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胄
楊參軍先生是中國美術學院繪畫藝術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油畫藝委會副主任,中國油畫學會藝術委員會委員。也是中國當代具象表現繪畫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一位有影響力的藝術家與美術教育家。在當代多元的繪畫格局中,在圖像泛濫、人的感受力日漸貧乏的境域中,他的作品因體現其對“觀看方式”的探索、對“視覺真實”的不懈追問和對日常情境的守望而形成鮮明的繪畫品格。
近日,由中國美術學院主辦的楊參軍繪畫作品巡回展分別在北京、上海舉辦,展覽得到藝術界的關注和推崇。楊參軍先生的繪畫新作,完整地呈現了他眼中的世界,全面說明了他在人物、靜物和風景寫生方面的學養與深度。作者直面對象寫生,“回到事物本身”和“無先驗”的觀看是他在已有的價值判斷中尋找新視覺的基本姿態。當然,眼睛要做到全然的“無先驗”的觀看幾乎不可能,因為以往的經驗總是在視覺中閃現,而在對象中,我們所能看到的,也是繪畫表現之中的已有因素,甚至是照片也全然可以捕捉到的因素。而通過“回到事物本身”和“無先驗”的觀看,呈現出繪畫終極的價值在于你看到了什么?
在塞尚眼中,色彩的感性直覺揭示了世界理性存在。而在賈克梅蒂眼中,卻只有人物鼻尖到耳根的空間距離。在楊參軍先生的視覺之中,又是什么呢?他曾不加選擇的描繪他見到的任何事物,也深切感受到直接對物寫生的確不是中國傳統繪畫的重要特征。多年來,他反復讀中國的畫論,看莊子、老子,對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進行了重新解讀。試圖從中國文化的源頭里邊找到一些能夠和他感受相契合的東西,比如說通過莊子的“心宅”,可以認為所有的繪畫或者是今天中國傳統的繪畫里面最高的境界就是什么都不做就是一種游戲,把感受輕輕地揭示出來,把心騰空,然后才能夠在那個游戲狀態中達到一種精神的升華。觀物和體驗是一種常態,“以物觀物,物不能瘦其真”,中國傳統繪畫的重要品質是將“心”安頓于自然之中,讓心隨著風起云落之動而動,在莊子般清空了的心齋中體味自然,在純然的游戲狀態中表現自然。然而這“純然”的背后我們也能感受到了強大的精神取向——那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之境。這也是重新回到繪畫本身,重新回到眼手心的這樣一個最原初的作畫方式上的一種深刻的啟迪。
由此,楊參軍先生的視線被有選擇的引向了生活中最熟悉的人與物之中,他畫家鄉的發小,在他們已過中年的臉上,感受到歲月和生命的流變痕跡及內心的沖動;他畫家鄉的風景,在那些近乎原始的低山淺水中,尋找著兒時的記憶,在那枯枝麥綠的對比中抒發他對家鄉自然真摯的熱愛。楊參軍先生通過他生活中最熟悉的人與物,感受與中國傳統文人之間的心靈相通。
范迪安先生曾為楊參軍先生做了三方面的學術歸納:一、他非常注重研究視覺表達的現代轉化,也特別注重研究一種以心帶眼,以眼看世界,這么一個回到內心的一種視覺的思考與表達。二、他注重在油畫的語言表現力上下功夫,這是他性情所致,也是他繪畫上結構上的一種努力。他的人物大部分是近觀的、是室內的,是迫近事物,要畫出這個事物是存在的。而他的風景是更宏大的,甚至是多視角的,所以就在這一近一遠之間,在他的藝術語言表達中,有一個張力的空間。因此他畫起來不僅是得心應手,而且能夠比較淋漓盡致的表達自己的所思。三、他在油畫表現力上,是追求意境的,特別是把書寫的中國傳統融合到油畫的塑造上,所以他的作品特別生動,油畫里面的線條、塊面、色彩、色調乃至整個結構都有充分的聯系,好像這些油畫就是他生活的那個場域里面存在的生物。
眼在看,其實是心在看。觀看楊參軍先生的作品,可以感受到他的視覺中有了更多的中國傳統繪畫的“寫意”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感悟,也有了更多自己的獨特的“心意”。在他的直觀體驗中,其作品無不呈現出元氣淋漓、光韻生動、渾厚華滋的氣象,蘊含著他對西方油畫技巧的深度把握和對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體驗,由此形成了他自身獨特的繪畫面貌,體現出中國油畫發展的學術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