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巍
在中國當前的互聯網環境下,像“抖音”“快手”這樣幾個月甚至幾個星期內用戶突增的平臺或者應用不在少數。它們之所以能成為“爆款”,既有創新驅動,也不乏擦著社會底線“爆眼球”的內容。由于在設計之初只是作為一款應用或者游戲開發,僅為了推廣并占領市場,缺乏必要的法治觀念和社會責任擔當預期,一旦在短時間內形成數億體量的規模,而企業成長自我覺醒和自律發展過慢,麻煩往往隨之而來。
所有平臺和應用的法律責任都一樣,但社會責任卻并不一致,后者與用戶規模和社會影響成正比。到“今日頭條”“抖音”這樣的規模,其社會責任和道德責任必須超過同類型應用的程度。
以往,政府和社會對網絡平臺和應用的發展思維主要是技術先行,平臺宣稱自己是“技術公司”,往往會忽略法律與道德的約束。當平臺體量已經達到影響社會的標準時,卻不重視或放任“反道德”內容的出現,于是,便到了把它們“叫醒”的時候。
對平臺和應用來說,第一要堅守法律底線,比如發布虛假廣告,已經構成違法行為,這是紅線,任何平臺都必須遵守。第二要堅守價值觀底線。傳統觀點認為算法中立,現在我們通過一系列事件看到,任何算法背后體現的都不僅僅是商業價值,也有社會價值和人的價值,積極向上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貫徹到算法當中去。
第三是堅守用戶權益的底線,現在曝光的問題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的用戶權益既包括未成年人權益,也有消費者權益,對數據的控制權,被遺忘權,對賬戶的刪除權,用腳投票權等等。這是政府用法律約束,而由平臺真正保障的,不能店大欺人、投訴不理、大數據殺熟,讓用戶變成最弱勢群體。
第四是堅守基本的道德觀。“少女媽媽”“社會嗑”這樣在現實中被認為是“丑”“惡”的東西,經過互聯網炒作之后就變成吸引眼球的“美”,傳統價值觀被顛倒,社會發生逆向文化鴻溝。平臺必須反省,深思自己在互聯網文化中正在扮演的角色,以及應該扮演的角色。
最近,有互聯網從業者向我提問,我國目前內容低俗的法律標準邊界在哪里?我認為,我國互聯網文化傳播內容邊界存在二元機制,一方面是成文法的相關規定,例如《網絡安全法》第12條規定的內容安全方面;另一方面,是網信管理部門、文化管理部門和廣電管理部門對各事件、行為的處理案例,以及司法機關對類似案件的查處結果,這些案例和事件具有“既判力”的法律效果,承擔著內容安全“類型化”的法律作用。這種以抽象成文法為基礎,以具體判例法為導向的二元規制體系,是符合目前互聯網文化傳播實踐的。希望最近一系列事件的處理結果能作為一種長效機制的開始,為建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開一個好頭。▲
(作者是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
環球時報2018-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