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是追求質量的世紀,質量是新世紀的主題。在現(xiàn)代化大工業(yè)生產中,為了保證產品和工程的質量,需要不斷發(fā)展檢測技術,提高檢測的精度和準確性。隨著工業(yè)化進程的不斷加深,能夠不損壞被檢測物體內部結構或使用性能就完成檢測的無損檢測技術應用范圍越來越廣,涉及冶金、機械、石油、化工、航空、航天等多個領域。無損檢測是工業(yè)檢測領域中的一個分支,也是工業(yè)發(fā)展必不可少的有效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國家的工業(yè)發(fā)展水平。
包括無損檢測在內的我國檢測事業(yè)的發(fā)展,離不開該行業(yè)內的企業(yè)對檢測技術的推廣,更離不開走在檢測技術最前沿的科研工作者的研究。其中,院校教授作為科研領域的中堅力量,大多一生獻身于檢測事業(yè)卻不為人所知,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天學院副院長王海濤教授便是這樣一位深耕檢測技術的默默耕耘者。

開創(chuàng)性的光電檢測工作
王海濤在檢測技術領域做出了許多創(chuàng)新性成果。他早期主要從事光電檢測工作的研究,1998年獲得馬普獎學金資助,在德國慕尼黑馬普地外物理研究所工作期間,參與紅外、遠紅外傳感器陣列的研制及其測試系統(tǒng)等的設計,完成了其性能參數(shù)的測試,最終成功應用到以一架改裝的波音747SP飛機為平臺的、工作在13000米的同溫層紅外天文臺(SOFIA)上,從而能夠更清晰地觀測和研究各種天文現(xiàn)象;在德國維爾茲堡大學醫(yī)學院學習、工作期間,他提出的用光纖位移傳感器測量牙位移、用PVDF做傳感器測量牙咬力,為維爾茲堡大學醫(yī)學院的Richt教授開展牙齒咀嚼過程的研究提供了實驗方法和手段。回國后,其相關工作獲得了中國科學院回國留學生基金資助,研究成果獲得了2003年吉林省科技廳優(yōu)秀成果獎。
在中國科學院讀博和工作期間,他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天文光學信息處理、天文光干涉,以及光學綜合孔徑高分辨率成像技術。在光學高分辨率成像研究方面,王海濤在國內做了開創(chuàng)性的工作,他主持的一項原“863”項目“光學綜合孔徑技術的研究”,將核心成果“光學綜合孔徑望遠鏡陣的光束組合器”以論文形式發(fā)表在《光學學報》上。這是國內在光學綜合孔徑研究方面的第一篇高水平的學術論文,被引用幾十次,成為《光學學報》、《中國激光》、Optical Engineering等國內外專業(yè)雜志的審稿人。他主持的中國科學院項目“大視場快速高分辨率光學綜合孔徑成像的關鍵技術研究”,提出了一種可用于高分辨率遙感衛(wèi)星的大視場快速高分辨率光學綜合孔徑成像的方法,該方法的關鍵包含光學綜合孔徑技術的即時UV覆蓋的孔徑優(yōu)化關鍵技術、子孔徑之間共面的檢測和微位移傳感以及控制關鍵技術、實現(xiàn)大視場的光學設計關鍵技術。對該技術的研究可以為實現(xiàn)視場達到1.86度,提供0.4米或以上分辨率的快速高分辨率成像的遙感衛(wèi)星提供技術支持,為我國實現(xiàn)大視場高分辨率對地觀測提供了一條有效的途徑。
2004年,王海濤進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在科研方向上繼續(xù)向檢測領域拓展。2010年10月,他被委以重任,被派遣到中國商飛上海飛機設計研究院(簡稱上飛院)掛職,任飛行試驗部副部長。由于當時新組建的中國商飛技術人員非常缺乏,兩個型號中ARJ-700在取證試飛,C919在研制,王海濤在上飛院掛實職,主持C919試飛研制工作。在飛機的研制過程中,試飛是整個型號研發(fā)、研制、取證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檢測飛機能否在各種嚴酷的環(huán)境下滿足適航條件所規(guī)定的各項指標。當時,王海濤對于航空領域的相關測試技術接觸的并不多,陡然主持國產大飛機的試飛研制工作,壓力可想而知。“要把工作做好,基本功先要扎實。我當時每天除了睡覺,其余時間都在研究試飛工作和消化技術資料,可以說,即使是晚上睡覺,只要眼睛一睜開就是試飛工作和試飛科目的安排以及之間的相互關聯(lián)。”王海濤補充說,“一個月的時間,我從初中開始就一直保持不變的300度鏡片現(xiàn)在增加了200度,而我本人并沒有意識到,為此有兩次險些發(fā)生意外。”盡管付出了雙眼視力下降400度的代價,但能夠親身參與到大飛機的試飛研制中,收獲不言而喻。
緊隨無損檢測發(fā)展前沿
如果材料內部結構異常或存在缺陷,就會引起熱、聲、光、電、磁等反應的變化。“無損檢測”就是指在不損壞被檢測物體內部結構或使用性能的前提下,以物理或化學方法為手段,借助現(xiàn)代化的技術和設備器材,檢測物體內部或表面的物理性能、狀態(tài)特性及內部結構,檢查物質內部是否存在不連續(xù)性(缺陷),從而判斷被檢測物體是否合格,進而評價其適用性。
脈沖電渦流是一種新發(fā)展起來的無損檢測方法,其豐富的頻率信息拓寬了常規(guī)電磁檢測方法,從而拓寬了電磁無損檢測的研究和應用。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田貴云教授研究團隊是當時國際上脈沖電渦流研究最好的,王海濤主持江蘇省科技廳產學研項目“脈沖電磁無損成像檢測技術研究與實現(xiàn)”時,與田貴云團隊合作,借鑒其已經取得的針對多層隱藏缺陷數(shù)值仿真模型研究基礎和成果,采用脈沖渦流技術和先進的信號處理技術,對多層結構隱藏缺陷進行定量化檢測與評估以及推廣應用研究,研發(fā)完成可應用于石化、電力等行業(yè)使用且必須定期檢查檢測的鍋爐壓力容器、管道的腐蝕狀況在役檢測的脈沖電渦流無損檢測技術系統(tǒng),該研究成果獲得2012年南京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為該技術的推廣應用和進一步的產業(yè)化打下堅實的基礎。

與此同時,王海濤一直致力于將無損檢測技術運用到基礎性設施如高鐵中,為國民經濟發(fā)展作出新的貢獻。隨著現(xiàn)行高鐵行車密度的增加、運行速度的提高和重載貨運線路載重量的增加,鋼軌發(fā)生故障和損傷的概率大增,對傳統(tǒng)的鋼軌損傷檢測技術和結構狀態(tài)監(jiān)測能力帶來了挑戰(zhàn)。2010年,王海濤主持江蘇省自然基金項目“基于多傳感器信息融合的高速鐵路鋼軌健康監(jiān)測技術研究”,提出了基于電磁檢測和視覺的多傳感器信息融合檢測方法,探尋了一種鋼軌的高效無損檢測新方法,為我國鐵路運輸高速化的安全提供了保障。
2012年和2015年,他分別獲得了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和質檢公益項目的支持,開展了激光超聲高分辨率的測量和非接觸測量的研究,其中的高溫非接觸測量技術的研究成果正嘗試在高溫鍋爐在線不停車無損檢測中應用。
閉門造車不如互通有無
工業(yè)測試領域包含多個方向,近年來,王海濤帶領的團隊在電磁、超聲、激光超聲、相控陣無損檢測方面的深入研究,獲得了國內外的認可,分別于2015年和2016年作為主要研究單位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儀器專項和科技部重大儀器專項的資助。2017年,以王海濤研究團隊工作為主成功申報工信部“高速載運設施無損檢測監(jiān)控技術”重點實驗室,王海濤還牽頭組建了江蘇省儀器儀表學會無損檢測儀器專業(yè)委員會。

王海濤不是閉門造車的人,他深知學術討論、互通有無的重要性,十分重視與國內外專家學者的溝通、交流。作為遠東無損檢測新技術論壇這一國際上有影響的專業(yè)會議技術委員會副主席、專題主席,從2008年開始,王海濤就代表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與江蘇省特種設備安全監(jiān)督檢驗研究院等其他單位每年舉辦無損檢測新技術論壇,參加該會議的代表為來自國內外高校、研究機構及應用單位的專家,人數(shù)超過600人,多的時候近900人參會。
2016年,受德國慕尼黑召開的第19屆世界無損檢測大會的邀請,王海濤分別擔任激光超聲和非接觸無損檢測兩個專題主席,推動了激光超聲和非接觸無損檢測技術的國際交流。世界無損檢測大會每4年舉辦一次,由國際無損檢測委員會(ICNDT)主辦,涉及到新能源、石油化工、基礎工業(yè)、建筑、承壓設備及交通等多個行業(yè),被譽為無損檢測界的“奧林匹克”大會。
對于王海濤來說,或許這些學術活動會壓縮一定的科研時間,但教學都可以相長,更何況高水平的學術交流。他深信,與其閉門造車,不如互通有無。至于科研時間,他甘愿從休息時間中去擠。既然選擇了這條道路,即便荊棘遍地,也不改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