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個國家級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在京成立
3月1日,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以下簡稱“中心”)建設推進會暨共建座談會在北京舉行。會上,北京市委副書記、市長陳吉寧指出,科技部批復建設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對于搶占新一輪科技創新和產業革命制高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于北京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和構建高精尖產業結構,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據悉,中心首批聯合共建方包括北汽、吉利、比亞迪、百度、奇虎、寧德時代、清華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華北電力大學、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等單位共21家,囊括了產、學、研的各個領域,涵蓋了新能源汽車領域上下游產業鏈的優勢資源,包括了整車制造企業、電池生產企業、互聯網企業、科研機構,以及產業投資類等多個企業。
該中心2018年1月獲科技部批準,成為科技部推動建設的第二家,汽車行業首家國家級技術創新中心,是北京市搶占科技創新制高點的重大舉措。未來,中心將完善“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共用”的開放運行機制,吸納行業優勢資源參與,引進領域頂尖人才,打造世界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策源地。

我國將打造旗艦級X射線空間天文臺
3月2日,我國正式啟動增強型X射線時變與偏振(eXTP)空間天文臺背景型號項目。作為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衛星“慧眼”的繼任者,eXTP有望成為2025—2035年間該領域國際領先的旗艦級X射線空間天文臺。
黑洞、中子星和真空是尋求物理學新突破的重要前沿,eXTP的主要科學目標可以概括為“一奇二星三極端”,即基于對一奇(黑洞)和二星(中子星和夸克星)的觀測,致力于研究極端引力條件下的廣義相對論、極端磁場條件下的量子電動力學和極端密度條件下的量子色動力學等理論,為終極回答黑洞附近發生什么,真空量子漲落產生什么,中子星內部是什么物質狀態等重大科學問題作出貢獻。
eXTP是一個由中國科學家發起和主導的重大國際合作空間科學項目,合作組成員來自中國、意大利、德國、西班牙、英國、法國、荷蘭、瑞士等20多個國家、地區和組織的100多個研究單位,將有望成為中國發起和主導的最大型的天文衛星國際合作項目。下一階段,eXTP背景型號研究項目團隊將在前期背景型號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進行關鍵技術的深化研究和衛星方案設計。
科學家初步探明秋冬季大氣重污染來源
2月27日,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發布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重污染來源的研究報告。
2017年9月14日,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啟動。按照“1+X”模式,以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為主要依托單位,近1500名優秀科學家和一線科技工作者組成了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一支行政管理與技術研發深度融合的攻關隊伍也由此形成。?
截至目前,研目組已取得了一些階段性成果,并獲得了更加精準的污染源排放清單。研究表明,京津冀及周邊區域的“2+26”城市在不到全國3%的國土面積上,排放了全國10%以上的二氧化硫和揮發性有機物、15%以上的氮氧化物和一次顆粒物。除此之外,在更精準的污染源排放清單基礎上,研究組在宏觀和中觀層面上還形成了重污染成因的科學共識。從宏觀層面看,排放強度大是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大氣重污染的主因,氣象條件不利是誘因。從中觀層面看,PM2.5爆發式增長的成因可概括為本地積累、區域傳輸和二次轉化等3種類型。針對“2+26”城市污染物排放強度高出全國平均水平3?5倍的現狀,項目組還提出了冶金行業“一市一策”和鋼鐵企業“一廠一策”的治理方案。根據下一步的工作安排,研究組將全面深入推進攻關項目,指導“2+26”城市制定“一市一策”的3年作戰計劃,為打贏藍天保衛戰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世界最大斷面公路隧道全面建成
2月24日,港珠澳大橋珠海連接線的核心控制性工程、世界最大斷面公路隧道——拱北隧道全面建成。
全長2741米的拱北隧道是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與珠海連接的唯一通道。隧道下穿國內最大的陸路出入境口岸——珠海拱北口岸,其中255米暗挖地段的開挖斷面達336.8平方米,相當于一個籃球場大小;高21米,相當于七八層樓房的高度。由于受地形和環境的限制,拱北隧道按照“先分離并行,再上下重疊,最后又分離并行”的雙向6車道方案設計,由海域人工島明挖段、口岸暗挖段以及陸域明挖段3種不同結構的隧道連接而成。
為了不影響口岸通關,施工采用了世界最長的曲線管幕,搭建了一個長255米、直徑24米的超級“冰桶”,相當于用10萬臺電冰箱來凍結軟土,增加其強度、穩定性和不透水性,通過“冰桶”的保護進行隧道開挖。
拱北隧道開創了國內首例“曲線管幕+凍結法”施工方法,其管幕長度、管幕面積和凍結規模均刷新了世界同類隧道的施工紀錄。它的全面建成為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奠定了基礎。
我國科學家發現水稻氮高效利用關鍵基因
我國科學家在水稻氮高效利用領域的研究取得新突破,相關研究于近日在線發表于《植物細胞》雜志上,并被該刊作為該期精品論文推送。
據了解,氮元素是所有有機體的必需營養成分,氮肥的使用為作物增產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過度施用氮肥還會導致作物“貪青晚熟”,導致作物產量大幅降低。因此,提高作物氮肥利用效率同時避免“貪青晚熟”是作物氮利用改良研究中的重大科學問題。
研究人員在前期研究硝酸鹽轉運蛋白基因的基礎上,對其同源基因的功能進行了進一步探索。研究顯示,這種同源基因主要定位于液泡膜,受銨鹽誘導,參與水稻對細胞內硝酸鹽及銨鹽利用的調節。由于硝態氮和銨態氮是植物利用氮的兩種主要形式,尤其銨態氮,是水稻的主要利用方式,因此該基因的這種功能分化對水稻環境適應性具有重要意義。
通過在北京、長沙及海南等地多年多點的田間試驗表明,這種基因的過表達植株在高氮和低氮條件下均表現出顯著的增產效果。尤其在低氮條件下,該基因過表達株系小區產量以及氮利用效率最高可提高至60%,?且在高氮條件下可提早開花2周以上,從而有效縮短了水稻成熟時間。該研究成果為培育兼具高產與早熟品種,克服農業生產中高肥導致的“貪青晚熟”問題提供了解決方案,具有巨大的應用潛力。

我國科學家繪制出首個哺乳動物細胞圖譜
我國科學家研發出低成本、高效率、完全國產化的高通量單細胞測序平臺“Microwell-seq”,并在短時間內利用這一平臺構建了全球首個哺乳動物的細胞圖譜。該成果已于2月23日刊登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雜志上。
細胞是生命最小的獨立遺傳單位。傳統的測序技術“看”的是一組一組、成群的細胞,“讀”的是一堆細胞遺傳信號的均值,因此單個細胞的特異性表現容易被忽略。而單細胞組學技術卻能使人類能夠從單個細胞的視角,精確解析細胞的分化、再生、衰老以及病變,這類技術正帶來一場細胞檢測、分類和鑒定的方法學革命。
借助高通量單細胞測序平臺,研究人員對小鼠不同生命階段的近50種器官組織的40余萬個細胞進行了系統性的單細胞轉錄組分析,從而構建了首個哺乳動物細胞圖譜。小鼠細胞圖譜的完成,將對下一步人類細胞圖譜的構建帶來指導性意義,并將惠及細胞生物學、發育生物學、神經生物學、血液學和再生醫學等多個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