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杰 于瓊
摘 要:現代水彩藝術作為一種新興繪畫形式,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水彩畫的技巧綜合了多個畫種的精華揚長避短極大地體現了水彩的特點與優勢。水彩畫技巧多是以水和顏料為媒介,包含各種基本構成元素和衍生的構圖原理,對光影有特殊的表達方式,是通過水與色的變化來描繪景物。文章從現代水彩特征、光影運用、干濕畫法等方面詳細介紹了水彩畫的繪畫技巧。
關鍵詞:水彩畫;繪畫技巧;藝術表達
“水彩畫”即是“以水調色作畫或是以水調色由此繪制完成的畫”。追溯人類“以水調色作畫”的歷史,其實相當久遠。早在古代埃及,人們已經在莎草紙上開始所謂“亡者書”的繪制;古代西亞、印度的“細密畫”,精致而富麗;興起于中國的墨彩華章,同樣源遠流長;至于歐洲中世紀手抄經書中以宣揚宗教教義為目的的插畫,則是不知慰藉了多少不識字的虔誠信眾的心。
現代“水彩畫”概念與地位的形成,經歷了一個獨特的歷史發展過程,其萌芽發端于文藝復興時代的歐洲,壯大成熟于十八九世紀的英國。在18和19世紀的英國,藝術家們不斷的努力和超高的表現,使“水彩畫”被稱為英國的“國畫”。
18世紀之前的早期“水彩畫”多以藝術家寫生手稿或創作草圖的形式呈現,淡彩薄敷,色彩面貌比較單一,例如魯本斯、倫勃朗的作品。在我國,水彩一直被認定是洋畫的一種表現形式。水彩在我國的發展歷史,在近現代時期,經過歷代水彩畫家的探索和追求,逐漸走向成熟。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水彩畫”進入到了一個全面繁榮的“成熟期”,而作為“成熟”的標志之一:無論是以“線描”風格還是以“涂繪”風格作畫,在那樣一個歷史階段的“水彩畫”領域內皆出現了可以名垂千古、流芳百世的大家。
一、中國當代水彩中的透明與韻味
“透明”是關于水彩畫的描述中出現頻率最高的用詞之一。例如弗朗西斯·湯的作品《安布賽德小鎮風景》,畫面上依次疊加的薄薄色層,若隱若現的精致線條,無不透露出那一份清新與雅致,無論是在調色還是在施色的過程中,始終保持著水與色很好的交融,使畫面“水色滋潤”充分利用和發揮畫紙本身的固有色彩與明度,如通過“留白”,留出畫面中最亮的區域。
水味是水彩畫的靈魂所在。每一項水彩畫技法中水的掌握,皆有其價值與意義,但若不懂得將已掌握的技法與其他技法相配合,就仍無法貼切自如地將其應用于實踐,這就如孤立的單個字或詞的發音,即便有含義,但無論如何不能等同于“語言”。
一些經驗豐富、值得尊敬的水彩畫家們的實踐,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參照。語言總是要通過“模仿”習得的。以此類推,繪畫藝術語言的掌握,也離不開“模仿”。用筆要肯定,做到穩、準、狠、一次到位。水彩畫材料的特殊屬性和畫家的技術處理,產生一種意蘊和氛圍,我們稱之為韻味,能讓人在靜思默想中感悟到輕音樂一樣的審美意趣,引發如詩歌般的精神享受。
二、水彩畫的表現技法
水彩畫是通過水與色的變化來描繪景物的。繪畫中的藝術形象是用線條、明暗、色塊構成的,而水彩畫中的明暗層次是借助于水的多少來表現的。某種顏色加水越多就越淡,或者說明度高;相反加水越少顏色就越深,或者說明度低。
水彩顏色“刷洗”非常重要,其不僅僅是一種修改畫面的方法,還是一項特殊的水彩畫技法。例如作品《清晨》,畫面中天空與遠山部分的描繪,就是鋪完一次色后,待其完全干透,再用清水大筆快速“刷洗”,因為紙面紋理的凸處的顏色被清除,而凹處的顏色仍有部分保留,由此獲得的點點亮斑,恰似清晨鄉野空氣中因為細小水珠的存在而產生的光線閃爍,產生了復雜變化去表現藝術形象。
(一)干畫法
干畫法是先上色等干透后,再上第二次顏色的方法。干畫法的歷史相當悠久,多個色層疊加后形成的色彩效果輕快而微妙,層次感強,最能體現水彩畫的透明性,例如保羅·塞尚(Paul Cézanne,1839—1906年)的作品《瓶子、罐子與檸檬》。又如作品《叢花》《逆光》中對物象的描繪,也多以干畫法完成。
例如一層黃色干后,再涂一層藍色,從而產生綠色,而不是直接調好綠色涂上去。覆蓋和反復疊加能產生豐富、生動的水彩效果。一般先畫淺色,逐步加重,也可以覆蓋透明的主調色。畫紙的質量要好,要經得起多次重疊著重而不會泛色或起毛。所用的顏色透明度要高。
平涂顏色:1.先用寬刷清水覆蓋,潤濕一遍要涂色的部位。2.在調色盤中多調配需要覆蓋的顏色即可。因為如果涂色過程中間出現顏色不夠用的情況時,要再調配同樣的顏色是很困難的。3.畫筆沾滿顏色往紙上涂色。畫板要稍微傾斜以利于先后涂布顏色間的融合。4.再沾滿顏色,緊接前面的顏色涂布。一旦顏色已經涂好就不要再觸動,不然難以修補。直到色層干透,才能再往上面涂色。
(二)濕畫法
濕畫法是第一遍色沒干之前再上第二遍色彩。濕畫法可以更好地營造出流暢水潤、水色相接的畫面情境。例如作品《杜甫江閣》,其中物象的描繪多以濕畫法完成。相對于干畫法,濕畫法的運用似乎更具“挑戰性”,其中的關鍵就在于,水彩畫筆和水彩畫紙上的“水分”的各種控制與配合。
銜接漸變畫法:涂上部分顏色后,趁水色濕潤未干時,根據對象繼續調整顏色,陸續著色,使得相鄰的不同顏色,自動互相滲透、銜接。顏色中含水量和含色量的多少決定顏色滲透的程度和交融的效果。
暈染法:在畫面渲染顏色以后,顏色還沒干的時候進行暈染。
沉淀法:利用顏料沉淀時的粗大顆粒,形成一種粗糙的紋理效果。
后期加水法:這是一種在畫面已有的顏色上,用清水或者顏色加以噴霧、沖色、擦洗等處理的手法,可以大面積調畫整體效果。
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水彩畫家們往往不會囿于純粹的干畫法或者濕畫法,而是根據自己的創作意圖與畫面的變化,靈活地采取“干濕結合法”,例如作品《過往的時光》,其中既有“干畫法”的色彩疊加,也有“濕畫法”的色彩融合與滲透。
(三)透明畫法
“透明”是關于水彩畫的描述中出現頻率最高的用詞之一,例如弗朗西斯·湯的作品《安布賽德小鎮風景》,畫面上依次疊加的薄薄色層,若隱若現的精致線條,無不透露出那一份清新與雅致。無論是在調色還是在施色的過程中,始終保持著水與色很好的交融,使畫面“水色滋潤”;繪于畫面的每一筆都盡可能地干脆與利落;畫面色層自然是越“薄”越好;充分利用和發揮畫紙本身的固有色彩與明度,如通過“留白”,留出畫面中最亮的區域;避免使用或者盡量少地使用不透明色。例如作品《春雨》《晴空》。
(四)不透明畫法
“不透明畫法”普遍地存在于往昔一幅幅名家大師的作品之中,例如丟勒的作品《黃花九輪草》,草叢葉面上的高光部位以及草叢底部的細節刻畫,就用到了不透明色。又如約翰·辛格·薩金特的作品《吊床上的人》,對于畫中人物頭部及其周圍環境的描繪,畫家對不透明色的使用,以大筆揮灑,一氣呵成,雖未曾有精雕細琢,卻是神形兼備。
英國維多利亞時代,采取某種“不透明畫法”進行創作,將不透明的白色顏料或白色顏料與透明顏料的“混合物”有意運用于畫面,以獲得“渾厚”“柔和”“細膩”或是“朦朧”的藝術效果,成為當時許許多多水彩畫家們的選擇。
(五)筆法與調色法
關于“筆法”,近代中國畫家黃賓虹曾經有過言簡意賅的論述:作畫知用筆之法,由分明而融洽;融洽之中,仍當分明。無法者不足觀,而泥法者亦不足觀;夫唯先求乎法之中,終超于法之外,不為物理所拘,即無往而非理。具體到水彩畫實踐中的用筆:其一,有大小、輕重、快慢、干濕、濃淡之分;其二,有中鋒、側鋒之別;其三,則有勾、涂、點、染、拖、掃、搓、揉等的不同。
(六)點彩畫法
點彩是一種類似于新印象派畫家的畫法。通常使用小筆的尖端從區域的邊緣往中心點,用來顯示不同的質感,與平涂的色塊形成對照。也可以使用其他手法制造斑點肌理。例如使用海綿沾顏色拍打;用牙刷沾顏色,刷毛與畫紙成一角度,用小刀撥動刷毛,細小色點可以濺到紙上。
(七)掩膜法
“掩膜”的內容、方式、時機不一樣,所得到的效果與驚喜也會不一樣,例如作品《幽》和《迷途》把許多材料和水彩混合使用已是常見的。水彩可以與膠、肥皂混合使用。水彩還可以與鋼筆、鉛筆、蠟筆、色粉筆、水粉色混合使用。新近有水溶性鉛筆和水溶性色粉筆,畫在濕紙上或沾水后就會溶解暈開。
三、結語
現代水彩繪畫作為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傳入中國已經百年歷史,它在誕生之際就顯示了深刻的美學價值和巨大的生命力。從一開始,“水彩畫”與“版畫”和“印刷術”之間就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用水彩畫的工具材料為多種作品增添顏色是我們藝術人一直的追求。
參考文獻:
[1]孫淑萍.中國傳統圖形在現代平面設計中的運用[D].湖南師范大學,2011.
[2]蕭冰.現代藝術設計與民族文化符號淺析[D].吉林大學,2012.
[3]郝好燕.手繪效果圖在環藝設計專業中的作用[J].鴨綠江(下),2014,(08):79.
[4]黃影.室內手繪效果圖[J].文化與傳播,2016,(03):111.
[5]楊小彥.關于李智堅的油畫藝術[J].美術向導,2010,(03):97-98.
[6]劉春蓉.油畫色彩減化現象研究[J].大眾文藝,2011,(16):43-45.
作者單位:
齊齊哈爾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