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學生在閱讀漂流活動中閱讀低效的問題,用經驗總結法,從“積累素材、抒寫感受、學習表達、熏陶情感”等四個方面闡述了如何做好閱讀漂流筆記,從而提升學生習作水平。
關鍵詞:閱讀漂流;筆記;習作提升
近年來,學校開展了閱讀漂流活動:每位學生購買一本經典書籍,實行年級內班級之間、學段內年級與年級之間交換閱讀。開學伊始,推薦學生閱讀曹文軒的《草房子》,半個月后準備收齊該書與其他班級學生交換閱讀,但發現學生在圖書漂流卡中寫下的“閱讀感言”空洞無物,效果欠佳。后經調查發現,學生閱讀方法的缺失為主要原因。于是,借開展省級課題“閱讀漂流活動中小學生的習作指導”的研究,以助習作能力提升為目標,要求學生做好閱讀漂流筆記,實現林語堂倡議的“自動讀書,讓讀書成為一種自由的探險,一次魂靈的壯游”。
一、 做閱讀漂流筆記,積累素材
經典書籍,遣詞用句、修辭情節、章法結構、內容情感等,都有給人啟迪之處。做閱讀漂流筆記,首先引導學生摘錄新詞、成語,摘錄修辭、細節描寫句段等,并鼓勵記誦;引導學生對詞、句、段的準確、生動等方面寫下自己的體會或評價。根據實際,采取定期、不定期批閱進行檢查落實,反饋積累情況。
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從閱讀漂流中獲得并積累習作素材。很多學生提起筆來卻無從下手,原因之一便是缺乏寫作材料。閱讀漂流,既為學生積累了寫讀后感的素材(見下文二),又為學生積累了補白再創造的素材。書籍中有許多有意不寫或寫得簡略之處,還有敘述描寫留有余地之處。這些地方,除了讓學生進行想象創造外,更應鼓勵學生把這些想象化為文字,進行情節的補充、語言與心理活動的填補、結尾的續寫等。比如,讀《基督山伯爵》第五十六章,當基督山伯爵與冒充安德烈亞的貝內德托見面時,雙方的心理活動,便是一個很好的描寫素材。
二、 做閱讀漂流筆記,抒寫感受
要想讓學生實現“閱讀有痕”,最好的方法便是引導學生寫讀后感。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或閱讀之后,總是有許多想法與體會,甚至會有一吐為快的沖動;但人的惰性會影響著下筆的沖動——而倡導做閱讀漂流筆記便能有效地克服這種惰性。每閱讀一本書,要求學生把點滴感悟寫到摘記本中;閱讀完整本書后,布置學生寫讀后感,以提高習作水平。
為了更好地寫好讀后感,下筆前安排時間開展閱讀交流會,交流所悟,獲得更多認識,然后確定標題,明確習作方向。比如,在《魯濱孫漂流記》讀書交流會上,學生確定了“學會自我保護——讀《魯濱孫漂流記》有感”“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不輕言放棄”等很不錯的習作標題。教師批閱讀后,通過美文展示、再次指導、習作修改等環節,學生的習作水平自然得到提高。
讀后感并不好寫,因此開頭幾次,教師可以先給出提綱與范本:簡介內容——引出感受點(中心)——圍繞中心聯系實際談體會——總結感受點。學生有了一定的寫作格式后,提起筆來就容易得多,并在反復的練習中得到提升。
三、 做閱讀漂流筆記,學習表達
“閱讀的目的既是為了提高自身修養,也是為了表達和應用?!痹陂_展閱讀漂流活動過程中,孩子的閱讀漂流筆記,既有優美詞句段的積累、內容的領會,又有修辭情節、章法結構等表達方法的感悟。
“‘模仿是兒童的天性、是優勢,是兒童時期的一筆財富。”積累的詞匯多了,學生寫起作文來就能夠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下筆就不會找不到詞兒,一個意思能用不同的詞匯來表達。接觸的優美句子多了,在寫作實踐中就能夠試著使用這些句子。用多了,就會在習作中更進一步試著運用從中所悟到的比喻、擬人、排比、反問、反復等修辭方法;試著運用對人物進行語言、動作、神情、心理活動等的描寫方法;試著運用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打比方等說明方法;模仿并正確運用標點符號等。
學生在做漂流筆記的過程中,還會對情節、段落、篇章結構,甚至標題都有獨特的感悟。學生的閱讀漂流筆記,涉及表達方面的內容豐富,感悟深刻:情節的一波三折,段落的組段方式,篇章的詳略、留白,題目的新穎、簡潔、獨特等。很多同學也會有意無意地把體悟到的表達方法運用到自己的習作當中。
四、 做閱讀漂流筆記,熏陶情感
一般的閱讀,過后也就忘了;做閱讀漂流筆記,及時地記錄點滴感受,通過不斷地思考,不斷地融合,自然而然就能形成獨特的情感體驗與觀點,并且得到熏陶,甚至得到升華,為提高習作的質量奠基。
比如,孩子在剛開始讀《狼王夢》的時候,感受到了偉大的母愛,有同學寫下了“母愛是相通的,人類這樣,動物也是如此”的感受。但隨著閱讀的深入,他們還體會到了母狼為了實現它與黑桑的狼王夢,不懼任何困難、奮勇向前、不達目標永不言棄的精神。閱讀完整個故事,孩子們的感想又更進了一步,有同學寫道:“三只狼崽都很優秀,可它們又都失敗了,黑仔的貪玩、藍魂兒的粗心、雙毛的自卑造成了它們最終無法成為狼王。但它們的缺點又是它們的母親造成的。要是一開始,母愛不偏心、追求夢想不急于求成,或許又是另外一種結局。”
孩子在閱讀過程中,所感受到的愛與恨、是與非等,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所讀之書的增加,閱讀漂流筆記的增多,所得到的情感體驗也越來越豐富,對孩子性格、情操的陶冶也在潛移默化地發生著。習作抒寫的是真情實感,情感得到了熏陶或升華,認識提高了,習作的質量就能邁向一個新的高度。
總之,通過兩年來的摸索與實踐,做閱讀漂流筆記這一活動,不僅優化了資源,還大力提高了學生閱讀與習作能力。
參考文獻:
[1]蘇西云.圖書漂流,激活課外閱讀[J].上海教育科研,2009(7):71-72.
[2]蔣元年,張紅春.讓每個學生愛讀會寫_蔣元年[J].人民教育,2013,(21):50-51.
[3]鄭美琴.仿寫,架起“課文”與“作文”之間的一座五彩橋[J].海峽科學,2009,No.33(9):84-85.
作者簡介:
陳發滿,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尤溪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