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義春·
《紅樓夢》(除非引文,以下均簡稱《紅》)之所以被視作我國文學史上的不朽巨著,成為我國古典小說的巔峰之作,并被列為“四大名著”之首,不僅因其文學價值之高,而且因其對我國封建社會進行了全景式觀照和展示,是封建社會生活的“大觀園”和“百科全書”。此外,《紅》獨特而高超的語言藝術也是重要原因之一。“《紅樓夢》的語言藝術成就,更是代表了我國古典小說語言藝術的高峰。……作者的敘述語言,也具有高度的藝術表現力。”①晁繼周指出:“從語言研究的角度來看,《紅樓夢》不啻一座詞語的寶庫。……曹雪芹這位出色的語言大師,純熟地運用了當時的標準語,同時,又根據作品的需要,運用了大量極富表現力的口語、方言詞語和文言詞語,以及生動、貼切、富于生活氣息的成語、俗語、歇后語等。所有這些,匯合而成獨具特色的‘紅樓夢語言’。”②茲僅就《紅》中的成語加以探討,略陳管見,以就教方家。
對《紅》中成語的整理工作集中于上世紀末,主要有周定一《紅樓夢語言詞典》③、高增良《〈紅樓夢〉四字格辭典》④和高歌東、張志清《紅樓夢成語辭典》⑤。相對而言,《紅樓夢成語辭典》是迄今收錄《紅》中成語最為全面、最為集中、語料價值最大的詞典。不過,雖名為《紅樓夢成語辭典》,其中也收有為數不少的諺語、歇后語和慣用語。
對《紅》中成語的研究主要有兩類:一類是較系統全面的研究。金高輝《〈紅樓夢〉的成語運用研究》⑥是這方面的集大成之作。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金文集中完成了以下幾方面的工作:統計、分析《紅》中的成語,并對這些成語進行結構上的分類,逐類描寫和分析其結構關系;逐類剖析這些成語的修辭特點及其語體特點和語用狀況;從語用的功能和效果方面論述這些成語的修辭價值。其研究不僅為同類研究提供了較為豐富的語料,而且為《紅》的語言研究提供了新視角。當然,因其研究面較寬,難免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因對成語的界定不明,造成所統計的成語數目不夠準確;對《紅》中成語描寫有余,而對其內部動因揭示不足。他如杜松柏《〈紅樓夢〉對舉嵌置式四字格研究》⑦中也有少量成語,不過,均為舉例性的,未作深入研究。另一類是某一微觀視角的研究。包括三種:1.《紅》中成語的譯介。這方面的研究絕大多數圍繞《紅》的兩個英譯本——楊憲益夫婦譯本和霍克斯師徒譯本展開。如黃遵洸《言簡意豐 整飭流暢——試談〈紅樓夢〉英譯本的成語、俗語翻譯》⑧認為楊譯本在意美、音美、形美三方面價值突出,值得借鑒。朱白云《〈紅樓夢〉中的成語英譯與民族文化傳播》⑨從宗教、飲食、婚俗、民間文化及傳說等方面對兩譯本加以比較,旨在凸顯楊譯本在弘揚中華文化方面的貢獻。王陽《〈紅樓夢〉中四字成語翻譯策略對比研究》⑩和祝譽琳《從交際角度看〈紅樓夢〉中的成語翻譯》?均對比研究分析了兩譯本前80回(除非引文,以下均簡稱A)中的成語翻譯狀況,揭示歸化和異化等不同翻譯策略的表現及其對于成語翻譯的重要性。所不同的是前者基于對等理論,而后者基于翻譯理論。周坤《〈紅樓夢〉中成語英譯及文化流失》?通過對比兩譯本中的四字成語,探討了二者在成語英譯策略上的傾向及譯文中的文化流失現象。他如鄧華、徐云珍《〈紅樓夢〉楊譯本成語翻譯中文化內涵的處理》?、牛蔚欣《〈紅樓夢〉兩譯本成語翻譯比較》?、袁卓喜《〈紅樓夢〉中數字成語的英譯研究——基于楊、霍英譯本的譯例分析》?、李徽《〈紅樓夢〉中典故與成語翻譯策略研究》?、王愛珍《從闡釋學理論論〈紅樓夢〉中典故性成語在楊、霍譯本中的翻譯》?等。此外,鞏曉《〈紅樓夢〉中同一成語在不同語境下的翻譯》?和彭杰《〈紅樓夢〉成語維譯方法研究》?探討了《紅》維譯本的成語翻譯,前者以維譯本中的16個四字格成語為研究對象,探討其在不同語境下的表達及語境對成語維譯的影響。后者結合維譯本實例,歸納出其中具體的翻譯方法,并重點分析了同一成語在不同語境下的維譯策略。另,石威《關聯翻譯理論視角下〈紅樓夢〉俄譯本成語翻譯研究》?則借助關聯翻譯理論,研究《紅》俄譯本中四字成語的翻譯策略和具體方法,剖析了取得最佳關聯效果成語的翻譯方法以及未取得最佳關聯效果的成因。2.《紅》中的異形成語探討。馬叔駿《〈紅樓夢〉異形成語解析》將“異形成語”定義為“同一成語的不同形式”?,從結構成分和結構關系兩方面的變異情況分析了《紅》中的異形成語,并著重分析了結構成分中同義、類義、同音等成分的調整。其成果對成語的界定、定形及活用有一定參考價值。3.《紅》中成語的文化闡釋。周錦國、施敏《〈紅樓夢〉成語的文化透視》?從雅俗色彩、感情色彩、新成語、佛教成語等方面透視《紅》中成語的文化內涵及功用。
整體看來,對《紅》中成語的研究視角較單一,有價值的成果甚少。
盡管面對的都是《紅》這部巨著,但不同的學者依據不同的版本和不同的標準,甚至不同的回目,所統計出的成語數目也往往不同。如《紅樓夢語言詞典》中“正編”以影印抄本“庚辰本”為底本,收錄成語545條;“副編”以排印的120回通行四卷本的后40回(除非引文,以下均簡稱B)為底本,收錄成語196條。《紅樓夢四字格辭典》依據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版和1982年版《紅》,收錄四字格詞語5000余條。據我們的統計,其中成語2400余條。《紅樓夢成語辭典》依據人民文學出版社1964年版和1974年版《紅》,“共收入曹雪芹、高鶚著一百二十回本《紅樓夢》中運用的成語、諺語、歇后語、慣用語3500余條。其中成語占絕大多數”?。劉澤權、朱虹《〈紅樓夢〉中的習語及其翻譯研究》?借助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年版《中國成語大辭典》,統計出全書共1617條四字格成語。周錦國、施敏《〈紅樓夢〉成語的文化透視》則基于《紅樓夢成語辭典》收錄的詞條,“并結合《中國成語大辭典》中的成語收錄情況,對這三千多條熟語進行了細致的比對,確定《紅樓夢》一書中共有成語1429條……其中‘雅成語’385條,‘俗成語’1044條”?。鞏曉《〈紅樓夢〉中同一成語在不同語境下的翻譯》參照《中國成語大辭典》,得四字格成語720多條。金高輝選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紅》,主要參照《紅樓夢成語辭典》,并結合中華書局2002年版《漢語成語大詞典》,統計為703條(不計重復)。
筆者依據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校注的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版120回本《紅》,酌參《紅樓夢成語辭典》和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年版《中國成語大辭典》,統計得出成語1005條。
當然,數目的不同,甚至有的彼此間差異很大,并不意味著統計方法存在優劣或正誤,主要原因在于對其中形體有變化的成語的厘定存在差異,以及對標準的執行寬嚴有所不同。我們認為,只要不會對此方面的研究產生不利影響,導致根本性、科學性錯誤,均可以視作正常,均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先說明兩點:其一,我們不準備,也沒必要將所統計出的1005條成語悉數納入下文的描寫與研究中,而是根據特定需要,以能說明現象、揭示特征為原則,選取特定的成語。其二,為了準確界定,我們將《紅》中的成語分為“基式成語”和“變式成語”,前者指的是后世定形的成語,后者指的是后世尚未定形或不再使用的成語,也可稱作活用成語,某種意義上與《〈紅樓夢〉異形成語解析》中的異形成語相當。按照這一分類,我們將《紅》中成語的使用狀況分類描寫如下(為了便于下文的描寫和論述,特將A和B分開統計;部分變式成語,尤其是非四字格的變式成語一般不計入;文中成語或按音序或按出現順序排列):
第一類:A和B均使用的成語。包括兩種情形:一是相同的基式成語。計70條。例如逢兇化吉、胡思亂想、門當戶對、目瞪口呆、木雕泥塑等等。二是不同的成語。計55組,包括以下三種情形:(一)A僅有基式。計22組。包括:1.B僅有相應的變式。計7組,如下(“:”前后分為基式和變式;“=”前后分別為出現在A和B的基式。下同):不省人事:不知人事、人事不醒;離合悲歡:悲喜離合;難分難舍:難割難分;千言萬語:萬千言語;神怡心曠:心動神怡;提名道姓:提名說姓;仗勢欺人:依勢欺人。2.B僅有相應的基式。計8組,如下:長吁短嘆=長噓短嘆;成家立業=興家立業;狐朋狗友=狐群狗黨;花團錦簇=錦團花簇;難解難分=難分難解;天翻地覆=翻天覆地;知書達禮=知書達理;作好作歹=做好做歹。3.B既有相同的基式,又有相應的變式。計7組,如下(僅注變式):大驚小怪:失驚打怪;恍恍惚惚:恍恍蕩蕩;接二連三:連三接二;探頭縮腦:探頭探腦;提心吊膽:驚心吊膽;無法無天:沒法沒天;一心一計、一心一意:一意一心。(二)B僅有基式。計20組。包括:1.A僅有不同的基式。計3組,如下:龍蛇混雜=魚龍混雜;年深歲久、日久年深=年深日久;心神不定=心神不寧。2.A僅有相應的變式。計7組,如下:春風秋月:春花秋月;舊病復犯:舊病復發;瘦如枯柴:骨瘦如柴;所答非所問:答非所問;天空地凈:天空地闊;頭懸目眩:頭暈目眩;妄想癡心:癡心妄想。3.A既有相同的基式,也有相應的變式。計10組,如下(僅注變式):多兇少吉:兇多吉少;感謝不盡、感戴不盡:感激不盡;覓死尋活:尋死覓活;目瞪口歪:目瞪口呆;巧言花語:花言巧語;清渾皂白:青紅皂白;人不知鬼不覺:不知不覺;剔透玲瓏:玲瓏剔透;通古博今:通今博古;喜出意外:喜出望外。(三)A既有相同的基式,也有不同的基式。計10組,如下(僅注不同的基式):不干不凈=沒干沒凈;長篇大論=長篇大套;兢兢業業=業業兢兢;伶牙俐齒=口齒伶俐;面紅耳赤=臉紅耳赤;青天白日=大天白日;三更半夜=半夜三更;天長日久=日久天長;無情無義=薄情無義;依依不舍=戀戀不舍。此外,另有A雖無相同的基式,但有相應的變式和不同的基式。如下:隱隱約約、隱隱綽綽:影影綽綽。
第二類:B僅有基式。包括三種情形:(一)A僅有不同于B的基式。計5組,如下:閉口無言=頓口無言;趁心如意、遂心如意=如心如意;見景生情=睹景傷情、觸物傷情;明月清風=清風明月;忍氣吞聲、吞聲忍氣=吞聲飲泣。(二)A僅有變式。計2組,如下:胡言亂道:胡謅亂道、胡說白道;涂朱抹粉:抹粉施脂、擦脂抹粉。(三)A既有基式,也有變式。計6組。其中基式與B相同的有如下3組(僅注變式):沒精打采:無精打采、沒精打彩、無精打彩;人多口雜、人多眼雜:人多手雜;鴉雀無聲、鴉雀不聞:鴉雀無聞。與B不同的有如下3組:咳聲嘆氣、嗐聲嘆氣:噯聲嘆氣;魄飛魂散、魄消魂散、魄醉魂飛:魂飛魄散、失魂喪魄、魂消魄喪、失魂落魄;裝神弄鬼、弄神弄鬼、裝丑弄鬼:弄鬼弄神、弄神弄鬼。
第三類:A既有基式,也有變式。包括兩種情形:一是B同樣有基式和變式,且基式相同。計2組,如下:翻來掉去、翻來覆去、復去翻來:翻來覆去、翻來復去;喜不自勝、喜不自禁、喜不能禁、喜之不盡、喜之不禁、喜幸不盡、喜之不勝:喜不自勝、喜之不勝。二是B僅有相應的變式。計3組,如下:淚流滿面、滿面淚痕、淚痕滿面:淚痕滿面;信以為真、信以為實:信以為實;轉悲為喜、轉怒為喜、轉憂成喜:轉悲作喜。
第四類:僅見于A的成語。包括三種情形:一是僅有基式。計255條,如美酒佳肴、曲徑通幽、三年五載、無中生有、鐘鳴鼎食等等。二是僅有變式。計89條,其中有1個變式的計75條,如顧恩思義、花彩繽紛、齊眉舉案、掩耳偷鈴、洗耳諦聽等等。有兩個或兩個以上變式的計14條,如下:安心樂業、安身樂業;濟困扶窮、濟困扶危、濟弱撫危;眠花臥柳、問柳評花、眠花宿柳;潸然泣下、灑然淚下;意料不到、意出望外、出人意料、意想不到。三是既有基式,也有變式。計63組,如不可勝數、不能勝數、不可勝舉;賭咒發誓、賭身發誓;花容月貌、花容玉貌、花顏月貌;應運而生、應劫而生;指桑罵槐、指桑說槐、指雞罵狗等等。
第五類:僅見于B的基式成語。包括三種情形:一是僅有基式。計143條,如百里挑一、寡不敵眾、海市蜃樓、驚心動魄、置若罔聞等等。二是僅有變式。計22條,如下:草木皆妖、赤身露體、出水芙蕖、得意忘言、頓開茅塞、風恬浪靜、紅塵看破、灰心喪意、臨風玉樹、面面相看、面面相窺、驀然無語、奇花異卉、千紅萬紫、趨炎奉勢、傷風敗化、蛇影杯弓、頭破血出、萬千言語、枉費心計、疑人疑鬼、造言生事、走魔入火。三是既有基式,也有變式。計11組,如下:半信半疑、半疑半信、將信將疑;出世離群、遁世離群;翻江倒海、翻江攪海;滿腹狐疑、滿腹猜疑;滿目凄涼、凄涼滿目;面如土色、面如紙灰;柔情蜜意、柔情私意;死而復生、死去復生;奄奄一息、一息奄奄;邪魔外道、邪魔外祟;執迷不悟、執迷不醒、執迷不解。
上述有關《紅》中成語的三個方面,我們所做的主要工作是綜述和描寫,努力做到把學術界迄今的研究成果和我們的統計狀況全面展示出來。同時也讓大家看到,成語是構成《紅》語言的重要方面之一,既豐富了《紅》的語言風貌,也因之而長期受到學者們的關注。
自清人裕瑞提出《紅》B的作者系“偽續”始,學界對《紅》A和B著作權的爭論就從未止息,可謂仁智互見,莫衷一是。雖然學者們基于不同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和研究視角,但結論無非兩類:一類是A和B同為曹雪芹所作;一類是A為曹雪芹所作,B則另有他人。
就《紅》著作權的語言學研究狀況而言,同樣存在以上兩種不同看法,其中主張為曹雪芹一人所作的主要是高本漢和陳炳藻。“定量研究《紅樓夢》的作者問題開始于高本漢,他對《紅樓夢》做了一種語法研究,從書中挑出三十種句式,通過句式出現的頻率斷定《紅樓夢》不應由不同的作者創作。”?陳炳藻《關于〈紅樓夢〉后四十回》借助電腦進行窮盡式統計,考察《紅》A和B字(詞)使用的關聯度,從而推定為曹雪芹一人。姑且不論陳氏的結論可信度究竟有多大,但其在研究方法上的大膽創新、獨辟蹊徑之功,卻是得到了學界的一致認可。而主張B非曹雪芹所作成為語言學研究的主流結論。如王世華《〈紅樓夢〉語言的地方色彩》梳理出《紅》中的150余個下江官話詞,并例舉了其中60余個,經分析后認為:“如果只就方言現象看,后四十回和前八十回不可能出
自一人之手。”?曹清富《〈紅樓夢〉后四十回決非曹雪芹所作》通過比較分析,發現A與B在虛詞、詞組和回目的使用上存在很大不同,并據此做出推斷?。劉鈞杰《〈紅樓夢〉前八十回與后四十回言語差異考察》則通過量化統計作家的用語風格,認為:“可以從語言角度初步證明《紅樓夢》的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不是一人之作,也不是一時之作。”?張衛東、劉麗川《〈紅樓夢〉前八十回與后四十回語言風格差異初探》通過對A與B在某些字詞的使用和回尾處理等方面體現出的語言風格不同,得出“后四十回與前八十回絕非‘一色筆墨’,它們不可能出于曹雪芹一人之手”的結論?。陳大康《從數理語言學看后四十回的作者》?則運用數理語言學的方法,通過對《紅》中13組詞、6組字,以及89758個長短不同的句子在各組的出現規律和平均句長等三方面的考察,否定了陳炳藻的結論。趙岡、陳鐘毅《紅樓夢新探》借鑒高本漢的方法,選取“兒、在、了、的、著”等5個字作為比較樣本,通過定量詞頻統計,認為“前后兩部絕對不是一個人寫的”?。汪維輝《〈紅樓夢〉前80回和后40回的詞匯差異》論列了100多個詞語,從同詞異義、同義異詞、同詞而使用頻率或用法不同以及僅見于前80回或后40回的詞語等四個方面加以考察,認為“前80回和后40回的詞匯存在明顯差異,不可能是一人所作”?。李玉晶《〈紅樓夢〉前80回和后40回的言語差異》則從語義用法、復句、詩詞等三方面比較、分析了《紅》A和B的語言,并據此認為產生差異的原因是作者語言風格和生活地域的不同,進而得出“《紅樓夢》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存在著較大的言語差異,很可能是出自不同作家之手”的結論?。曹莉亞《前后迥異的〈紅樓夢〉色彩世界》?著眼于《紅》顏色詞在A與B的用量差異,反證作者的不一致。他如李陽春《〈紅樓夢〉前八十回與后四十回語言差異十例》?、蔣文野《紅樓夢中“一起”的詞義考察》?、嚴安政《從“忙”和“連忙”看后四十回作者問題》?、俞敏《高鶚的語言比曹雪芹更像北京話》?、鄭慶山《從方言看程高本后四十回作者》?、黃曉惠《〈紅樓夢〉中差比句式的運用》?、楊婷婷《也談〈紅樓夢〉前八十回與后四十回語言差異問題》?、包辰瑤《〈紅樓夢〉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詞頻的對比研究》?等均持此觀點。
根據我們的統計分析,《紅》中成語的使用存在如下兩個特點,這兩點能夠為我們判定A和B的著作權提供可靠依據:
第一,A中成語多變式。這一點從前文第三部分第四類和第五類的統計中能夠清晰看出。一方面,既使用基式,也使用變式的成語,A為62組,而B僅為11組,前者是后者的近6倍。且A中變式為2條的有9組,如下:不能勝數、不可勝舉;釣名沽譽、餌名釣祿;高談快論、長談闊論;哄然大笑、哄然一笑;花容玉貌、花顏月貌;悔之不及、后悔不迭;寬洪大量、器量寬宏;一語不發、不發一言;指桑說槐、指雞罵狗。為3條的有2組,如下:舉止言談、言談舉動、舉止言語;置之不顧、付與度外、付于度外。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B的11組中,有9組變式僅為1條,僅2組為2條(見前)。另一方面,A中基式有318條,變式173條,后者占前者一半以上;而B中基式153條,變式僅36條,后者僅占前者的1/4尚不到。此外,在我們納入統計的成語中,變式成語共264條,其中A為215條,B為49條,后者為前者的1/5多一點。以上三方面數據表明:《紅》A在使用成語時,成語的形式變化較多,或者說形式尚不夠固定,而B則恰恰與此相反,變化較少,形式較固定。當然,這種形式上的不固定,絕不意味著作家曹雪芹用語隨意,要知道,“字字看來皆是血”才是作家用語的真實寫照。對這一巨大反差現象最合理的解釋是,A和B的作者有著迥異的語言風格。
第二,B中涉宗教成語多。眾所周知,《紅》中彌漫著濃厚的宗教文化氣息,尤以第五回最為濃重。全書以一僧一道開篇,又以一僧一道了局,著意凸顯佛教和道教,可謂意味深長。且書中有6個人物的人生歸宿都是選擇出家,A中有甄士隱、柳湘蓮、妙玉和芳官等4人,B中有惜春和寶玉。理論上講,既如此,對于宗教詞匯、宗教成語的運用應該不在少數?。但耐人尋味的是,A中出現的涉宗教成語僅有“本來面目、黃道吉日、普渡眾生、醍醐灌頂、天花亂墜、游山玩水”等6條;而B雖然在篇幅上僅為A的一半,但其中與宗教有關的成語卻有“避邪除鬼、成佛作祖、吃齋念佛、出世離群、大慈大悲、遁入空門、遁世離群、紅塵看破、恍然大悟、回光返照、救苦救難、牛鬼蛇神、七顛八倒、前因后果、三姑六婆、三頭六臂、惟我獨尊、葉落歸根、一塵不染、邪魔外道、邪魔外祟”等多達21條,數量竟然是A中的3.5倍。這一現象不應該被視作巧合或偶然,而應理解為與作者的人生經歷,特別是受佛教、道教影響的深淺、多寡有著必然聯系。
有了以上兩點,我們大致可以作如是判定:《紅》A和B的作者不可能為一人。不僅如此,我們甚至有理由進一步說,B的作者應該深受佛教影響。因為任何作家的語言風格或宗教信仰一旦形成,就會極其穩固地嵌入并反映在其學習、工作、生活的各個方面。這讓我們不由得又要提起高鶚。據載,曾與高鶚銘心相戀的畹君確曾信佛。“高鶚似乎另有一妾名畹君者,樂戶或女優出身。此女為高鶚生了一個小孩之后,就與他離異了。但是兩人分手后,仍是藕斷絲連。高鶚詩詞中有幾首涉及這位下堂妾。并稱之‘故人’。”?此說應源自吳世昌,但卻略去一句重要的話:“高鶚在戊申中舉之前似乎還有一妾(?)和他離異,自去念佛修行。”?高瑾通過分析高鶚的《惜余春慢》,尤其是從“那便向粥鼓鐘魚,妙蓮臺畔,領取蒲團花雨”一句,認為“畹君曾有棲身寺廟,遁入空門的經歷或想法”?。其實不難看出,整首詞充滿了深深的哀怨之情和濃濃的佛教氣息,另體現在“曾說前生后生,梵唄清禪,只儂揮塵,恰盈盈剛有,半窗燈火,照人凄楚。……更饒伊捶破虛空,也只問天無語”等詞句之中?。此外,高鶚于“嘉慶十八年十一月,以‘失察林清傳教謀逆及曹綸父子預知逆情不行陳奏’之罪名,被從嚴懲處,淪為‘廢官’”?。這些顯然都不只是巧合。
當然,由于可征的史料匱乏和時間的不斷推移,《紅》的著作權之爭仍將繼續下去,這將與蘊含在《紅》中其他眾多迄今未解的懸疑一樣,共同組成《紅》的價值和魅力的重要方面和重要載體。盡管我們所提出來的僅僅是一己之見,但我們要達到的目的是借此引發人們對該問題的關注,并給這種關注提供一個新的視角和切口。
魯迅先生說:“成語和死古典又不同,多是現世相的神髓,隨手拈掇,自然使文字分外精神。”?與其他文學作品不同,《紅》的作者匠心獨運,為眾多不同人物、不同事件、不同場景創設了不同的特定“成語群”,以實現對人物的充分刻畫、對情節的生動描述和對場景的深度渲染。高增良對此似有所考慮,其在“凡例”中指出:“本書則先由語義以求詞語,有一意義即可尋求相當之詞語群,依義聯貫,觸類旁通,豐富想像。”〔51〕不過,因做的是整理匯編工作,所以高氏只是一語帶過而已。金高輝顯然也注意到了這一點,金文第五章辟專節論述“成語在主要人物語言中的運用”,并例析了相關成語對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王熙鳳、賈母、劉姥姥等人物形象刻畫和人物性格展示的作用。遺憾的是,金文的論述是蜻蜓點水式的,遠未深入。
盡管這是一項很有價值、很有意義的研究領域,但限于篇幅,本文僅結合《紅》中的賈寶玉、林黛玉和王熙鳳等3個主要人物來談,余者另文專述,此不贅。
我們把《紅》中用于描寫3人的成語,按感情色彩大致分類統計列表如下。需要說明的是,這些成語的選取原則是直接或間接涉及某人即可。同時,為了行文的前后一致與連貫,仍將A和B分開統計。

?

?
結合上表,我們擬從以下兩方面探討《紅》中成語的文學功用:
“作者往往只需用三言兩語,就可以勾畫出一個活生生的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的形象;作者筆下每一個典型形象的語言,都具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從而使讀者僅僅憑借這些語言就可以判別人物。”〔52〕我們認為,這里所謂的“三言兩語”,更多地體現在四字格詞語,尤其是成語上。
《紅》成功塑造了眾多人物形象,按照施寶義等統計:“收作品人物詞目746條,其中個人詞目710條,集合詞目36條,共涉及781人。”〔53〕在這近800個人物的長廊中,賈寶玉、林黛玉、王熙鳳3人無疑是最為耀眼奪目的。如果將珍珠般散落在《紅》中用于刻畫這些人物的成語連綴起來,我們就能強烈感受到作家在人物塑造上的匠心獨運。試以黛玉為例(加下劃線者為《紅》中描寫黛玉的成語):
由這25個成語連綴而成的片段,不正是人們熟稔的那個多愁善感、才華橫溢、自尊好強又愛情忠貞的林妹妹嗎!
賈寶玉無疑是《紅》中最重要的人物,這一點同樣在成語中得以體現。在我們統計的成語中,用于刻畫寶玉的最多,達207條,其中A為123條,B為84條,遠超其他任何人,可見作家在寶玉身上傾注的心血之多。關于寶玉的性格,《紅》第三回的判詞已說得十分允當:“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縱然生得好皮囊,腹內原來草莽。潦倒不通世務,愚頑怕讀文章。行為偏僻性乖張,那管世人誹謗!”〔58〕僅僅看看下面幾類小的成語群,判詞的落腳點就可一目了然:悲喜交集、花言巧語、甜言蜜語、睹景傷情、長吁短嘆、垂頭喪氣、柔情蜜意、柔情繾綣、咳聲嘆氣、招風惹草、尋死覓活、自尋煩惱;呆頭呆腦、瘋瘋癲癲、瘋瘋傻傻;面若春花、名不虛傳、目如點漆;立身揚名、釣名沽譽、餌名釣祿;對酒當歌、不安本分、不知好歹、出世離群、遁世離群、放浪形骸、放蕩馳縱、肥馬輕裘、混世魔王、任性恣情、手舞足蹈、隨心所欲、天不怕地不怕、無法無天、無所不為。
略舉二例:
王夫人笑道:“你不知道原故:他與別人不同,自幼因老太太疼愛,原系同姊妹們一處嬌養慣了的。若姊妹們有日不理他,他倒還安靜些,縱然他沒趣,不過出了二門,背地里拿著他兩個小幺兒出氣,咕唧一會子就完了。若這一日姊妹們和他多說一句話,他心里一樂,便生出多少事來。所以囑咐你別睬他。他嘴里一時甜言蜜語,一時有天無日,一時又瘋瘋傻傻,只休信他。”〔59〕
這是黛玉一進榮國府,其二舅母評介寶玉的話。對身邊的姊妹“甜言蜜語”,做事“有天無日”,舉止“瘋瘋傻傻”,連續三個成語,使生長在女兒國中的寶玉的形象躍然紙上!
此時王子騰的夫人也在這里,都一齊來時,寶玉益發拿刀弄杖,尋死覓活的,鬧得天翻地覆。……他叔嫂二人愈發糊涂,不省人事,睡在床上,渾身火炭一般,口內無般不說。〔60〕
趙姨娘伙同馬道婆暗算寶玉和鳳姐,竟致二人相繼發瘋。此段文字便是對此情狀的描寫,其中用于描寫寶玉的“尋死覓活”“天翻地覆”和“不省人事”三個成語正是對上文“瘋瘋傻傻”的形象詮釋,貼切而生動。
鳳姐以狠毒潑辣、尖酸刻薄、奸佞不仁、貪吝錢財、驕橫跋扈而給讀者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一句“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似也難以言盡其復雜多面的人生。與塑造其他人物使用成語的風格不同,用于刻畫鳳姐的成語多從側面烘托。舉二例如下:
一語未了,只聽后院中有人笑聲,說:“我來遲了,不曾迎接遠客!”黛玉納罕道:“這些人個個皆斂聲屏氣,恭肅嚴整如此,這來者系誰,這樣放誕無禮?”心下想時,只見一群媳婦丫鬟圍擁著一個人從后房門進來。〔61〕
鳳姐的首次登場就與眾不同:雖則短短三句話,卻把鳳姐這一人物形象描摹得入木三分。先寫其聲,“只聽后院中有人笑聲”,不見其人,先聞其聲;次寫其語,“我來遲了”,寫盡了鳳姐的居高自傲與唯我獨尊;最后是側面烘托,妙就妙在這種烘托集中通過成語“斂聲屏氣”和“放誕無禮”展示出來。前者暗示鳳姐的威嚴可怖,后者則展示出璉二奶奶的潑辣不羈。
興兒忙跪下說道:“奶奶要這樣說,小的不怕雷打!但凡小的們有造化起來,先娶奶奶時若得了奶奶這樣的人,小的們也少挨些打罵,也少提心吊膽的。”……“我告訴奶奶,一輩子別見他才好。嘴甜心苦,兩面三刀;上頭一臉笑,腳下使絆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都占全了。”……“那平姑娘又是個正經人,從不把這一件事放在心上,也不會挑妻窩夫的,倒一味忠心赤膽服侍他,才容下了。”〔62〕
這是作家借小廝興兒之口,在尤二姐、尤三姐及其母親等三人面前“閑評”鳳姐的幾句話。為何要讓品評鳳姐的閑言從興兒的口中說出?這與興兒是賈璉的心腹密切相關,而面對心地善良、處境尷尬的尤二姐母女三人說出的這些話,可信度自然就高,對鳳姐的性格展示自然就更加客觀。看似閑評,實則直擊要害,寥寥數語,把鳳姐的性格揭示殆盡,其中“提心吊膽”“嘴甜心苦”“兩面三刀”“忠心赤膽”4個成語發揮了重要作用。“提心吊膽”和“忠心赤膽”是從側面烘托,興兒雖然是璉二爺的心腹,卻整日生活在對璉二奶奶的惶恐不安之中;作為鳳姐的心腹,平兒對鳳姐事事維護,時時著想,但鳳姐卻從未以誠相待,而是防范有加,甚至因多疑吃醋而毆打平兒,這與平兒的忠心耿耿形成了強烈對比。“嘴甜心苦”和“兩面三刀”是正面描寫,興兒冒險對尤二姐母女三人直言不諱地說出的這兩個成語,既恰如其分又真實可信,這不正是“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鳳姐的真實寫照嗎!這一正一反刻畫出來的鳳姐,該是怎樣的一個主子啊!
毋庸置疑,任何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和故事情節的精彩鋪排,都不可能離開對相關環境,尤其是典型環境的成功烘托。《紅》以寶黛的愛情悲劇和賈王史薛四大家族的由盛而衰為主線,不僅所有人物、所有情節都緊緊圍繞這兩條主線展開,而且作家為每個人物、每個情節所處的環境都進行了精心渲染和烘托,旨在實現人物、情節、環境三者間相得益彰、相映生輝。試舉二例如下:
其一,月夜是《紅》中的一個重要場景。全書對此有多次描寫,并創設了眾多與月有關的意象和事件,如丫鬟名麝月、碧月;處所或建筑物稱水月庵、月洞、月窟、月榭、月宮;曲有《燈月圓》,詞有《西江月》;有瘦月、滿月、舒月、明月、皓月、秋月、冷月、醉月、水月、月餅。賈雨村第一次在甄士隱面前抒懷言志,就在“當頭一輪明月,飛彩凝輝”的中秋夜〔63〕,《枉凝眉》稱虛幻之景象為“水中月”,命運多舛的香菱第一次學寫的詩,首句即為“月掛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團團”等〔64〕。茲將《紅》中烘托月夜情境的成語撮錄如下:
只見月光如水,忽然一陣微風,只覺侵肌透骨,不禁毛骨悚然。〔65〕將一更時分,真是風清月朗,上下如銀。……只覺得風氣森森,比先更覺涼颯起來;月色慘淡,也不似先明朗。眾人都覺毛發倒豎。〔66〕趁著這明月清風,天空地凈,真令人煩心頓解,萬慮齊除,都肅然危坐,默默相賞。〔67〕再遇著那天地清和的時候,風清月朗,焚香靜坐,心不外想,氣血和平,才能與神合靈,與道合妙。所以古人說“知音難遇”。若無知音,寧可獨對著那清風明月,蒼松怪石,野猿老鶴,撫弄一番,以寄興趣,方為不負了這琴。〔68〕坐到三更過后,聽得屋上骨碌碌一片瓦響,妙玉恐有賊來,下了禪床,出到前軒,但見云影橫空,月華如水。……怎奈神不守舍,一時如萬馬奔馳,覺得禪床便恍蕩起來,身子已不在庵中。〔69〕走出門來,見月光已上,照耀如水。……于是主仆二人方推門進去,只見園中月色比著外面更覺明朗,滿地下重重樹影,杳無人聲,甚是凄涼寂靜。……鳳姐嚇的魂不附體,不覺失聲的咳了一聲。……那人冷笑道:“嬸娘那時怎樣疼我了,如今就忘在九霄云外了。”……啐了一口,方轉回身,腳下不防一塊石頭絆了一跤,猶如夢醒一般,渾身汗如雨下。雖然毛發悚然,心中卻也明白,只見小紅豐兒影影綽綽的來了。〔70〕以上6個片段描寫的背景依次為冬日襲人母親新逝;中秋夜賈珍聚眾賞月,忽聞墻下有人長嘆;中秋夜賈母帶眾人賞月,意外聽到桂花陰里悲怨笛聲;黛玉借解琴書以明心志;妙玉月夜凈心被觸以及鳳姐和豐兒大觀園內月夜感遇秦可卿幽魂。除第4個片段外,其余描寫均發生在明月清風夜,分別伴隨的是一陣微風、一聲長嘆、兩聲凄笛、兩只貓嘶、大狗的聞嗅聲和幽魂的冷笑聲,這些給人帶來的感受正如成語“毛骨悚然”“毛發倒豎”“魂不附體”“汗如雨下”“毛發悚然”所描繪的那樣,驚悚異常。可見,作家善于借助月夜這一特殊而典型的環境,去烘托渲染賈母、賈珍、鳳姐等主要人物的詭異遭際,以此預示封建統治階級行將覆滅。
其二,過生日、做壽是《紅》中著墨較多的生活事項之一。其中第62回寫到寶玉過生日,恰巧寶琴、平兒和寶玉的生日一樣。本來“因王夫人不在家,也不曾像往年鬧熱”的寶玉的生日〔71〕,因為寶琴,尤其是平兒的緣故,就顯得別有一番情致:在家的探春、湘云、岫煙、惜春和眾丫鬟悉數前來拜壽,就連黛玉也來了,“花團錦簇,擠了一廳的人”〔72〕。一個“花團錦簇”,既與當時和暖的時令相映襯,又烘托出溫馨和悅、熱烈奔放的氛圍,同時還與平兒“也打扮的花枝招展的來了”相呼應〔73〕。與其說這兩朵“花”烘托的是寶玉的生日,倒不如說是點綴在尚未傾覆的封建大廈上的兩道亮色,作家意在借此預示:這兩“朵”花的凋謝之時,兩道亮色褪盡之日,也正是封建貴族階級“忽喇喇似大廈傾,昏慘慘似燈將盡”的末日到來之時〔74〕。
誠然,《紅》中成語的文學功用遠不止于此,其在情節展示、事件勾連、結構照應等方面同樣發揮著獨特的作用。而正由于《紅》巧妙地運用了為數眾多的成語,充分發揮成語獨特的文學功用,從而為增強其藝術魅力平添了一道亮色。
注釋:
① 〔52〕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清 ]曹 雪 芹 著 ,無 名 氏續《紅樓夢》,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版,前言第4、前言第4、第1220、1220、1164、404、49、45-46、343-344、39、912-913、14、649、694、1050、1058、1214、1227、1377-1378、844、847、846、85頁。
② 晁繼周《〈紅樓夢辭典〉編纂旨義淺述》,載周汝昌《紅樓夢辭典》,廣東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頁。
③ 周定一《紅樓夢語言詞典》,商務印書館1995年版。
④〔51〕 高增良《〈紅樓夢〉四字格辭典》,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凡例第2頁。
⑤? 高歌東、張志清《紅樓夢成語辭典》,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7年版,凡例第3頁。
⑥ 金高輝《〈紅樓夢〉的成語運用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湖北師范學院,2015年,第2-3頁。
⑦ 杜松柏《〈紅樓夢〉對舉嵌置式四字格研究》(碩士學位論文),西南大學,2009年。
⑧ 黃遵洸《言簡意豐 整飭流暢——試談〈紅樓夢〉英譯本的成語、俗語翻譯》,《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3期。
⑨ 朱白云《〈紅樓夢〉中的成語英譯與民族文化傳播》,《浙江樹人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3期。
⑩ 王陽《〈紅樓夢〉中四字成語翻譯策略對比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成都理工大學,2010年。
? 祝譽琳《從交際角度看〈紅樓夢〉中的成語翻譯》(碩士學位論文),青島科技大學,2012年。
? 周坤《〈紅樓夢〉中成語英譯及文化流失》,《牡丹江大學學報》2013年第6期。
? 鄧華、徐云珍《〈紅樓夢〉楊譯本成語翻譯中文化內涵的處理》,《茂名學院學報》2003年第2期。
? 牛蔚欣《〈紅樓夢〉兩譯本成語翻譯比較》(碩士學位論文),河北大學,2007年。
? 袁卓喜《〈紅樓夢〉中數字成語的英譯研究——基于楊、霍英譯本的譯例分析》,《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6期。
? 李徽《〈紅樓夢〉中典故與成語翻譯策略研究》,《電影評介》2014年第23、24期合刊。
? 王愛珍《從闡釋學理論論〈紅樓夢〉中典故性成語在楊、霍譯本中的翻譯》,《牡丹江大學學報》2014年第2期。
? 鞏曉《〈紅樓夢〉中同一成語在不同語境下的翻譯》,《喀什師范學院學報》2014年第4期。
? 彭杰《〈紅樓夢〉成語維譯方法研究》(碩士學位論文),伊犁師范學院,2016年。
? 石威《關聯翻譯理論視角下〈紅樓夢〉俄譯本成語翻譯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內蒙古師范大學,2016年。
? 馬叔駿《〈紅樓夢〉異形成語解析》,《漢字文化》2001年第2期。
?? 周錦國、施敏《〈紅樓夢〉成語的文化透視》,《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12年第6期。
? 劉澤權、朱虹《〈紅樓夢〉中的習語及其翻譯研究》,《外語教學與研究》2008年第6期。
? 陳炳藻著,胡晴譯《關于〈紅樓夢〉后四十回》,《紅樓夢學刊》2002年第3輯。
? 王世華《〈紅樓夢〉語言的地方色彩》,《紅樓夢學刊》1984年第2輯。
? 曹清富《〈紅樓夢〉后四十回決非曹雪芹所作——前八十回與后四十回虛詞、詞組及回目之比較》,《紅樓夢學刊》1985年第1輯。
? 劉鈞杰《〈紅樓夢〉前八十回與后四十回言語差異考察》,《語言研究》1986年第1期。
? 張衛東、劉麗川《〈紅樓夢〉前八十回與后四十回語言風格差異初探》,《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1期。
? 陳大康《從數理語言學看后四十回的作者——與陳炳藻先生商榷》,《紅樓夢學刊》1987年第1輯。
?? 趙岡、陳鐘毅《紅樓夢新探》,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年版,第293、235頁。
? 汪維輝《〈紅樓夢〉前80回和后40回的詞匯差異》,《古漢語研究》2010年第3期。
? 李玉晶《〈紅樓夢〉前80回和后40回的言語差異》(碩士學位論文),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第46頁。
? 曹莉亞《前后迥異的〈紅樓夢〉色彩世界——基于前八十回與后四十回顏色詞比較看全書作者不一致性》,《明清小說研究》2014年第1期。
? 李陽春《〈紅樓夢〉前八十回與后四十回語言差異十例》,《湖南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年第2期。
? 蔣文野《紅樓夢中“一起”的詞義考察——兼談紅樓夢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的語言差異》,《紅樓夢研究集刊》1983年第11輯。
? 嚴安政《從“忙”和“連忙”看后四十回作者問題》,《紅樓夢學刊》1991年第2輯。
? 俞敏《高鶚的語言比曹雪芹更像北京話》,《中國語文》1992年第4期。
? 鄭慶山《從方言看程高本后四十回作者》,《蒲峪學刊》1993年第1期。
? 黃曉惠《〈紅樓夢〉中差比句式的運用——兼論前80回和后40回的差異》,《安徽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1期。
? 楊婷婷《也談〈紅樓夢〉前八十回與后四十回語言差異問題》,《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期。
? 包辰瑤《〈紅樓夢〉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詞頻的對比研究》,《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3年第9期。
? 周錦國、施敏《〈紅樓夢〉成語的文化透視》認為:“《紅樓夢》中與佛教有關的成語并不多,共36條。”其中出自佛經、佛教傳說和高僧故事或語錄的分別為2條、2條和19條,屬于佛教用語的為14條。但未列細目,僅例舉了其中的11條。
? 吳世昌《吳世昌點評紅樓夢》,團結出版社2006年版,第220頁。
?? 高瑾《高鶚生年及詩詞新探》,《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4年第11期。
? 張書才《有關高鶚的幾件檔案史料》,《歷史檔案》1985年第4期。
? 魯迅《魯迅全集》(卷七),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716頁。
〔53〕 施寶義等《紅樓夢人物辭典》,廣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凡例第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