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以河,莫 群,戴連枝,鐘淵福,夏 挺
學科建設是醫院的品牌標志,有利于提高醫院的形象及服務質量,代表著醫院服務質量的內涵,是市場價值的識別徽記和評估系數。醫院學科建設的過程就是醫院醫療服務質量不斷提升及樹立良好形象的過程[1]。軍隊醫院是部隊傷病員進行門診和住院治療的機構,是實施平時和戰時衛生勤務的主要力量。醫院緊盯“能打仗、打好仗、打勝仗”的目標,以部隊需求為牽引,加強醫院學科建設,增強醫院醫療水平,不斷提升軍隊醫院的衛勤保障能力。
1.1帶動區域發展學科是醫院持續發展的基礎,是醫院醫、教、研三方面的有機結合。學科建設是醫院整體水平和學術地位的體現,是醫療資源配置的紐帶和核心。重點學科的發展促進醫療服務專病化、專科化、單項診療技術化,提高醫療服務的針對性、實效性及科學性。重點學科的成功建設不僅能打響醫院的知名度,更能在駐地區域樹立品牌名片,帶動區域衛生事業的發展。同時,由重點學科建設帶動輔育學科的發展,兩者有效整合,溝通協作,建立多學科診療機制,進而提高駐地區域醫療診治的質量和效率。
1.2促進人才培養科技興院重在人才培養,重點學科建設為人才培養提供了一個更好的平臺。醫院的重點學科擁有優秀的學科帶頭人、先進的醫療設備、精湛的醫療技術、合理的人才梯隊以及良好的科研條件。通過加強醫院重點學科建設,可有效調動學科人才的積極性、創造性,讓他們在競爭中求發展,在發展中共競爭。人才素質在學科建設發展中不斷得到提升,不僅擁有精湛的臨床醫學技能,還具備良好的人文素質及科研能力。重點學科是醫院培育人才的基地,同時也能吸引一批批優秀人才的加入,不斷增加學科的競爭優勢,產生良好的循環效應。
1.3引導就醫流向知名的品牌具有識別服務功能,學科建設可提高醫院的品牌效應,為醫院的自我宣傳提供了基礎[2]。醫院重點學科的知名度能夠幫助患者識別醫療服務,對患者購買和消費醫療服務起著導向的作用。在學科建設中投入的先進設備、精湛技術、優秀人才均是吸引駐地區域病患的有力保證,醫院的重點學科對病患具有較強的吸引力,有利于在駐地區域建立穩定的病患群,提高醫院的市場占有率,促進醫院安全穩定發展[3]。
2.1加強重點學科建設長遠性、系統性、動態性是學科建設發展的特點,其中重點學科的建設特點尤為突出。所謂重點學科,必須滿足醫療設備先進、醫療技術領先、醫療服務優質、人才隊伍完備、科研能力強大等條件,是醫院學科建設的龍頭和支柱,是醫院整體實力的體現。因此,大力推進重點學科建設對于醫院的學科建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4]。重點學科的建成,需要時間的沉淀,以及設備配置、技術創新、人才配備的持續投入,進而推動醫院學科建設呈放大式發展[5]。
2.1.1以院中院模式做大做強龍頭學科我院骨科以院中院模式運行,科室設有4個醫療病區,年收治患者上萬余次,手術量達萬余臺次。自成科以來,我院持續投入大量資金,在學科建設方面始終將其放在最前端,是醫院的龍頭學科。在人才培養方面,醫院實行“引進來,送出去”政策,引進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墨西哥國立理工學院高級研究所研究員等多名國內外知名專家,在技術攻關、創新型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等方面指導骨科發展。同時,我院重視國內外學術交流,鼓勵科室與國際接軌,目前已派遣骨科十余人次前往美國、德國、韓國等國學習先進的治療技術。在醫院相關政策推動下,骨科擁有一批老中青相結合的人才隊伍,擔負7所軍地院校的臨床教學任務,是廈門大學等4所院校碩博士研究生培養點,年培養碩士研究生30余名。2016年,科室獲批成立了福建省骨科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依托2個工作站平臺,骨科逐步形成以“團隊至上,崇醫厚德,圖強創新”為核心的獨特科室文化,樹立了“心里有話說出來,關鍵時刻站出來,遇到困難沖上來,攻堅戰時一起來”的骨科人精神,建立了每天早交班后專家集體聯合會診,討論解決疑難病例的診療制度。良好的學科運行機制、濃厚的科室學習氛圍、團結奮進的科室精神,極大促進了學科的建設發展。在科研方面,我院實行重點學科傾斜支持政策,鼓勵科室搞科研。近年來,骨科在各類核心期刊發表論文500余篇,其中SCI收錄50余篇,獲各類科研基金課題40余項,每年均有軍地科學技術二等獎以上成果,其中包括福建省科學技術一等獎2項。通過院中院模式建設,骨科醫院發展迅速,技術力量雄厚,技術水平在駐地區域及原南京軍區保持領先,帶動了醫院醫教研等全面建設,系全軍創傷骨科中心。
2.1.2以軍地傷病員特點發展優勢學科我院緊貼部隊戰創傷及駐地區域森林覆蓋率高、化工產業多、氣候溫度高等特點,為燒傷整形科投入多種先進的硬件設施、組建皮膚組織庫及重癥監護室,1998年已為科室配備了先進的流體懸浮床。燒傷整形科先后對20多批278例燒傷傷員實施救治,成功率達98.2%;搶救了30多例燒傷面積>90%的患者,治愈率達90%以上。醫院主動讓科室定期下部隊義診,指導幫帶其他軍隊醫院,多次參加軍地重大批量傷員的應急醫療保障救治任務,包括2013年“6.7”廈門BRT批量燒傷傷員救治[6]、2014年“8.2”昆山重大群體燒傷傷員救治[7],福建建陽“3.29”批量燒傷傷員救治[8]等。燒傷整形科豐富的救治經驗推動科室不斷發展,其特大面積燒傷的臨床救治水平處于國內領先行列,系全軍燒傷中心。
2.2加大培育學科發展我院為綜合型醫院,學科分類多,發展速度不同,規模大小有差別。為促進醫院各學科快速協調發展,醫院對現有的專科人才、醫療設備、特色技術等資源進行優化組合,實施精品輔育學科戰略[9]。醫院對全院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對全院學科實行統籌規劃,發揮資源最佳綜合效益。如檢驗病理中心包含檢驗科和病理科2個醫技科室,開展各種檢查項目900多項,擁有總價值4000余萬元先進儀器設備。普通外科中心擁有Storz腹腔鏡、Mammotome乳腺微創旋切系統、U100PLUS激光碎石機、OLYMPUS纖維膽道鏡、肝臟儲備分析儀等先進儀器和設備,能開展本專業各種高難度手術,技術力量處于國內先進、地區領先水平,在以腹腔鏡手術為代表的微創外科技術、腫瘤規范化治療以及嚴重腹部創傷救治等方面獨具特色。
醫院急救中心是駐地區域交通事故傷急救定點單位,擁有區域內強大的戰創傷外科專業集群,設置有急診—手術室—戰創傷外科—創傷ICU—康復(高壓氧)一體化救治病區體系,配備模擬復蘇人訓練設備,建立了規范的急救復蘇訓練中心。醫院及科室積極與區域政府溝通聯系,由急診科主持了1項科技擁軍項目——“區域交通事故傷一體化救治平臺的構建與應用”。科室借助該項目為駐地區域交通傷救治整合資源,在引進使用創傷數據庫的基礎上,建立駐地交通傷網絡數據庫,聯合區域衛生計生委、120聯動、各市、縣級醫院,構建駐地交通事故傷區域一體化救治管理模式,做到建立事故現場急救點,各縣區級急診科和市級大醫院急救中心的三級網絡,開展多學科,多部門聯合救治,建立無縫隙信息、轉運和救治平臺,推動科室的建設發展。
2.3加快新興學科建立隨著醫學科技的不斷進步,學科分支不斷增多,交叉學科越來越普遍[10]。醫院在專注單病種技術的精益求精外,也應以優勢學科為基點,鼓勵多學科聯合協作,以強科帶動弱科的形式,資源設備共享,人才技術共用,實現醫院整體效益的最大化,共同推進新興學科的發展,這是醫院學科建設發展的又一戰略模式。
為進一步加強醫院學科建設,加快培育醫院新的重點專科,創建一批達駐地領先,乃至全軍、全國先進水平的新品牌學科,同時為組建部隊醫學專科中心做準備,我院提前籌劃和培育醫院的新興學科,通過制定《醫院重點培育學科建設管理辦法》、《醫院重點培育學科申報評分細則》,積極鼓勵院內多學科或交叉學科聯合申報。對于獲批的重點培育學科,醫院在硬件投入、人才建設、科研立項等方面實施傾斜政策,優先支持新興學科,同時根據《醫院科研管理考評細則》,在每月的醫療工作考評中給予科室一定的考評獎勵,鼓勵新興學科快速發展。
軍隊醫院在軍隊中擔負著醫療保障工作,平時為民,戰時為兵。學科建設是軍隊醫院發展的重要支撐點,是一項系統、復雜、長期的大工程,以軍事特色醫療為主要發展方向,加強衛勤建設技術的研發[11],建設“打仗型”軍隊醫院,不僅能提升醫院的醫療服務水平,更能提升軍隊醫院的衛勤保障能力。人才隊伍是學科建設發展的關鍵。以科室主任為學科帶頭人,中青年技術人員為隊伍骨干,年輕的后起之秀為隊伍后盾,形成結構分配合理,梯次配備合適的學科人才隊伍,帶動醫院的學科建設的可持續性發展[12]。科研創新能力的提升是醫院學科建設發展的動力。醫院加大科技投入,推進科研創新平臺的建設,鼓勵科研創新合作,完善科研創新獎勵政策,圍繞醫院的職責使命及主攻方向開展科研,提升學科的科研水平,促進學科的建設發展。軍隊醫院如果要在軍隊和國家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環境中穩步發展,就必須不斷地完善學科建設規劃,大力推進學科建設,從而推動醫院持續、快速、健康地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文穎, 雷凌佳, 陳莉莉, 等. 軍隊中心醫院優勢學科建設路徑探索與實踐[J]. 東南國防醫藥, 2015, 17(6): 669-670.
[2] 徐 幻, 劉玉秀, 楊國斌, 等. 加強醫院學科建設,構筑核心競爭力[J]. 醫學研究生學報, 2009, 22(11):1195-1196.
[3] 田高波, 魯傳冬, 柳 勇. 新體制下軍隊醫院學科建設發展對策[J]. 解放軍醫院管理雜志, 2017, 24(4): 353-355.
[4] 劉 堅. 加強重點學科建設 推動醫院轉型升級[J]. 解放軍醫院管理雜志, 2015, 22(4): 301-303.
[5] 鄒曉風, 吳建元, 黃建英. 學科建設在高校附屬醫院品牌建設中的作用與實踐[J]. 中國醫院管理, 2015, 35(12): 90-91.
[6] 張明磊, 楚 燕. 守護34盞“生命燭火”[N]. 廈門日報, 2013-06-09(2).
[7] 張惠玲, 劉永瑜, 賀明正. 175醫院專家趕赴蘇州支援[N]. 海峽導報, 2014-08-05(Z34).
[8] 王柳珍, 陳莉娜. 各路專家抵延會診燒傷人員[N]. 閩北日報, 2011-04-01(1).
[9] 蘇 義, 綦瑞霞, 戴菲菲, 等. 試論我國綜合性醫院的專科專病建設[J]. 醫學研究生學報, 2013, 26(7): 741-743.
[10] 王國華, 龍開超, 王繼華, 等. 新形勢下醫院學科建設的發展思路與策略[J]. 中國醫院管理, 2013, 33(6): 62-63.
[11] 岳 瑋, 陳可夫. 軍隊中小醫院學科建設的幾點思考[J]. 實用醫藥雜志, 2017, 34(9):854-855.
[12] 余英豪. 成就研究型學科的必由之路[J]. 東南國防醫院, 2015, 17(3): 319-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