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亞楠
摘 要:受西方文化傳入影響,越來越多的畫家開始思考工筆人物畫的發展困境和出路,當代畫家由此在該領域開展的探索近年來也收獲了不俗的成果,基于此,文章圍繞色彩語言現代之變、肌理表現技法的探索、表現技法的拓展三部分內容就當代工筆人物畫表現技法的多樣性開展了深入分析,希望由此能夠為當代工筆人物畫的傳承與發展帶來一定啟發。
關鍵詞:工筆人物畫;表現技法;肌理
因工整秀麗的藝術風格、獨特的繪制技法、豐富的筆墨意蘊影響,工筆人物畫蘊含著濃郁的中華民族藝術特色,但隨著朝代更迭、繪畫藝術形式的發展,中國傳統工筆人物畫曾一度從繁榮走向衰落。不過在筆者的實際調查中發現,近年來我國當代工筆人物畫探索出了一條極具時代感和鮮明特色的新發展道路,而深入了解這一道路正是本文就當代工筆人物畫表現技法多樣性開展具體研究的原因所在。
一、色彩語言現代之變
(一)傳統繪畫色彩觀念
第一,傳統繪畫色彩具有象征性的特點。主要表現為畫家通過選用不同的色彩實現對不同政治等級的區分,具有強烈的封建等級特征。通過對不同等級的建筑、服飾和配飾進行規定,實現對人物政治等級的區分,在傳統的繪畫作品中極為常見。例如,在傳統的繪畫作品中,規定了“女紅、婦黃、寡青、老褐”,通過對不同年齡的女性服裝顏色進行規定,充分體現了傳統繪畫的象征性特點。
第二,傳統繪畫色彩具有主觀性的特點。中國傳統繪畫強調寫意,講究意在筆先,畫家在創作前的立意決定了中國傳統繪畫的色彩取向,通過對客觀真實色彩的借鑒,結合畫家的主觀認知,對色彩進行適當的調整,能夠充分表達色彩的深層含義,由此表明,中國傳統繪畫的色彩是畫家創作前主觀立意的具體表現。例如,張萱的《搗練圖》就是中國傳統繪畫中色彩主觀性的體現。在《搗練圖》中,色彩富麗堂皇又不失雅致,色彩的對比性極強,卻又錯落有致,實現了整個畫面色彩的和諧統一,充分體現了畫家的主觀立意。
中國傳統繪畫具有規定性的特點,能夠根據繪畫對象的類別合理設置畫面的色彩,具有鮮明的審美性特點。中國傳統繪畫具有濃烈的審美特色,克服了客觀環境對色彩選擇的局限,能夠通過對色彩的合理選擇,抒發畫家的思想感情。但同時也應注意到,中國傳統繪畫色彩的審美性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局限,規定了畫家運用已有的范式抒發思想感情,對畫家思想感情的充分表達形成制約,無法提升藝術作品情感表達的自由性。
(二)工筆人物畫語言色彩的革新
第一,通過分析我國古代的工筆畫作品可知,中國古代工筆人物畫的語言色彩較為單一。隨著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工筆人物畫顏色的數量也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提升,推出了云母和新巖等多個顏色品種,為畫家的創作提供了多種選擇,克服了傳統工筆人物畫色彩單調的弊端,畫家能夠根據自身的主觀感受,合理選擇繪畫色彩。
第二,當代工筆人物畫家重視表達自身情感,在描繪客觀物象時,注重將自身的主觀感受與作品描繪進行有機結合,表明了當代工筆畫繪畫色彩觀念的轉變。當代畫家能夠突破傳統工筆人物畫對個人經驗和程式規范的限制,通過對色彩的合理選擇,充分表達物象之間的關系。當代工筆人物畫具有色彩豐富的特點,盡管畫家表現的主題有所差異,但從工筆人物畫的語言色彩來看,均體現了濃烈的時代特征。例如,在李傳真的作品《人物小品》中,畫家通過對顏色的充分運用,表現了環境色和固有色之間的微妙差異,有效提升了人物面部的質感。
二、肌理表現技法的探索
(一)肌理制造的常用表現技法
1.撞色撞水法
撞色撞水法是指在畫板上畫上顏色后,采用清水進行沖洗,使得畫面的色塊呈現流動的美感。在畫面烘干后,會出現色與水的融合,產生沖撞和流動的感覺,使人產生意外感。這種肌理制造的表現技法常被應用于畫面色塊的制作過程中。
2.揉紙法
揉紙法是指先用毛筆在畫板上勾勒出任務的主要形象,根據畫面的實際需要,朝著同一方向揉出紋理,將其展平后刷掉多余水分,使揉過的痕跡能夠滲透顏色,呈現斑駁的紋理,展現蒼茫的質感。例如,在畫家鄭力的《游園驚夢》中,就是采用揉紙法作為畫底,使得整幅畫呈現了歷史的厚重感,是揉紙法的經典之作。
(二)肌理表現技法的應用
1.高溫結晶色和天然礦物色
高溫結晶色和天然礦物色都是顆粒狀和粉末狀,不含有膠質物,因此,需要調和膠液后方可使用。一般認為,日本產的三千本膠融化性能較好。在調制顏料的過程中,通過將適量的顏料加入畫碟,依據相應比例加入膠液調制均勻即可使用。通過此方法調制的顏料較為粘稠,質地粗糙,具有極強的色彩沖擊力。
2.水干色
水干色是由蛤粉和植物色素合成的顏色,由于水干色的制作過程需要用水研磨,水干色因此得名。水干色的色塊具有不均勻的特點,在使用時將小顏料搗碎,加入適量的膠液即可使用。水反色的畫面色彩較為豐富,具有層次性,視覺效果較為柔和。
三、表現技法的拓展
繪畫創作需要結合畫家對現實生活的體驗和感受,借助于一定繪畫手段、繪畫形式,畫家便能夠通過自身的創作直觀表現何為“藝術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結合上文研究,本文對當代工筆人物畫表現技法的多樣性進行了總結。
(一)刻畫質感的補充
在當代工筆人物畫的創作中,畫家往往需要面臨自然物象質感表現的問題,這一問題能否得到高質量解決也直接影響畫面細節的生動性和可讀性。結合圖1所示的《花季》不難發現,該當代工筆人物畫應用筆繪肌理語言較好塑造了運動鞋的質感,肌理語言在這一過程中并不單單負責對運動鞋的描摹,其實質上屬于畫家對客觀事物的藝術再創造。
在很多當代工筆人物畫的創作中,應用中國傳統山水畫中積墨技法表現服裝質感的情況也較為常見,由此物象的質感特征得以更好通過工筆人物畫所傳達,質感的刻畫在這里成為了畫家本人的特有語言標志,某種意義上我們也可以將其視作畫家的標簽、商標。
(二)傳統技法的拓寬
紙張的紋理在當代工筆人物畫創作中占據著不俗的地位,很多畫家能夠利用不同紋理的紙張、不同種類的顏料實現工筆人物畫氣氛的烘托,原始野性、粗狂、朦朧的氣氛均能夠由此實現較好表現。例如,在很多當代工筆人物畫的創作中,畫家往往會使用較為個性的紙張,安徽涇縣生產的一種具有獨特紋理的宣紙便屬于其中代表,而具體創作中使用的撞色撞水法,便能夠保證工筆人物畫的創作形成一種獨特的肌理效果,畫作由此也將實現如夢般環境的氣氛塑造。新材料、新技法的運用均屬于工筆人物畫傳統技法拓寬的典型,更好渲染畫面氣氛、營造畫面意境、實現畫面的生動豐富則屬于其特點所在。
(三)畫面肌理效果的豐富
干畫法、撞色撞水法、揉紙法、遮擋法、加劑法、拓印法、脫落法、粗砂法、立粉法均屬于當代工筆人物畫創作中可以用于表現畫面肌理效果的表現技法,這類表現技法的出現是為了通過肌理語言實現作品更佳的審美效果表達。例如,在當代工筆人物畫家羅寒蕾的作品創作中,其較常采用先拓印后補畫的創作方法,這一創作方法在表現衣物、背景時往往具備較為獨特的韻味,具體創作中羅寒蕾會將不需要的肌理部分用紙張遮擋起來,隨后用蘸好顏色的燈芯絨布進行拓印,由此肌理效果能夠通過客觀物象細節放大化實現質感的更好表現,畫面的美感和可讀性增加也將得以實現。
(四)個人風格的形成
當代工筆人物畫家往往希望能夠在創作中將自身的視野拓寬到極限,國內外多種畫種在這一過程中成為了當代工筆人物畫的發展給養,另選工具、另創技法、另找材料、另辟蹊徑也成為了當代工筆人物畫創作的常態,畫家的個人風格形成、獨特的個人藝術品創作進程在這一探索過程中不斷加快。就筆者來看,肌理在當代工筆人物畫創作中發揮著標簽、商標的作用,由此帶來的標簽、商標效應則能夠使人通過標志性質感符號快速確定工筆人物畫是哪個畫家的作品,這便是我們常說的“風格如其人”“畫如其人”。畫家的個性、修養、學識、追求在當代工筆人物畫的創作中融為一體,最終其個人繪畫風格得以形成。總的來說,“肌理”效果的獨特魅力使得大量當代工筆人物畫家活躍于新的實踐與探索中,畫家真摯的情感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形成具備打動人心效果的藝術作品。“衡中西以相融”“權工寫以相宜”的過程也將使畫家真正找到適合自己的藝術風格,這將對于畫家的藝術水平提升、創作具有當代藝術特色工筆人物畫作品的提供較為有力支持。
四、結語
綜上所述,當代工筆人物畫表現技法存在著明顯的多樣性特征,文章的第一節、第二節均較好證明了這一認知。而在此基礎上,本文涉及的刻畫質感的補充、傳統技法的拓寬、畫面肌理效果的豐富、個人風格的形成等具體內容,則證明了研究的理論和實踐價值。因此,在當代工筆人物畫領域的研究和探索中,本文內容能夠發揮一定參考作用。
參考文獻:
[1]邢永海.工筆人物畫創作的傳承與發展——兼談自己的繪畫探索[J].美術,2017,(01):138-139.
[2]張歡,楊順和.小議當代工筆人物畫中服裝的表現[J].美術教育研究,2015,(13):26.
[3]王榮.談西方繪畫對工筆人物畫表現語言的深層影響[J].美術大觀,2015,(02):38.
作者單位:
哈爾濱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