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佩佩
摘 要: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比較特殊的一個時期,政治上極度黑暗。但是在這樣最混亂的社會秩序下,所呈現出的精神面貌卻是最富于自由的和最濃于熱情的。在這樣大的環(huán)境背景下,人們深切感受到了生命意義的缺失和世事無常的悲哀。此時宗炳選擇一生棄官用來云游,集道家思想于一體,最終寫了《畫山水序》。文章將以此畫論為研究對象,進一步探析其中所蘊含的道家思想及其思想對山水畫的啟示。
關鍵詞:宗炳;畫山水序;道家思想
宗炳,南朝宋南陽涅陽人,字少文。是南北朝時期著名的玄學家和佛學家,一生好琴書,善圖畫,精于言理。宗炳一生不愿為官,在妻子羅氏死后,慢慢接受佛理的感化。至此,他游歷山水,喜歡遠足。于宋文帝元嘉二十年(443年)病猝,年六十九。
魏晉南北朝混亂的政治激發(fā)了人們對于個體意義的思考以及促進了藝術本體意義的覺醒。在這樣大的背景下,宗炳從上層社會退下來,把精神的慰藉寄托于山水,后著《畫山水序》。
一、《畫山水序》的美學要義
《畫山水序》是中國繪畫史上最早的一篇山水畫論。在此畫論中,宗炳首次引入“道”的概念,繼承并發(fā)展了老、莊的美學思想,主張在對自然山水進行欣賞時要做到對“道”的觀照。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我國古代畫家在對自然山水進行審美欣賞同時也體現出了對于初始大自然的深刻感悟。其中有對自然美的認識,但不只限于初步的,《畫山水序》闡明了欣賞山水畫時需要保持心靈虛寂清靜的狀態(tài),以及表明了在進行審美觀照時會達到審美愉悅和審美享受。宗炳將儒、釋、道三家思想融為一體,其中以道家思想為主體。《畫山水序》擺脫了儒家的條條框框,以一個新的視角對山水畫進行了觀摩。以下將從兩個命題來探討《畫山水序》的美學意義:
(一)澄懷味象
“澄懷味象”是《畫山水序》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美學命題。借此命題,宗炳在畫論明確闡明了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間的關系。他認為,欣賞自然山水的心理前提是虛靜和無為。正如他在畫論中寫到,“圣人含道應物,賢者澄懷味象”。即圣人把握了“道”來應付實際事物,賢人從自然山水中得到一種愉快和享受。其中,“澄懷”是對審美無功利的具體體現,是對老子的“滌除玄鑒”以及莊子的“心齋”“坐忘”的繼承和發(fā)揮。要求在進行“味象”即對審美形象產生審美享受之前,觀賞者的主體必須要有虛靜空明的心境。
宗炳“澄懷味象”的命題,對審美關系進行了深度的概括,它不同于儒家的“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認為自然山水的形象就是“道”的顯現。恰是“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云變態(tài)中”的高度總結。宗炳提出的“澄懷味象”,意在要求審美主體在對自然山水進行審美欣賞時,需滌除私心雜念,擺脫現實功利,進而從自然山水的內在精神中獲得審美享受。
(二)“暢神”說
宗炳在《畫山水序》中闡述的山水“暢神說”,打破了先秦時期“致用”和“比德”的束縛,重新提出了一個新的美學觀念,即認為自然山水這個審美意象會給人帶來精神上的審美愉悅。例如“莊生夢蝶”的故事,也如宗炳在《畫山水序》中最后一段所說:“圣賢暎于絕代,萬趣融其神思。余復何為哉,暢神而已。神之所暢,熟有先焉。”它突出了審美主體進行審美欣賞的獨立意識,以及強調了審美主體的愉悅功能。這從理論上解放了山水畫創(chuàng)作者的精神思想,從而有助于繪畫者對于自然美和人格美的超脫。在自然山水的創(chuàng)作中,我們竭盡全力觀察的同時,也在普遍與平凡的自然事物中,獲得最高的精神享受,這一點深深影響了之后山水畫家的創(chuàng)作。
二、《畫山水序》中道家思想的若干體現
“道”是老子的中心范疇和最高范疇,老子認為道是有和無的統(tǒng)一。儒釋道三家思想對“道”的解釋都不相同,而宗炳主要繼承并發(fā)展了老莊思想,在此畫論中得到了明確的體現。首先,“山水以形媚道”,這里的“道”指的是“自然之道”,“道”顯現于象,但沒有具體的形態(tài)。其次,“夫以應目會心為理者,類之成巧,則目亦同應,心亦俱會。應會感神,神超理得”。這是外射作用的一種,審美主體將自我的感情移入到自然山水的理想形態(tài),從而達到審美主體與自然山水的統(tǒng)一。從某種程度上,藝術成了一種解脫之道。道是不可以用語言表述的,且在萬物未有之前即為“道”,這在時間上就保證了它的超越性。《畫山水序》中,“以形寫形,以色貌色也”,這在肯定自然山水形式美的同時,更加注重了“道”的體現。毫無疑問,這在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老子》上篇中,“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由此可言,“道”是萬物得以生存的依據,與天地萬物都不同,道能生天地萬物,故又可稱之為有。而在此畫論中,“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賢者通”恰恰印證了這一點。
三、道家思想對當代山水畫的啟示
中國山水畫簡稱“山水”,是中國畫傳統(tǒng)畫種之一,以自然風景為主要描繪對象。無論哪種類型的山水畫,都會受到老莊思想的深刻影響。老莊思想猶如一個強大的理念,使得山水畫家可以深入自然,進而發(fā)現自然且與自然進行對話。古人尊重并敬畏自然,且往往借助于山川大地來啟發(fā)靈性,他們長久游歷或蝸居在山川河流間,來悟得宇宙自然的本質,從中獲得宇宙精神體驗。因而,老莊思想對于中國山水畫的發(fā)展有著非同一般的功效。
老子推崇“道法自然”,對山水美的認識也是由“道法自然”生發(fā)的。而莊子關于“道”的學說,是對老子“道”的學說的繼承和發(fā)展。莊子認為人生最高境界是得“道”,而得“道”的標志是自由而不是形式上的華美,要求真善美的統(tǒng)一,即最美的源于最自然的,因而“神”與“道”是相同的。“真情所至,金石為開”,以一顆恭敬之心來對待大自然,大自然的美就會在心中引起感受,由此產生的感動,便是繪畫創(chuàng)作靈感的來源。
莊子美學的核心內容是對于“自由”概念的討論,以及對于“自由”和“審美”關系的討論。他提倡“心齋”與“坐忘”,認為只有具備排除外界利欲的干擾和將生死置之度外的審美心胸,才可以進入“物與身化”“萬物與我為一”的自由境界。王國維曾提出“境界”一詞,這是一個人追求真理和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的每一階段都必不可少的,而且要循序漸進,周而復始,達到“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方能步入大家之列。在藝術創(chuàng)造中,莊子的“自由”觀念揭示了“藝”與“道”的相通之處,如庖丁解牛、梓慶削木為壉等寓言故事,正說明了藝術家在保持內在精神與外在規(guī)律相符合的情況下,方可自由地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山水畫的學習是一個人逐漸完善的過程,是一種修行,是一種精神景觀。學習山水畫是一個尋找自我和發(fā)現自我的一個過程。
四、結語
宗炳《畫山水序》的出現,標志這山水畫從人物畫過渡到成為獨立畫科的完結。它最早將道家思想貫徹在整個畫論中,對后世的繪畫創(chuàng)作及繪畫理論影響深刻而遠大。宗炳崇尚自然,提倡“以形寫形,以色貌色”,更提倡山水的移情作用,超然物外,追求精神價值的提升。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宗炳的《畫山水序》更是奠定了道家在我國山水畫中的美學地位,其中對于自然美和山水畫的論述,至今在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中仍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06.
[2]潘公凱.中國繪畫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64.
[3]莊周.莊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4]陳鼓應.老子注釋及評介[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84.
作者單位:
鄭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