媽媽熱情招待客人,仔細打掃衛生,悉心照料寶寶;在“醫院”中,幼兒穿上白大褂,為病人看病、配藥、打針、輸液;在“點心店”中,幼兒親自制作點心,服務客人……幼兒在角色游戲中,體驗著角色的想法與感受,體驗著關愛他人、與人合作、幫助他人的樂趣,逐漸形成規則意識、合作意識和責任意識。
三、在交往中強化幼兒的親社會行為
(一)優質的親子關系的培養
眾所周知,優質的親子互動對幼兒親社會行為的養成有多重要。所以,我們應加大力度,通過多種方式與渠道來指導家長科學適宜地與寶貝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那么如何讓家長掌握正確的教養方式呢,定期舉辦專家講座是個不錯的方法,這樣,一些有興趣或有需要的家長便可憑借此平臺去深入了解他們以往所未知的幼兒年齡特點方面的知識以及日常各種困擾他們的幼兒種種行為背后的真正原因。
(二)積極的師幼關系的培養
首先,在日常的生活活動中,教師要深刻認知師幼堅持平等民主的重要性,用心創設能讓寶貝們感受到積極與友好的人際氛圍,特別要讓他們感受到來自沒有親緣關系的他人的關愛,漸漸的,幼小而敏感的孩子就會慢慢建立起對他人的信任。對這個社會的信任。
其次,教師要運用正確的教育方式與評價方式,營造平等、友好、互助的課堂氛圍,引導幼兒在合作著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快樂,并協助幼兒學習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分享這種快樂。
再次,每當教師看到幼兒有親社會的行為發生時,就應及時給予肯定與贊揚,而不是等到事后再去延時反饋,那樣會讓積極的強化效果大打折扣。并且,教師還要認識到: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漸漸的,要將“物質獎勵”過渡到“精神激勵”,這是因為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他們所喜歡的獎勵方式也在悄然發生變化。所以,強化方式不是一成不變的,而要要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幼兒,給予其最適宜的激勵方式,這樣才能有助于促進各個年齡段的幼兒提升其親社會的行為。
(三)良好的同伴關系的培養
同伴這個群體對于幼兒的親社會行為,可謂磁場強大。良好的同伴關系,會促使幼兒因想獲取來自同伴的接受、認可、良好評價,從而積極地表現出良好的親社會行為。
所以老師可以充分運用同伴效應這個渠道來培養幼兒的親社會行為。比如針對愿意主動將自己玩具借給同伴玩的幼兒或愿意主動帶美味的零食與大家一起分享的幼兒,教師對其進充分的表揚及獎勵,以此引導其他幼兒對這樣的良好行為進行模仿和學習。其次,教師還可以教授幼兒一些必要的社會交往技能,如觀察別人的情緒、理解他人的情感,激發起幼兒愿意幫助、樂于分享、觸發同情等親社會的行為,此外,教師也可以通過《喜羊羊和灰太狼》等動畫片或《弟子規》等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使幼兒潛移默化地感受到善良、勇敢、助人等品質。
四、小結:
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形成與發展是一個由淺入深,由簡至難的過程。幼兒原有的認知結構經過有意識的培養,會漸漸順應新的內容,待新舊認知達到平衡后,他們則形成了更高水平的認知結構。因為影響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因素有很多,所以培養幼兒親社會行為的方法和途徑也是多種多樣的。相信只要家庭和幼兒園都堅持不懈地共同努力加以培養,幼兒的親社會行為一定會出現一個又一個驚喜。
參考文獻:
[1]安東尼·比格蘭.溫暖的孩子:打造滋養型環境,培養孩子的親社會行為[M]. 機械工業出版社.
[2]李丹.兒童親社會行為的發展[M]. 上??茖W普及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