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本是語文教學的依據,每篇文本的存在對學生的健全發展,對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都有著十分關鍵的作用。所以,走進文本感受作者用文字所表達的情感,所傳遞的思想,走出文本來用文字、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體會就成為了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本文以教學《音樂巨人貝多芬》為例,對如何有效地走進文本,又如何走出文本,傳遞文本中的情感進行了論述,目的就是要確保語文課程價值最大化實現,同時,也為學生的健全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走進文本;走出文本;《音樂巨人貝多芬》;人物;情感
《音樂巨人貝多芬》這篇文章通過女傭的介紹、貝多芬與客人的談話以及貝多芬的回憶三個部分向讀者展示了永不屈服的音樂巨人。因此,在素質教育思想的影響下,為了確保文本價值的最大化實現,也為了確保本節課教學目標的順利完成,更為了促使學生獲得健全地發展,在這節課的教學時,我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感受貝多芬的形象,了解貝多芬內心世界的痛苦和對不幸命運的頑強抗爭;還要引導學生走出文本,使學生形成堅強、樂觀的人生態度,進而,為學生的健全發展做出貢獻。本文就從“走進”“走出”兩個方面入手進行論述,以確保《音樂巨人貝多芬》這篇文本選入教材的價值得到最大化的實現。
一、 人物中走進
走進文本,“人物”是最好的切入點,是學生理解文本中心思想,感受文本大意的基礎,也是學生進行文本解讀的前提。所以,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要通過恰當活動的組織以及問題的交流來與學生一起走進文本,感受文本,進而使學生在閱讀中形成基本的語文能力。因此,在教學《音樂巨人貝多芬》時,我先組織學生思考下面幾個問題,如:
(1)本文記敘的線索是什么?
(2)文章中講述了幾個故事?
(3)文章中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情感?
引導學生進入文本內容對上述的問題進行思考,能夠降低學生閱讀的盲目感,提升學生的閱讀質量,同時,也為后續的深入研究打好基礎。之后,為了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走進貝多芬,在學生閱讀結束后,我又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下面的相關問題進行了思考,如:
(1)為什么貝多芬說“一個人到田野去,有時候我想,一株樹也比一個人好……”?
(2)“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頭顱在熔巖內燃燒,拼命巴望掙扎出來?!边@句話中,為什么要掙扎出來,掙扎出來做什么?這里面的“倒落了的火山”指的是什么?“熔巖”指的又是什么?
(3)你認為貝多芬是一個怎樣的人?
(4)如果你遇到和貝多芬同樣的事情,你會選擇怎么做?
……
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說一說自己的認識和感悟,以此來一步步引導學生走進貝多芬,感受貝多芬的不幸。
綜上過程可以看出,我們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引導學生走進了文本,走進了文本中的人物,并通過與同學之間的交流討論來幫助學生更好地、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貝多芬對音樂的熱愛,在挫折、困難、不幸面前展現出的頑強精神等等,這樣一來能夠確保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最大化實現,二來能夠為學生走出文本打好基礎。因為只有走進了,才能得到感悟,才能在感悟中走出,形成自己的認識,形成自己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二、 情感中走出
“走出”是相對于“走進”而言的,只有高效地走進,才能有效地走出,才能將所學的知識進行應用,才能在提升語文素養的過程中獲得良好的發展。所以,在素質教育下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在走進中幫助學生理解文本中心思想,提高學生的語文文本解讀能力,更要在走出中將文本中所傳遞的思想、精神延續下去,這樣才能為學生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才能為語文課程價值的實現做出相應的貢獻。那么,在《音樂巨人貝多芬》這篇文章的教學中,我們通過問題情境創設法來引導學生一步步走進了文本,走進了貝多芬之人,可我們該如何走出文本,走出貝多芬,讓情感得到升華呢?
(1)群文閱讀活動。為了讓學生更加了解貝多芬,了解貝多芬身上的那份“與不幸命運抗爭的心路歷程和頑強樂觀的人生態度”。我組織學生進行了群文閱讀活動,即:貝多芬的生平簡介、貝多芬《獻給愛麗絲》背后的故事、貝多芬和海頓的故事、《貝多芬傳》中的相關片段等等。引導學生閱讀這些故事和資料,并對這些文本進行分析,以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貝多芬其人,感受他背后的故事。而且,這樣的閱讀活動的組織和開展,對學生深入地理解貝多芬身上的樂觀人生態度做出貢獻,同時,也為學生情感態度的形成以及樂觀的生活態度的形成做出貢獻,進而,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這也是走出文本,情感升華的表現。
(2)讀寫結合活動。“寫”是走出文本的一種形式,讀寫結合活動的組織就是要讓學生在讀中走進文本,在寫中走出文本。在《音樂巨人貝多芬》這篇文章的教學時,我們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來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了有效的閱讀,了解了文本的大意,明確了文本的中心思想,之后,我組織學生以“面對生活中的挫折”相關的話題進行寫作,通過語言的有效組織和自己內心想法的流露來描寫出來,這樣不僅走出了文本,也讓情感得到了升華,更有助于學生寫出具有真情實感的文本,對學生寫作質量的提高也有著顯著的功效。
當然,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開展辯論會、演講活動或者是制作手抄報等活動來幫助學生走出文本。而且,這些活動的組織和應用對文本情感的延續,對學生全面的發展都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走進文本是為了了解作者在文本中寄托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走出文本是讀者、是學生從中學到了什么,體會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是情感的升華,是思想的延續??傊?,語文教師要注重文本的走進,也要注重文本的走出,只有走進和走出結合在一起,才能確保文本價值最大化實現,才能真正發揮語文課程的存在意義,才能為學生健康的成長以及綜合素養的提升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孟祥倫.《音樂巨人貝多芬》教學設計[J].中學語文教學,2016,(06):59-60.
[2]王倩.回歸原點:語文教學要走出文本[J].中學語文,2013,(15):15-16.
作者簡介:
葉益榮,福建省南平市,福建省浦城縣臨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