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體系的構建是教育部當前素質教育的重點內容之一,主要內容包括《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辦法》、《中小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自評辦法》《中小學校藝術教育發展年度報告》三個文件。中小學生藝術測評體系的建構是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文件精神,是對教育部2014年《教育部關于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的具體實施。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體系的建立是當前以及今后一段時間教育改革的重大舉措,是素質教育的全面展開和深化,也是新形勢下教育改革的新突破。
關鍵詞: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教育教學改革
[本文為2015年度貴陽市社會科學課題階段性成果——義務教育階段書法素質教育研究,課題編號:201534。]
教育部2015年5月25日向全國各省、區、市教育廳(教委)和新疆建設兵團教育局下發通知,全面部署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教育測評工作。通知包含三個文件:《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辦法》、《中小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自評辦法》和《中小學校藝術教育發展年度報告》。三個文件分別從學生、學校、教育行政部門三個層面對藝術素質教育測評和管理進行了明確分工:對學生的素質教育測評工作適用《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辦法》,使用百分制評價量化標準,另有加分項目10分;對學校開展藝術教育管理工作適用《中小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自評辦法》,采用百分制和等級制,也有加分項目10分;對于各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開展工作使用《中小學校藝術教育發展年度報告》,報告的形式是以學校為基礎撰寫,逐級上報并由上一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綜合撰寫轄區的年度報告,最后匯總到國家教育部,形成國家級的藝術教育發展年度報告。在形成國家級的藝術素質教育年度報告之前,教育部還要委托第三方機構對各個省區市的年度報告進行分析評價,如此規范的管理足見教育部對藝術教育發展年度報告的重視。
藝術素質教育測評體系的構建是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素質教育實施以來對學生綜合素質進一步提升的規范管理和制度完善。藝術素質教育測評體系包含的三個文件構成了一個嚴謹的體系,對學生、教師、校長、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均有明確的要求與規定,充分體現了職責分明、各盡其職、共同完成的目標。測評體系體現了教育教學改革在政策上的一貫性、連續性和漸進性,體現了職責分明重在執行的原則,也體現了高層主管部門的宏觀調控和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及具體教育教學執行部門的具體實施的職責格局。
一、測評體系體現了教育政策的一貫性、
連續性和漸進性
測評體系的制定是我國自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推行素質教育的進一步深化和完善。素質教育一經提出討論者甚眾,對教育教學改革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但是人們常常把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對立看待,對素質教育的豐富內涵缺少深入探討,著名教育專家顧明遠教授對此有精辟的論述:實施素質教育首先需要轉變教育觀念,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人才觀、學生觀、質量觀。有了正確的觀念,實施素質教育會創造出許多方法,當前轟轟烈烈的教育改革實踐說明了這一點。[1]內涵豐富的藝術教育就是長期以來未受重視的部分,正是長期在應試教育中被學生和家長忽略的內容,近幾年來各地中小學校在教育教學改革中加大了藝術教育的力度,也產生了良好效果。面對進一步的教育改革,我們應該怎樣持續發力,對于高考的改革已經有了具體的方向、目標和時間表,對于基礎教育就應該緊緊跟上,對于彈性大、貫徹執行力度不夠的藝術素質教育就是目前教育教學改革的發力點。教育部最近幾年的一系列關于加強藝術素質教育、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在中小學開設書法課程等措施就是加強藝術素質教育的具體措施。
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體系的構建是在國家進一步改革開放宏觀架構之下的具體體現,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教育改革的要求有“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的具體內容,同時還明確要求“推行初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2]前者明顯是對素質教育的深化,后者明顯與本次藝術素質測評體系的構建直接相關。與此直接相關的是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2014年年初制定的《教育部關于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教體藝[2014]1號),其制定目的是“實施素質教育,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并明確提出“建立中小學學生藝術素質評價制度”,“2015年開始對中小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學生進行藝術素質測評”,目標明確,時間具體。同時《意見》也要求“建立學校藝術教育發展年度報告”,“2015年開始,教育部將編制并發布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發展年度報告”。
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體系的構建體現了教育政策的連續性和漸進性,主要是評價標準的制定、評價方式的延續等方面?!吨行W生藝術素質測評指標體系(試行)》中要求藝術教育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即“雙基”)分值為50分,占一半,與藝術學科歷次教學大綱的要求一致,因為藝術與語文、數學、英語等傳統科目有別,在實踐、應用方面要求更多,因此“雙基”的分值不能過高。在評價方面,測評體系要求多樣化:學生藝術素質測評的依據是學生的寫實記錄、成績評定,同時參考教師評語、學生互評、自我評價等(《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辦法》第六條)。這與藝術學科教學大綱要求相似,比如2011版《藝術課程標準》的評價方法有兩類——一是形成性評價:(1)觀察法、(2)師生對話法、(3)問卷調查法、(4)檔案夾評價法;二是終結性評價:(1)成果展示法、(2)評價報告單、(3)藝術綜合活動測評法。[3]2011版《美術課程標準》的評價方法既重視“雙基”的掌握,又關注美術的學習能力、學習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等方面的評價:(一)依據美術課程標準進行評價、(二)注重美術學習表現的評價、(三)采用多種評價方式評價美術作業(學生自評、互評、教師評價、座談等等,評價結果可以是分數、等級,也可以是評語與等級相結合)、(四)鼓勵運用美術學習檔案袋、展示和課堂討論等質性評價方法。[4]2011版《音樂課程標準》:(一)形成性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二)定性述評與定量測評相結合、(三)自評、互評和他評相結合。[5]由此可見,本次的藝術素質教育測評體系的構建是在原有藝術類課程標準評價要求基礎上綜合形成的,既是由藝術類課程的共同特性所決定的,也是評價標準定性與定量綜合衡量的結果。這也充分說明本次的藝術素質教育測評體系的構建是在原有藝術類課程標準基礎上的深化與發展,是緊緊圍繞素質教育發展而進行的,也是當今教育改革的新標準和規范。
二、藝術素質教育測評體系強調有序高效的執行力
本次制定的測評體系涉及從學生、老師、校長到各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并且引入第三方機構評價和社會公示等監督機制,對于本次的測評體系效果應當給予充分肯定。
測評體系中涉及到學生、教師的內容為《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辦法》,涉及中小學全部學生。測評的形式和依據是教師評語、學生相互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從素質教育開展較好的地區如北京、深圳等地的經驗看,還可以有家長參與其中,家長既可以評價自家的孩子,還可以評價熟知的孩子,評價的范圍更加廣泛。藝術素質教育的測評結果與以往藝術學科評價還有一個區別:既要如實地記錄每一個學生的藝術素質測評結果,還要把結果納入學生的綜合素質檔案袋里,作為中考、高考錄取的依據和參考。雖然目前有較多的質疑,也有設置網絡評價和綜合素質檔案袋的地區如北京市在積極探索,但執行力度不大,實際效果并沒有彰顯。目前面臨教育教學改革的關鍵時期,各種升學考試尤其是高考都在積極轉變單一模式,相信藝術素質教育測評的多種形式和綜合素質檔案袋的設置必將進一步完善與成熟。
測評體系中涉及到學生的藝術學習內容為三個一級指標,六個二級指標。指標中課程學習主要是出勤、參與學習并基本完成學習任務,占全部分值的四分之一(25分),主要是學生愿意學,能夠學,任務并不重,關鍵是培養興趣。課外活動要參與學校組織的興趣小組、社團及各種形式的藝術活動,涉及到學校的組織和管理,也需要學校和老師的積極引導,要讓學生有興趣并自覺自愿參加。“雙基”(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歷來是教育教學的重點,在藝術素質測評指標體系中占據一半的分值(50分),這要求師生雙向共同完成,與語文、數學等傳統學科要求相同。發展指標中校外學習主要是社區等行政機構組織的活動,有組織有紀律,多為公益性質,不是專注于技能培養功利化嚴重或者目標專注于考級、升學的單純培訓。藝術特長為加分項目,是100分以外的10分,學生的特長必須由學校測評。社會培訓機構或者師徒授受形式的學習只能是輔助和補充,只能是學生學有所長并且在學校組織的測評中展現出來才能獲得加分。這一項并沒有抹殺社會培訓和私人訓練的效果,只是對他們的辦學進行必要的規范和引導,只要是質量高效益好,在學校的測評中同樣能讓學生受益。
藝術素質教育測評體系中涉及到學校的內容有兩個方面:一是組織藝術課程的教學與管理,包括制定教學大綱、采購教科書和教師用書、制定測評標準、組建藝術社團、舉辦藝術活動、對接與協調政府組織的藝術活動等;二是完善機構、完成《中小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自評報告》。自評報告的內容涉及藝術課程的設置、藝術活動的開展、師資力量的建設、條件保障和特色發展。學校的任務在于協調和管理,而且要受到社會監督,在每年的9月完成自評報告后上網公示,公示期間為當年的10月至12月,在公示期間如果社會反饋不良(有意見和投訴),還要及時收集、處理,并通報處理結果,這是充分利用社會監督機制作用的表現。學校藝術素質自評工作與學校法人校長直接掛鉤,即實行校長負責制,要求學校在完成自評報告時確保過程規范、結果真實,不弄虛作假。
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職責是指導、管理與監督,并且每一年要完成轄區內的《藝術素質教育發展年度報告》??h市區要在每年10月底前完成年度報告并上交地州盟,地州盟要在11月底前完成自評報告并上交省市區教育主管部門,省市區教育主管部門要在每年12月底前完成年度報告并上交教育部,教育部再委托第三方機構分析審核,最后編制完成《全國中小學校藝術教育發展年度報告》。在教育行政部門內,這樣逐級上報完善,最后形成國家級的藝術教育發展年度報告,結構嚴謹,體系完整。
三、宏觀調控和教育教學執行部門的具體實施
與完善相結合
教育改革是一個宏大工程,也是一個系統工程,只有宏觀調控與微觀實施相結合才能夠順利進行并取得預期效果。
教育部下發通知的三個文件覆蓋了藝術教育教學與管理體制的全部內容,是從宏觀方面對素質教育中藝術教育的調控與管理。具體實施還需要各個地方教育部門制定具體的方案:要制定具體的實施方案,明確實施步驟,探索建立有效的工作機制。教育部對具體實施方案制定等內容權力下放,就具體實施程序和過程來看,應該是省區市教育廳主管主辦。藝術教育素質測評是新生事物,尤其是《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辦法》和《中小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自評辦法》是量化表格(《中小學校藝術教育發展年度報告》也要求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在教育領域尤其是我們常常參照的西方教育界并沒有現存的經驗可以借鑒,因此需要我們加大探索力度,逐步推進。
教育部在實施藝術素質測評體系時也是逐步實施的,對于三個文件的實施并沒有一步到位,要求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從2015年開始試點實施。教育部要求各個省級行政區建立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實驗區,數量是1—2個地市或者2—5個縣市。在宏觀管理方面教育部自2014年起就有學校藝術教育發展年度報告的提交要求,2014年1月下發的文件《教育部關于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第10條明確指出:“建立學校藝術教育發展年度報告制度。2014年開始,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和部屬高等學校要向教育部提交學校藝術教育發展年度報告,內容包括藝術課程建設、藝術教師配備、藝術教育管理、藝術教育經費投入和設施設備、課外藝術活動、校園文化藝術環境以及實行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自評公示制度等方面的情況。2015年開始教育部將編制并發布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發展年度報告?!盵6]教育部的通知要求三個文件自發布之日起實施,但是在通知中明確要求每個省區市上報實驗區的數量和具體情況,顯然是以實驗區為工作重點,對三個文件的執行也以實驗區為主。同時《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辦法》所用附表《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指標體系(試行)》明確標注“試行”,就是需要完善和改進的表格,需要各個實驗區在執行中檢驗表格的可行性并積累經驗完善測評指標體系。這樣的實施步驟與2011年版的課程標準有相似的思路,2011版各個學科課程標準是在2001年學科課程標準(實驗稿)的基礎上修訂完善的,雖有調整但基本格局沒有變化。比如美術學科的2001版課程標準為《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2011版名稱確定為《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取消了“實驗稿”字樣。2011年版課程標準對2001年版修訂內容并不多,如“對評價部分的調整。實驗稿中有評價形式的建議,如采用自評、互評、師評的形式,沒有相關評價內容的建議。在2011年版新課標中,增加了‘依據美術課程標準進行評價,具體到我們每一課的教學中,可以依據所授課的教學目標進行評價。”[7]相信藝術素質測評體系的建構與此類似,在標準的修訂方面也是微調,細節部分略有變化而主要內容沒有做較大修改。
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體系三個文件都有量化評價內容,也是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評價方式,這是教育評價體系中的新成員,不可避免有照顧不周之處,也有有待完善之處。量化標準中怎樣掌握尺度,細化標準怎樣設置,原有等級評價怎樣轉化為分數評價,模糊評價、語言評價怎樣轉化為分數,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怎樣轉化等許多問題需要在實際執行過程中探討解決。另外藝術課程的教育教學也有諸多問題需要解決,比如地方教材、校本教材怎樣規范,執教這些課程能否設置專任教師,專任教師的職稱怎樣評定等等。藝術課程中還有一門特殊課程——書法,書法是新近開設的一門課程,原本隸屬于語文課程(課程標準中的書寫要求),主要是語文中的寫字與書寫要求,高年級兼有書法欣賞和練習要求。2012年8月教育部下發通知要求中小學開設書法課程,2013年教育部頒布《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對書法課程的性質、學時、教材、評價等方面均進行了規范,2014年教育部審定全國通用的小學3—6年級的書法專用教材為十一套,教育部規定全國在2015年秋季全面開設書法課程。但是書法課程執教老師卻是語文、美術或者其他學科教師,沒有對師資進行獨立設置和制定考核標準,這與其他課程尤其是音樂、美術類課程相比較顯得很不規范,也是書法課程遭遇的較大尷尬。這些問題相信在各級教育主管部門的規范和完善之下會逐步解決,在教育改革大背景下各種困難和不足也將逐步解決。
注釋:
[1]顧明遠.中國教育路在何方——教育漫談[J].課程·教材·教法.2015,(03):7.
[2]參見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第42條.
[3]藝術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35-38.
[4]美術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28-29.
[5]音樂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30-31.
[6]教育部.教育部關于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教體藝[2014]1號):第10條.
[7]齊龍騰.《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修訂介紹[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2,(08—B):64.
作者簡介:
宋廷位,文學(書法)博士,貴州師范學院教授。研究方向:書法、美術學。已發表文章四十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