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悃兄打來電話,問我是否看到他的新作。恰在此前不久,在微信圈中無意瀏覽到他的作品。當時覺得其書大有進展,不過尚未聊及此。承兄謬托,就抱悃兄的書法談一下我的看法。
書法在古代文人的生活中,無論怎樣強調都不為過。它與中國文化的關系業已淪為陳詞濫調。相對于這些難以厘清的問題,我則對古代書法家這一身份的業余性懷有濃厚興趣。眾所周知,書法在古代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其實并不存在專業的書法家,皆為文人士大夫的附屬品。雖文字貴為文化與精神的載體,但古代圣賢文哲第一要務是追求“道”。所謂“文以載道”即通過文章來表達心聲,而書法或書寫即是這種表達的物質載體,寫得好了則成為我們今天稱之為“藝術”的作品。這種文人的業余性使書法和文化融為一體,很自然地成為日常的一部分。正因此,書法在古代世界中是隨其開花結果自然而然的事情。而在“為藝術而書法”的當代社會,書法成為專業多少有些牽強,其部分原因大概也有于此。現代社會對于身份的過于強調,可能使一個人的職業面貌清晰明確,但對于身份的認同也使書法承載的人文內涵得以萎縮,在某種程度上,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抱悃兄雖自幼從名師學習書法,稍長,轉移多師,但一直沒有成為專業書家。不過,正是這種業余性,使他保持了對書法的熱愛。興趣的使然讓書法在他的筆下顯得輕松,沒有身份賦予的壓力,反而在書寫時洋溢出才情來。這是令人十分欣慰的地方。而業余性也使抱悃注重文化修養,廣訪師友,努力開拓視野。有誰能記得元代畫馬高手任仁發的身份其實是個水利專家,而山水北宗始祖李思訓則是一名將軍。細究起來,這些皆為業余身份而取得不朽成就前賢。當代像抱悃這樣業余性的書家不在少數,他們憑借興趣而筆耕不輟,在研習技法同時注重才情的表達,從而使書法在這層意義上保持了它最初的身份,也豐富了書法在當代的人文生態。
愿抱悃兄再創佳績!
作者簡介:
姜永帥,博士,任教于江蘇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