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慧
(河池市人民醫院胸心血管外科,廣西 河池 547000)
胸外科是專門研究胸腔內器官的醫學學科。此學科主要對食道、肺部、縱隔等器官及組織的病變進行診斷及治療。近年來,乳腺外科也被歸入此學科。患者在接受胸外科手術治療后,受麻醉藥物、出血量及手術創傷等因素的影響會發生凝血系統應激反應,使其血小板的黏附功能明顯增強,因此易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1]。劉媛萍[2]的研究表明,對接受胸外科手術治療的患者進行優質護理,可有效地降低其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本次研究主要探討對接受胸外科手術的患者進行優質護理的效果。
本次的研究對象為2016年3月至2017年6月期間在河池市人民醫院胸心血管外科進行胸外科手術的68例患者。將這68例患者隨機平均分為研究1組和研究2組。在研究1組患者中,有男19例,女15例;其年齡為32~69歲,平均年齡為(50.51±6.28)歲;其中創傷性血氣胸患者有4例,食管癌患者有6例,食管平滑肌瘤患者有5例,肺大皰患者有5例,肺癌患者有8例,乳腺癌患者有6例。在研究2組患者中,有男18例,女16例;其年齡為30~67歲,平均年齡為(48.54±6.26)歲;其中創傷性血氣胸患者有3例,食管癌患者有7例,食管平滑肌瘤患者有6例,肺大皰患者4例,肺癌患者有7例,乳腺癌患者有7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胸外科手術。同時,對研究1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方法是:1)在患者接受抗凝和溶栓治療時,護理人員需密切觀察其病情變化的情況。2)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3)對患者進行飲食指導。4)術后指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5)叮囑患者多臥床休息,在休息時要抬高患肢。6)告知患者要注意保暖。對觀察組患者進行優質護理,方法是:1)使用Autar深靜脈血栓形成(DVT)風險評估表對患者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可能性進行風險評估,然后為其制定個性化的護理方案。2)對患者進行促進下肢靜脈血液回流的護理。⑴使用間斷氣囊、循序減壓彈力襪、靜脈泵等肢體被動裝置對患者的下肢進行預防性壓迫護理,以促進其下肢靜脈血液循環,防止其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
將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錄入到SPSS21.0軟件中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接受護理后,研究1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為11.76%(4/34),其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率為73.53%(25/34)。研究2組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為0%(0/34),其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率為97.06%(33/34)。與研究1組患者相比,研究2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更低,其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率更高,P<0.05。⑵將患者的下肢抬高約30°左右,指導其進行足背屈、舉腿及膝踝關節的主動運動訓練,以促進其下肢靜脈血液的回流。對處于意識不清狀態、無法自行完成主動運動的患者,由護理人員或患者家屬定時對其腓腸肌和比目魚肌進行擠壓,以促進其下肢靜脈血液的回流。每天運動3~6次。⑶密切觀察患者術后恢復的情況,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鼓勵患者盡早下床活動。3)對患者進行飲食護理。⑴為患者制定相應的飲食計劃,讓其保持清淡飲食。⑵告知患者要多食用芹菜、海帶、木耳及西紅柿等維生素含量豐富的蔬菜和水果,叮囑其盡量多食用低脂肪的食物。⑶告知患者要多飲水,每天的飲水量需保持在1500 ml以上,以確保其體內液體量的充足,進而改善其血液的粘稠度。4)對患者進行預防并發癥的護理。⑴盡量減少為患者輸注抗生素、高滲液體的次數,以免損傷其靜脈內膜。⑵盡量縮短為患者使用止血帶的時間。⑶減少對患者進行下肢靜脈穿刺的次數。為需長期接受靜脈注射的患者使用靜脈留置針,為發生局部炎癥反應的患者建立靜脈通道,以降低其因靜脈損傷所致下肢靜脈血栓的發生率。⑷遵醫囑及時為患者補液,以維持其體內水電解質的平衡,減少其血液濃縮情況的發生。5)為患者創造干凈、整潔和舒適的病房環境。6)幫助患者保持平和、良好的心態,以提高其對護理人員的信任度,減少護患矛盾的發生。
觀察兩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及其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率。
下肢靜脈血栓是接受胸外科手術的患者較為常見的術后并發癥。對接受胸外科手術的患者進行優質護理的優勢是:1)通過對患者進行DVT評估,可有針對性地為其進行預防性護理,進而降低其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2)通過對患者進行預防并發癥的護理,可及時糾正其高血壓狀態及高血糖狀態,進而可降低其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3)通過對患者進行促進下肢靜脈血液回流的護理,可有效地預防其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3-5]。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接受護理后,與研究1組患者相比,研究2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更低,其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率更高。這說明,對接受胸外科手術的患者進行優質護理的效果顯著,可有效地降低其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提高其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