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樂雨
《義務教育音樂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地方音樂作為校本教材內容,運用于現實教學的比率應達到15%~20%。由此可見,地方音樂已成為音樂教學內容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學校目前使用的是國家統一編制的課程,缺乏個性和差異性。地方音樂一般都有極強的富潤多元的精神價值,它是校本課程開發珍貴的資源庫,所以制定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是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也是培養中學生綜合素質的催化劑和國家全面發展的需要。
本文研究的地方音樂是指蘇州所轄區域為中心,含常熟、張家港、昆山、太倉、吳江、吳中 (原吳縣)等周邊地區的凝結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歌謠和曲藝。
校本課程的開發旨在通過對本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地評估、以學校為基地,并與外部力量合作,充分利用校內外的課程資源,開發出多樣性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校本課程尊重學校主體的獨創性、差異性和選擇性,是教育體制內資源重新配置的過程,體現了課程決策的民主性和開放性。筆者所在的西安交通大學蘇州附屬中學地處蘇州工業園區金雞湖東,周邊緊鄰昆山、吳江、常熟、太倉、張家港等地。選擇這些地方的民歌,對于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學生來說,內心更容易引起共鳴,耳濡目染的鄉音鄉情所帶來的親切感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將地方音樂作為校本教材,可以培養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懷。
1.校本課程教材編寫。
(1)確定編寫原則。教材的編寫必先確定應遵循的原則,地方音樂校本教材編寫同樣如此:
首先,從地方特色出發。人一生最難忘記的是童年的歌謠,耳濡目染的地方特色是激發學生情感的最佳切入點,筆者所在學校地處吳方言區,所以校本教材從吳方言地區的民歌、戲曲、曲藝音樂中選取不同內容、不同風格的代表性選段作為校本教材的內容,在教學中彰顯地方特色。
其次,從學校特色出發。有學者認為,校本課程開發與特色教育理論“不謀而合”。學校要辦出自己的特色,就必須在課程開發上下功夫。所以,編寫校本教材時,從學校特色出發,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學可以為創造有地方特色的校園文化做好鋪墊。
最后,與社會聯合開發。音樂的開發離不開社會,校本課程的開發不能與當地的社會環境脫離。校本教材應通過多種渠道進行開發,如通過調查、整理、收集資料等形式,從互聯網上,在圖書館里,深入農村、鄉鎮的文藝團體進行民間鄉土音樂的搜集和整理。前人的經驗為我們的編撰提供了很多幫助。
(2)確定教材結構。校本教材《吳韻奇葩》,共設立12個單元,分別是:

一單元 白茆山歌 七單元 昆山民歌二單元 蘆墟山歌 八單元 昆山宣卷三單元 河陽山歌 九單元 勝浦三寶四單元 陽澄漁歌 十單元 同里宣卷五單元 白洋灣山歌 十一單元 昆曲六單元 雙鳳山歌 十二單元 評彈
(3)組織編寫教材內容。吳地民歌音樂內容豐富,除了部分已經編寫成書可以通過查找文獻資料等手段得到,尚有大量未經收錄文獻的素材。筆者花費大量時間實地走訪采風,訪問眾多民間藝人,如白茆山歌傳人陸瑞英、評彈演唱家陸錦花等,其中部分人士是蘇州地區的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從他們那里得到了許多珍貴的資料。
教材內容主以吳語方言地域流系劃分,每個地區都有其代表性的音樂文化及形式,比如常熟的白茆山歌、吳江區的蘆墟山歌、張家港的河陽山歌、太倉的雙鳳山歌等,此外增設了昆曲和評彈兩個單元,因為昆曲和評彈同樣是以吳地方言為基礎的,如昆曲分為“南昆”和“北昆”,“南北昆”唱腔語言都是采用“中州韻” (中州官話,接近普通話),南昆道白 (念白)一般用“蘇白” (蘇州方言),所以北方人結合字幕可以聽懂。評彈又稱蘇州評彈、說書或南詞,是蘇州評話和彈詞的總稱。《吳韻奇葩》每一個單元都有各自的內容簡介、歷史淵源、代表曲目、種類特色、代表人物及風俗文化等內容的安排設置。
2.校本課程教材的使用。
(1)在日常教學中有機滲透,靈活運用。編寫教材時,我們依據音樂學科特點進行混合編排,即有鑒賞、表演、創作等各種形式綜合穿插,所以教師在運用時,根據教學目標與學生的特點,把教材內容進行有機滲透,靈活運用。例如,教授第一單元白茆山歌時,代表曲目《舂米歌》的歌詞如下:
舂米歌
牽礱做米上礱來,大礱小礱正當場。
東山竹頭扎架子,兩根銀繩牽礱忙。
在課堂上,教師先教學生用吳語方言演唱這首歌,并且根據歌詞的內容編排了一些簡單的舞蹈動作,手中道具可以是小木棍或小竹竿,幾個人圍一圈,一邊跳舞一邊演唱,當學生掌握了這首歌曲后,讓學生分組討論,尋找或創作一首其他形式的勞動七言詩,要求能反映出勞動的場景及勞動時的情緒,同時小組成員還要分工協作創編舞蹈動作來演繹他們所描述的勞動。表演時,讓其他組的同學來猜你們表演的是什么勞動。這種類型的教學方式學生參與度很高,分工協作,有負責詩歌的,有負責演唱的,有負責動作表演的,完成后當堂表演,其中有一個組的表現令筆者印象比較深刻,他們選的是:
插秧詩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配合原歌曲調,彎著腰模仿插秧時的動作,邊唱邊跳,表演有模有樣,課堂里充滿了歡樂的氣氛,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被調動起來了。這堂課不僅使學生學會了歌曲,還融入了舞蹈甚至哲學思想,培養了學生之間分工合作的意識。
(2)在主題活動中融入地方音樂,彰顯校園特色。依據相關文件精神,以學生的興趣、愛好及現有知識和經驗為基礎,找到地方音樂校本課程的教學切入點,有效地學習校本課程,將地方音樂和學生的校內主題活動相結合,體現出校園文化特色,培養具有地方特色的音樂人才。如西交大蘇州附中打造以“融”為元素的校園文化,每年舉辦融創科技節、融匯閱讀節、融心心理節、融韻藝術節、融健體育節,將豐富多彩的活動作為課程資源,為學生的個性化成長提供了平臺和機遇。
每年的融韻藝術節,學生自發組織文藝會演,節目內容形式多樣,如吹拉彈唱、曲藝舞蹈等,有些節目選自傳統經典,有些是學生的舊曲新唱,這些節目大多數融合了地方音樂的特色,吳儂軟語,溫婉細膩,仿佛在人們面前展現了一幅姑蘇繁華圖。
(3)參與文藝演出實踐,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音樂教育以審美為核心,在音樂教學中要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放在首位,突出情感體驗。”音樂教育要充分發揮地方音樂校本課程的教育功能,在課堂及各類主題活動的基礎上,培養和鍛煉學生的各種能力,以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逐步提高,鼓勵有地方音樂藝術特長的學生參與到各級各類藝術實踐的演出活動中。
例如,蘇州工業園區勝浦鎮被譽為“吳淞文化的活化石”,至今保留著諸多原生吳淞文化的態形式,特色鮮明。2007年6月,勝浦鎮申報的“水鄉服飾、山歌、宣卷”入選了蘇州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09年6月20日,勝浦三寶入選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筆者在教授校本教材第九單元《勝浦三寶》時,首先引導學生用敏銳的耳朵去“聽”勝浦的美,用審美的眼睛去“看”勝浦的美,用辯證的大腦“想”勝浦的美:感受那些流傳在民間的文藝說唱形式——“宣卷”。
車爾尼雪夫斯基曾說美感是聽覺、視覺不可分離地結合在一起,離開聽覺,視覺是不能設想的。在欣賞蘆墟山歌《山歌勿唱忘記多》時,筆者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精心制作多媒體課件,教師的一切語言和情景演示,都隨著音樂的展開而同步進行。學生聆聽著優美的音樂,看著栩栩如生的水鄉畫面,感受著老師美好生動而又富于情感的表情和語言,視覺、聽覺、想象等審美因素綜合作用于學生的情感,真正達到了以情動人、以美育人的審美境地,不知不覺中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
1.挖掘了地方音樂資源,豐富了音樂教學內容。
吳地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源遠流長,其中的吳歌、昆曲、評彈、蘇劇等更是吳地文化的象征。昆曲已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評彈和吳歌也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我們研究挖掘和收集了許多音樂素材,有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材料,還收集了地方音樂相關的歷史淵源、演唱風格、曲目分類、曲風特色、經典代表曲目、代表人物、傳人的情況等資料,最終完成了《吳韻奇葩》一書。
2.彰顯了音樂教學地方特色,傳承和發揚了地方傳統文化。
通過對這些音樂資源的挖掘和整理,我們發現很多人們熟知的音樂作品與吳地方言的民間音樂有著深厚的淵源,如大家所熟知的《蘇州好風光》就是源于評彈曲牌《大九連環》(又名《姑蘇風光》),歌曲保留了原大九連環的基本元素,歌詞和旋律稍加改動,更顯得優美動人,充滿江南韻味。在第28屆世界遺產大會期間,此歌一舉成名,好評如潮,2004年被定為蘇州市市歌。
學校以課程改革為契機,把校本教材《吳韻奇葩》作為選修課程。在課堂教學中,引入地方音樂的學習,期末開展學生吳歌比賽,讓每位學生都會唱一首以上的吳語歌曲;通過對地方音樂的學習、了解、體驗和感悟,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豐富學生的感情世界,加強學生對優秀地方音樂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意識。
參考文獻:
[1]蔡豐明.吳地歌謠[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
[2]金煦等.蘇州歌謠諺語[M].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9.
[3]蘇州金閶區文體育局等.吳歌奇葩——白洋灣山歌[M].上海:文匯出版社,2002.
[4]高燮初.吳地文化通史[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6.
[5]顧頡剛等.吳歌·吳歌小史[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6]沈志鳳.試論吳歌的現代文化價值[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