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我們?nèi)ネ獾芈糜螘r總免不了去尋訪當?shù)氐摹袄献痔枴泵朗常瑥谋酒陂_始將不定期推出各地經(jīng)典老字號飯館,希望能給你的旅行帶來幫助,也希望讀者朋友為我們供稿。
南京老字號的清真飯館有好幾家,這次首推的是“馬祥興”,舊址位于鼓樓,如今搬到了云南北路。馬祥興有鎮(zhèn)店四寶:美人肝、鳳尾蝦、蛋燒賣、松鼠鱖魚。曾經(jīng)受到民國要人的追捧,李宗仁、白崇禧、孔祥熙、邵力子都曾是該店的常客,其中書法大家于右任就曾對馬祥興的“美人肝”醉心不已。
對于“馬祥興”的歷史來有兩種說法:一曰“馬祥興”是百年老店,一曰“馬祥興”的明代老店。無論是哪一種說法,有一點是肯定的,“馬祥興”乃南京餐館中歷史最悠久的店家。
馬祥興的創(chuàng)始人叫馬思發(fā),原籍河南孟州市,1840年馬思發(fā)因家鄉(xiāng)遭災(zāi)逃荒來到南京時,未必還存著發(fā)大財?shù)纳萃?。他在花神廟落腳,擺了個小小飯攤,做些便宜飯菜,維持生計而已。這里的主顧有民有軍,民是進城賣柴的農(nóng)民,軍是后來駐扎在花神廟的太平軍。飯攤與今之流動飲食攤點無異,亦無須招牌。然而馬思發(fā)是回民,回民在南京人口中慣稱“回回”,于是順理成章,他的飯攤被喚作“馬回回飯攤”。
馬思發(fā)的飯攤在兒子馬盛祥的手中正式取名“馬祥興”——“祥”取自馬盛祥之名,“興”則寓生意興隆之意。此時飯攤已遷至雨花臺左近一回民聚居地“回回營”,市口好得多了,生意也確有興旺之象。
主顧中流傳有順口溜云:“要吃飯里面坐,小毛驢拴對過。大米飯香又白,牛肉煨得金黃色。要吃多,牛肉燒蘿卜;要吃好,牛肉炒小吃”——頗能讓人想見小戶生意初做出些名堂時的勤勉、熱鬧、紅火的氣象。問津者依然是販夫走卒,引車賣漿者流。這時的“馬祥興”屬行業(yè)中稱作“荒飯店”的類型,“荒”,也就有不上品的意思了。
“馬祥興”的真正發(fā)跡是在民國以后,而1925年由做熟食、炒菜之類轉(zhuǎn)而更上層樓,經(jīng)營整桌的筵席,似乎是這發(fā)跡史上決定性的一步,其時的掌門已經(jīng)是馬家移民的第三代,馬盛祥的次子馬德銘,店址也已遷至中華門外的米行大街(今雨花路)。筵席自然不單單是價廉物美、“大碗吃飯,大塊吃肉”的作風即可應(yīng)付,飽讓位而求好、求昧,于是乎注意菜肴質(zhì)量,講究用料鮮活,強調(diào)原汁原味成了“馬祥興”新的路子,也就在這時期,其應(yīng)市品種的原料由原來的牛羊肉轉(zhuǎn)向本地風味的雞、鴨、魚、蝦、蛋,日后“馬祥興”菜形成清淡適口、雅靜鮮美的特色,實與原料以水產(chǎn)活禽為主不無關(guān)系。

馬祥興菜館內(nèi)經(jīng)營的品種、檔次有變,主顧亦有變。取代短衣粗服的勞作者,兜里頗有些銀錢的糧行、河載行經(jīng)紀人、做五洋生意的老板,成為“馬祥興”最經(jīng)常的食客。漸漸地,也有一些文人雅士、騷人墨客出入店堂,這里面有兩位,東南大學的教授胡翔東(人稱“胡三怪”)和胡小石,可以算得上是“馬祥興”的恩客。某日二教授到此用餐,老板馬德銘用雞肝、蝦仁等鮮嫩原料悉心做了一道豆腐菜,二教授食后稱善,亦且逢人說項。一經(jīng)“品題”,頓來不虞之譽,豆腐菜在東南大學忽享大名。不滿足于耳食的教授、學生不避路遙,時常三五人結(jié)隊出城,專來品嘗胡先生吃過的豆腐菜,由此“胡先生豆腐”之名不脛而走,——是為“馬祥興”的早期名菜。
然而胡翔東之有“恩”于馬祥興,還在于他為店里引來過一位闊客,民國元老級人物譚延闿,胡翔東與譚延閭是老交情,引他來大快朵頤,店中自然不敢怠慢,兢兢業(yè)業(yè),使盡解數(shù),居然使遍嘗天下美味、在黨國要員中有老饕之稱的譚三爺滿意而歸。這已經(jīng)是1927年以后的事,其時國民政府也已定都南京,古城一時成為新貴云集之地,社交酬酢日多,也就更需宴請吃席的去處,而這時,“馬祥興”已小有名氣,名廚馬定松也在店中掌勺,真乃“天時、地利、人和”,諸般齊備。譚三爺對“馬祥興”贊不絕口,實比得上最有號召力的廣告,經(jīng)他宣揚,達官貴人接踵而至,舉其名頭大者,便有汪精衛(wèi)、孫科、褚民誼。光顧者常是汽車階級了,有經(jīng)營頭腦的馬德銘便知招客留客,令其一顧再顧,還須有看家的絕活。
“胡先生豆腐”的出名可說是無心插柳柳成蔭,這時候“馬祥興”才算是進入了有意識創(chuàng)名菜的時期,——國民黨大員的光顧恰是其“時代背景”。馬德銘和大師傅們挖空心思,變著法子在菜肴上花樣翻新,幾經(jīng)試驗,終成“美人肝”“松鼠魚”“鳳尾蝦”“蛋燒賣”,此即名噪金陵的“馬祥興”四大名菜。


名菜果然給“馬祥興”帶來更大的名聲。四大名菜風味獨特,漸漸民國政府的五院八部皆認“馬祥興”是金陵首屈—指的清真飯館。汪精衛(wèi)、張群、王世杰等人多次以外交部名義在“馬祥興”宴請外賓,此舉的結(jié)果之一,是因此而識得了這家老店的南京各國駐華使節(jié)也常來此設(shè)宴,于是食客中又多了些深目高鼻的洋人。
馬祥興菜館內(nèi)老店、名菜的號召力更在于它的深入人心。1937年日本人占領(lǐng)南京,“馬祥興”毀于戰(zhàn)火,片瓦無存。然店倒名不倒,此所以1945年國民政府還都南京后,“馬祥興”能很快步入第二度的興盛期,且名聲更勝于前。汪精衛(wèi)、褚民誼是不見蹤影了,今日的座上客是另一些軍政要人,象李宗仁、馮玉祥、于右任、張治中、邵力子便是??汀W顭狒[的是1948年國民代表大會那一陣,“馬祥興”幾成黨國內(nèi)蔣介石的反對派拉選票的一個場所,接連數(shù)日,代表云集,李宗仁、白崇禧、孫科、程潛諸人連做東道,門前車水馬龍,堂上交杯換盞,沖著四大名菜,就在這席上桂系的人物多得了幾張選票也說不定。
其產(chǎn)黨人還在陜北的山溝溝里吃著小米在奮斗,然而日后值得“馬祥興”人自豪的是,其產(chǎn)黨的大人物那年頭也在京城吃過他們的菜。1946年國共和談之際,國民黨和談代表張治中在家中宴請中共代表團的周恩來,便是請“馬祥興”廚師治的席。那位大師傅未必會想到座上客幾年后會成為新中國的第一任總理,周恩來似乎倒是對那美味菜肴留下了不壞的印象,至少是記住了民國要人很是賞識“馬祥興”。或者與那一席飯多少有點關(guān)系吧,1958年,他特別交代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伊斯蘭協(xié)會主席包爾漢,從“馬祥興”調(diào)了多名高廚到北京飯店掌勺。也就是這一年的二月,“馬祥興”從中華路上遷至鼓樓現(xiàn)址,此時的“馬祥興”是姓“馬”而又不姓“馬”:人民政府保留了老字號,同時它成了南京飲食服務(wù)公司下屬的一家正規(guī)企業(yè)。
由小飯攤到名菜館,單看門前拴著小毛驢到停滿小轎車,也見出“馬祥興”的發(fā)跡。不必提日本人的炮火,不必提國民黨潰敗前物價飛漲、土匪打劫,亦不必提“文革”中破四舊,老字號一度被掃蕩,“馬祥興”何談“閱盡人間滄桑”,不過經(jīng)歷了些世態(tài)炎涼。世態(tài)炎涼是“變”,亦有不變者,不變者民以食為天。然則以食為天的“民”只算助“馬祥興”起了家,還須有一不變“馬祥興”才可成事——達官貴人、社會名流、豪商巨賈恒以食為樂事,為雅事;為盛事。而“馬祥興”的席面足以稱盛,“馬祥興”的名菜亦足以為雅,為樂。
“胡先生豆腐”只好向野史掌故里尋了,四大名菜則至今依然是“馬祥興”的金字招牌?!八墒篝~”用新鮮鱖魚,“鳳尾蝦”用鮮活大蝦,“蛋燒賣”雞蛋做皮,蝦仁為餡,原料原本金貴講究,倒也罷了。難能的是“美人肝”,原料是不上臺面的鴨胰臟,一鴨一胰,一味菜須得四五十只鴨的胰臟方可成就。鴨要肥嫩,更須鮮活,最考究的是爆制時的火候,火候不到,軟而不脆,火候過頭,疲而不嫩。一盤上桌,盤是翠綠,菜是淡紅,襯以蔥白等物,流光溢彩,晶瑩剔透。食之,鮮而嫩,脆而爽,回味悠然不盡,難怪躍居四大名菜之首。
好菜還須佳名,據(jù)說“美人肝”原是某次廚師做席為湊足菜譜的“救場”之作,其名出于端上桌前一時的靈感。“松鼠魚”等類,以原料,以形狀,均可坐實,唯“美人肝”之名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有好事者戲謂“美人何辜?”“文革”中則因破四舊,徑自改作了“美味肝”?!懊牢陡巍碧蠈嵍置环麑?,亦且庸而俗,哪里及得上“美人肝”的空靈而涉綺思?于是待到由“亂”而“治”,復又還以“美人”之名。
絕活就是絕活。而今南北東西菜系大串幫,層出不窮的飯館創(chuàng)名菜之不暇,莫不向老字號偷招,“馬祥興”的四大名菜,倒有三樣成了眾多菜館席上的點綴,唯有“美人肝”,別處再也沒有。你若懷疑今之“馬祥興”有無看家本領(lǐng),大師傅必會正告:“吃遍南京的館子,你吃不著‘美人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