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信,周燕平,張秀梅,汪 際
近年來,隨著作戰方式和打擊手段大幅躍升,戰場環境瞬息萬變,傷員傷情更加復雜,救治難度和要求越來越高,而只有開展衛勤訓練才是提升高技術條件下衛勤保障能力的有效途徑。本文結合筆者多年組訓經驗,對衛勤訓練中存在的問題或不足進行剖析,并提出了解決對策,為進一步提升衛勤保障能力提供了依據。
1.1人員抽組齊全職責分工明確近年來,經過不斷摸索實踐,醫院衛勤工作由原來的海邊搭帳篷練游泳到醫療隊的展開與撤收,再到全要素的展開、模擬訓練、實兵對抗演練和跨區遠距離實兵對抗演練。組織模式和內容隨著任務的不同不斷改變,逐步探索出一條衛勤訓練的方法,衛勤保障能力較過去有了很大的提高。通過訓練培養了一批衛勤骨干,制定了一整套的衛勤保障方案,落實了人員AB角制度,醫療隊員對野戰醫療隊的職責分工及組織程序均十分明確,相互之間配合默契,有力的提高了衛勤保障能力。
1.2裝備功能齊全技術掌握嫻熟隨著軍隊建設的發展,逐步形成了以輪式裝備為主的一代或二代衛生裝備,如放射車、手術車、被服洗滌車、遠程會診車、網架式帳篷和便攜式檢查檢驗設備等。這些裝備越野性能強、操作方便,通過多年的訓練磨合,隊員們能熟練掌握裝備的技術指標和性能狀態,并快速準確展開使用,滿足了野戰條件下傷病員的救治需求,實現了野戰醫療隊既定的救治目標。
1.3展開要素齊全指揮程序規范經過多年的訓練演習磨練,編組更加合理、指揮更加順暢、人員更加精練、功能更加齊全,逐步形成了現在的分組保障模式,有效提升了救治能力。修訂完善了一系列的預案方案,包括批量傷員救治方案、批量傷病員的前接后送方案、核生化襲擊方案等,指揮員能依案指揮,隊員們能依案執行,減少和避免了“無序”現象發生。各組間、組長和成員之間相互配合,依情辦事,依案行事,確保在救治過程中忙而不亂,有序進行。
1.4訓練科目齊全真打實備意識強目前衛勤保障訓練是依據訓練大綱,模擬現代戰爭的特點規律,以高于平時,嚴于平時的要求,對戰場上可能發生的問題進行充分的設定,包括超出救治范圍的情況。特別是對重難點問題,如大批量傷員的救治、核生化襲擊等進行了重點的研究訓練。針對現代戰爭立體化、多維化和無形化的特點,醫院以任務分隊為牽引,著重對裝備、器材等進行整理,人員制定了AB角,確保裝備良好,器材充足,人員在位,一聲令下拉得出、跟得上、救得下、治得好。
2.1戰備觀念不夠牢和平年代培養出和平之兵,軍人不言戰,當兵不打仗的思想在現實社會中表現的越來越突顯[1]。軍隊的主要職責是練兵打仗,但是練兵好像成為了軍人的副業,紙上談兵的多,室內推演的多,訓練演習走程序的多,各種方案都只停留在紙面上,各種預案只是按照常規進行設定,演習時程序走完了,仗也打勝了。缺乏隨時能打仗、隨時打勝仗的思想[2];訓練時間少、訓練內容缺、研究問題淺[3]。部分人員無首戰用我,用我必勝的勇氣、膽識和氣魄。
2.2衛生裝備不夠精對野戰醫療隊來說,現有裝備已配發近10年,遠落后臨床的使用設備,且自動化、信息化程度低,所有檢查數據必須進行手工填報,使用前均需要進行系統調試,無法達到平戰結合使用的要求[4]。故障較多并維修周期長,不能就地就便進行搶修[5],只能要求廠家上門維修,但有的廠家已無法找到,這樣就會造成功能的缺失,降低了保障能力。裝備未經過滿負荷運行的檢驗,長時間、高頻次使用情況下,裝備是否能夠正常運行心中沒底;部分裝備過于簡陋,如前接傷員的車輛,現在還是用卡車加上附加裝置,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不相適應,也不符合我軍的現狀。
2.3平時練兵不到位在日常的訓練和演習中醫療隊員吃苦耐勞精神不夠,不能忍受野戰環境下高強度的訓練,受不了長時間的艱苦生活,無連續作戰的韌勁和狠勁,毅力和體力均達不到戰場條件的保障要求[6];有的甚至不聽指揮、我行我素。現代戰爭無時限、無休息,戰爭是連續的不間斷的,衛勤保障同樣也是,甚至較前方任務更重。平時訓練依托基地保障過多,勞動強度不大,訓練時間不長,緊張程度不高,復雜艱苦的環境不夠,造成野外訓練無“野味”,艱苦環境不艱苦。
2.4保障能力不夠全現在戰爭中傷病員分布范圍廣,甚至是前后方無法區分。野戰醫療隊就當前的訓練課目而言無法滿足未來戰場的救治需求,訓練指導思想落后,訓練課目比較單一,還是傳統的傷病員救治模式[7],如批量傷員救治、傷員的前接與后送等,未尋找到現代戰爭的衛勤保障的特點規律。配發的醫療裝備功能單一,裝備笨重,信息化程度低等,有時甚至無法滿足野戰條件下的救治需求。隊員們的體能不夠,技能不全,專業分組過細,特別是復合傷的救治能力尤其缺乏。衛勤指揮員組織指揮不規范,過于程序化,統籌能力有待于進一步提升[8]。
3.1轉變醫院職能醫院的職能是為軍隊傷病員進行門診和住院治療的機構,是實施平時和戰時衛生勤務的主要力量。要切除醫院創收的思想根源和指導方式,將任務和精力向保障打贏轉變,向保障能力和水平聚焦。隨著編制體制的調整,醫院的職能任務也會發生一定的變化,調整后的醫院,應以保障軍隊,服務作戰為其主要任務,編制人員要有利于人員的抽組訓練,設置的科室要以戰場救治需求為導向,除基礎科室外,與作戰無關的科室應從軍隊醫院中剝離出來,如中醫科、生殖、腫瘤科等,對這些科室均可采取軍民融合式發展,探索軍隊人員到地方就醫的制度機制。要借助軍民融合發展,加速建設以急救醫學為特色的專業技術,如燒傷、創傷、骨科等,提高軍隊醫院類似戰場急救的能力水平。醫院建設不能大而全,應小而精,小而強,發展規模要適度。
3.2樹立危機意識我國是世界唯一尚未實現國家完全統一國家,國家地位、軍事實力、保障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需要用很長的時間去追趕。我們不能沾沾自喜、盲目樂觀,更不能高枕無憂。當前南海問題、東海問題、中印邊界問題等,一時間均無法解決。對后勤而言,要多了解發達國家的保障模式和保障能力,他們的適時感知、快速投送和精確保障的水平是我們所不能及的,而我們還只停留在理論上,仍需積極的探索和研究。
3.3培養復合型人才要注重復合人才的培養,野戰醫療隊醫務人員應達到內外科兼顧,醫護不分的程度,就是醫療保障組的技師、藥師也應具備一定的傷員救治能力。后勤保障組人員要懂的駕駛會做飯,也要會基本的戰救技術,不能一人管一片,一組管一攤。特別是“三防”醫學救援知識和技能[9];所有隊員均要熟悉,僅靠防疫洗消組的人員去處理是來不及的[10];只有達到這樣的能力,才能確保戰時跟得上、救得下、治得好。
3.4更新衛生裝備當前野戰醫療隊配發的衛生裝備老化嚴重、故障率高、信息化程度低且維修困難,從某種程度上嚴重制約了醫療救治能力的拓展與提升。要將新研制的衛生裝備盡快的配發到部隊,讓醫務人員在演練中熟悉裝備的性能和水平,并學會操作、維護與保養,進一步檢驗裝備性能和適應度,避免受領任務時緊急配發,倉促使用,降低裝備的技術指標。
3.5探索傷員救治流程檢驗野戰醫療隊衛勤保障能力,就是看傷員救治的成功率或所擔負任務的完成情況。但在現實的訓練中,無法利用既有條件來設置相當于戰場的傷員救治情況,大部分是采取模擬傷員走救治流程,但這無法檢驗醫療隊的救治能力是否達標。所以應盡快論證,如采用實驗動物的方式,設置不同傷情檢驗救治能力,能否完成所應承擔的任務。
3.6加強戰役后方的聯動訓練現在的訓練工作,基本是訓練衛勤保障的前半部分,所謂的前半部分就是從野戰醫療隊救治工作向一線方向的救治流程。對后半部分雖有思考、有方案,但未進行訓練或訓練的很少。如醫療隊的傷病員如何后送,支前力量如何配合,藥材如何補給,醫務人員如何補充,人員如何輪換等。
總之,野戰醫療隊是戰時戰場救護的主要力量,要實現戰時傷病員快收快治的保障能力,除了嚴格訓練,完善各類方案預案,必須在醫院的功能定位上加以明確,提升醫務人員練兵打仗的意識,增強配套裝備的使用功效,拓寬野戰條件下傷員救治的方法,不斷適應新時期衛勤保障需求。
[1] 劉 偉,方 黎,馮習坤,等.中心醫院野戰醫療隊衛勤訓練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華南國防醫學雜志,2014,28(7):695-696.
[2] 葉喬生,王 茜,李 濤,等. 醫院野戰醫療隊訓練建設的幾點思考[J].實用醫藥雜志,2014,31(8):759-760.
[3] 郭 棟,師雷鋒,董興寶,等. 新形勢下軍隊中小醫院野戰醫療隊建設問題及對策[J]. 東南國防醫藥2016,18(6):666-668.
[4] 王 琦,胡愛民,王向榮,等.基于發展急診醫學提升軍隊醫院機動衛勤救治能力的研究與思考[J].中國醫藥導報,2014,11(12):137-139.
[5] 李廣明,秦書理,趙普宇,等. 軍隊中小醫院野戰醫療隊規范化建設做法[J]. 解放軍醫院管理雜志,2016,23(1):67-68.
[6] 廖興志,葉光明,胡孝剛,等. 野戰醫療隊與旅團救護所融合式衛勤保障[J]. 解放軍醫院管理雜志,2016,23(7):640-642.
[7] 傅芬蘭,李衛東,陳禮潮,等.強化并拓展醫院核心衛勤保障能力的探索[J].華南國防醫學雜志,2013,27(8):603-604.
[8] 李 勇,何偉華,董興寶.新型野戰醫療隊規范化建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實用醫藥雜志,2015,5:66-67.
[9] 李重先,張 慧.駐軍中小醫院野戰醫療隊分類后送組“三防”醫學應急救援現況及改進[J].中華災害救援醫學,2017,5(4):219-220.
[10] 楊英達,車 彬,薛 蓬.“三防”醫學救援訓練平臺建設的構想[J].解放軍衛勤雜志,2011,13(5):205-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