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宣宣 張軍 何靜 張靈通
【摘 要】依照我校"十三五"期間應用型本科院校發展整體規劃,針對南疆地區民族學生成長環境與學習認知的特殊性,對現有民族學生《土力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各種問題與缺陷進行歸納總結,從學校制度層面與教師教學層面等多方面入手,對當下的課程教學體系進行深層次、全方位的變革,發展出一套適合民族學生學習、理解、進步的教學方案,用以提升《土力學》課程教學質量和民族學生的學習水平,并為類似課程的教學改革提供一些淺見與參考。
【關鍵詞】土力學;民族學生;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 TU4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8)04-0046-002
0 引言
《土力學》作為高校土木工程類專業的一門重要專業基礎課,課程實用性強,與工程實際緊密結合,是構建整個專業學科知識體系的重要一環,對學生專業知識的進一步學習和具體深入工程實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1]?!锻亮W》課程的很多內容來源于工程實例,因此需要學生有較強的知識轉化能力和專業實踐能力的去理解;同時,學生也需要有較好的力學與數學基礎去對書本中的理論公式進行推衍。故此學生在《土力學》課程的學習過程中,產常感到學習困難、徒勞無功,整體及格率偏低[2]。
新疆地區高校民族學生較多。民族學生由于本民族文化和獨特的成長環境,都會存在不同程度的語言交流障礙和學習能力不足,學習主要靠死記硬背、生搬硬套,無法將內容理解消化、融會貫通。部分民族同學甚至會出現存在厭學情緒,對自己失去信心,以至出現留級、退學的現象[3,4]。這些均導致了《土力學》課程的不及格率偏高,教學質量急劇下滑。
提升民族學生《土力學》課程的學習成績和學生專業素養,不僅是新時期下高校本科生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同時也是新疆地區維穩和諧、民族團結的迫切需求[5]。故此,針對當下民族學
生《土力學》課程教學中發現的種種問題,從學校制度層面與教師教學層面等多方面入手,對當下的課程教學體系進行深層次、全方位的變革,著力構建一個適合民族學生學習理解、易于接收消化、便于師生溝通的教學系統,以期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并對學生《土力學》課程的學習與后續發展提供較大幫助。
1 當前民族學生《土力學》課程教學現狀
目前新疆地區高校土木工程專業民族學生《土力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各種主要問題有:
1.1 學校制度層面的問題
高校每次都會在學生畢業離校前執行“畢業清考”,已成為了一些平時不愛學習、掛科率較高學生的“救命稻草”,如此一來就會使學生產生了僥幸心理,覺得反正自己可以通過考試,對待學習的態度也就不認真起來;目前,各高校直接面對民族學生進行溝通交流的任務主要由班主任與輔導員來完成,但這種做法仍不能解決民族生思想教育不足的現狀,民族學生整體學風較差,自制力不強,不愛學習人數較多,不及格人數較多。
當下高校教師職稱晉升以科研項目和學術論文為主,學校院系對教師的科研工作抓的很緊,每年都規定有必須完成的指標。這樣教師就不可避免地將主要精力放在科研工作上,對待課程教學就只是勉為其難、應付為主,不會在備課、講義、教案等教學縣官環節上用心,更缺乏和學生進行必要的交流溝通,不知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種種問題。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在課堂上的收獲不大,基本以自學為主,考試不及格率自然也會偏高。
1.2 教師教學過程中的問題
由于學校新型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以及院系土木工程專業相應專業教學計劃的更變,導致當下民族學生《土力學》課程的學時量進行了很大程度的縮減,變更為48學時。而《土力學》課程內容復雜抽象、力學與數學知識較多、教學難度大,想要在有限的學時內將整個課程的知識體系脈絡以及眾多的重點難點講解清楚,變成了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目前《土力學》課程的教材選擇大多是一些經典教材,內容晦澀難懂,理論公式較多,相較民族學生的學習基礎來說較難,不易理解、學習;同時,民族學生《土力學》課程的教學模式仍以傳統的課堂講授、板書演繹為主,對于在網絡時代成長起來的大學生而言,較為枯燥乏味、厭煩心理嚴重、屑于思考問題,教學效果極差;《土力學》課程設置的實驗環節較少,教學內容與工程實際脫節,不能實現理論與實際的有效結合。
互聯網已成為人們生活、學習、工作的一部分,各種網絡教學手段也是層出不窮、如翻轉課堂、幕課、微課等。互聯網上教學資源豐富、服務功能完善,受眾可以自行決定自己的學習時間、內容、方法等,從而不受時空限制的進行個性化學習,這樣更便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但同時網絡學習碎片化、不規范、沒有約束,缺乏良好的教學體驗,而傳統教學就更具有邏輯性和條理性,且內容充實連貫,師生交流和學習體驗感較強。如何將課堂教學和網絡教學各自的優點結合起來,形成一種行之有效的互聯網+教學模式,是當下高校教學過程中必須要面對的一大難題。
1.3 新疆地區民族學生的特殊性
民族學生高考分為民考民、民考漢,民考民學生考入大學后,先進入預科班學習一年的漢語,然后再進行大學四年的專業學習。一年的漢語學習,對于民族學生漢語水平確實有很大提高,但與漢族學生的漢語水平仍有一定的差距。這部分學生在聽課過程中就會有不同程度的語言障礙。學習一些課程只能靠死記硬背、生搬硬套,沒辦法達到理解、融會貫通的程度,學生學著很痛苦。這樣就會造成一種現象:學生非??炭嗯τ霉Γ詈筮€是未能取得學分。這種情況下學生難免會出現厭學,逐漸失去學習興趣,對自己失去信心。所以,對南疆地區多民族學生高校來說,民族學生入學前漢語基礎比較差,接觸漢語機會不多,也是其留級、退學的一個主要原因。
2 對當前教學現狀的幾點意見與思考
2.1 學校層面
對當前民族學生思想教育相關制度進行變革,尋找現下思想教育相關制度中的種種弊端,深刻總結其中的不足與原因,進行有針對性地、徹底地改革。重點是鼓勵民族學生所在班級的班主任、民族學生帶班輔導員、相關的代課教師都要深入到民族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去,比如學生宿舍、自習室、圖書館、體育館等場所,加強與民族同學的思想交流和感情互動,加深師生間的民族感情,以便于把握民族學生的思想動態。在此之上,要形成一種由班主任、輔導員與代課教師共抓共管的機制,一起促進民族學生的學習進步;改良“畢業清考”制度,將考試及格標準回歸到正常水平,杜絕學生僥幸心理。
在現有高校教師職稱評審機制總體框架保持不動的前提下,對教學型教授的晉升可以適當放寬科研方面的要求,鼓勵教師在教學方面進行投入。這樣就可以有效激發教師教學的動力,從而引導教師對現有教學過程中的各種缺陷進行改良研發,從教材與教案的修訂、教學手段的更新、新型教學體系的構建等方面對教學質量進行提升。
2.2 教學層面
依據學校與院系制定的人才培養方案和專業教學計劃,從民族學生的學習能力現狀出發,討論如何在課時有限的前提下,制定適合民族學生學習、思考、進步的教學方案來。依據最新的工程應用教育理念,對《土力學》課程教學方案進行優化重組,減少力學理論推衍部分,加大實驗教學環節的內容比例,同時要結合具體工程實例來授課,加強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針對當前選定的教材相對民族學生普遍偏難、不易學習的現實,組織教學力量,搜集相關素材,從教材內容選取的多元化和國際化、教材書寫形式的多樣性和親近讀者性、教材編訂上的個性化定制程度等多角度出發,來編訂適合于新疆地區民族學生學習的《土力學》教材;同時要組織教師定期參加教學方面的專業培訓與學習,讓廣大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與國內外教學先進單位多進行交流學習合作,并且要緊跟當下教育教學領域的國際前沿,積極組織人手去探索互聯網+教學的研究與進展。
2.3 教師層面
傳統民族學生《土力學》課程的教學模式以課堂講授、板書演繹為主,教學效果不佳。《土力學》課程教學強調學生理論公式推導、注重理論與工程實際間的聯系,但目前的"90后"大學生作為在電腦信息、網絡生活中成長起來的一代人,普遍存在理論基礎偏弱、邏輯思維能力差的情況,對教師傳授的知識接受能力差。
教師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在現有條件下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是教學的目標與核心。現在互聯網科技蓬勃興起,教師要與時俱進,利用各種網絡資源如公開課、幕課、微課等,結合“90后”大學生的生活學習習慣,將互聯網教學等多媒體教學方法有效融合到現有的教學模式中,以構建新型互聯網+教學體系為目標,形成一種新型的互動教學模式。
以新型互聯網+教學體系為依托,建立《土力學》課程教學交流平臺。這樣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就可以進行實時有效的互動與交流。教師與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在平臺上完成各自的教學任務、任務,可以免費享受彼此的教學資源,也可以就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進行交流溝通。通過這一平臺,會極大地減小教學成本,使教學質量得到升華。
2.4 學生層面
在學校和院系層面上,要加強學生思想意識方面的宣傳教育。積極引導學生的思想動向,樹立一些優秀畢業生為榜樣,讓這些優秀畢業生們用自己的精神、魅力去感染師弟師妹,引導學生見賢思齊;在樹立榜樣的同時,要將一些留級、退學的后進生作為典型,組織學生討論反思其造成如此后果的根由,使學生清晰認識到慵懶懈怠的后果;定期邀請專家學者來開展關于就業形勢方面的專題講座,讓學生在校園生活中時刻保持一絲危機感與學習的動力,同時又對自身專業的未來心存樂觀、積極面對。
3 結語
反思當前《土力學》課程教學中的種種不足,從學校、教學、教師、學生四方面入手,制定全新的課程教學方案與人才培訓計劃,有效的激發了民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民族學生《土力學》課程教學質量的提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并為今后類似課程的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余明東.基于工程應用的土力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高等建筑教育,2015,24(5):56-59.
[2]周莉,韓雪,楊海濤.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土力學實驗教學模式改革與實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3):168-170.
[3]吉梅.新時期民族院校學籍管理問題研究[J].管理觀察,2018,(8):107-108.
[4]武美先,張東利.淺談民族院校工程力學分層教學的利弊[J]. 教育教學論壇,2015,(49):200-201.
[5]李鳳娟,周嶺.提高民族生工程力學教學質量的幾點思考[J]. 科教導刊,2015,(1):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