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
摘要: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是科學上的實驗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以及從新的角度看舊的問題,都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
從古至今,那些真正在自己研究領域有所建樹、有過突出成績的人,如愛因斯坦、牛頓、愛迪生、錢學森、華羅庚……他們當中有哪一位是自己不能提出問題而是只知道回答問題、解決別人問題的人?答案當然是:沒有。他們的成功都存在著某些共性與特征,那就是善于思考問題,善于發現新事物,并通過進一步探索解決問題。
關鍵詞:老師 學生 主動發問
在課堂上,老師也應該注重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老師授課過程中,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勇于探索新知識、主動提出問題,成了至關重要的一部分。
一、鼓勵學生敢于發問
學生好奇心普遍較強,對新事物、新知識有著強烈的求知欲望。但是由于學生的知識面較窄,知識積累較薄弱,加上他們害羞的心理,甚至是害怕的情緒,導致他們難以提出自己想問的問題。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求知欲望也就被遏制于萌芽狀態。那么,為了避免這類情況的發生,老師應該營造一種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敢于發問。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尊重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由此可見,師生之間應該形成一種平等互信、相互尊重的關系,讓學生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中暢所欲言,充分發揮他們提問的積極性,敢于對心中的疑惑與不解進行發問。而當學生提出問題后,老師應該對學生進行鼓勵:“你能夠勇敢地提出問題”“這個問題真是很棒”。當學生說錯了的時候,老師應對存在的問題進行認真講解,真正做到答疑解惑,而不是以“一棒子打死”的形式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否定,打消他們提出問題的積極性。
二、引導學生勤于思考
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借助一些輔助資料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從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例如老師可以在講解新授內容開始前,講一個小故事,或者講一講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案例,或是借助圖畫進行講解與發問,讓他們通過聽一聽、看一看、說一說、想一想等形式,引發對新問題的思考。最后,老師要引導孩子們提出思考的結果,像“通過這些討論,你想到了哪些問題呢”“這些故事和咱們的課堂會有哪些關系呢”。這樣的提問方式,都能夠激勵學生說出自己思考的結果。
在引導學生思考的過程中,我們應把握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一原則。對于比較重要或難度較大的問題,我們應該有針對性地進行深入講解,利用好“帶入”講解這一部分,使學生能夠深入理解問題,并對接下來即將學習的內容產生一定的好奇心。對于不是很重要或者難度稍低的問題,老師應該去繁就簡,做到讓學生理解即可,而不需要花費太多的時間進行教授。這樣,課堂知識有輕有重,學生也不會因需要攝入的東西太多而感覺累,而是能夠更加積極地去思考問題,探索問題。
三、培養學生善于發問
在課堂上,面對新的知識,學生總會產生這樣或那樣的疑問,積極性較高的同學會提出自己的疑問,而比較含蓄內斂的同學可能會選擇將自己的疑問放在心中。這個時候,老師首先要做的是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而要想讓學生提出有價值、有意義的問題,關鍵就在于老師的引導。一方面,老師要引導學生在眾多復雜問題中找到問題的關鍵所在,也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在這一基礎上,學生才能夠抓住問題的精髓,找準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只有真正理解問題,才能夠解決好問題,并在今后的學習過程中對所學知識舉一反三,靈活運用。另一方面,老師要引導學生認真思考其他同學提出的問題,善于從其他同學的提問中獲得有價值的信息。對同學提出的問題產生不解的時候,應該積極提出并交流,同學之間應該形成一種積極探索的氛圍,在互相鼓勵與激發中相互學習,共同進步。
四、鼓勵學生多說
語言是思維的載體,也是思維的外在表現,組織語言的過程也是鍛煉思維的過程。因此,在學習過程中,老師對學生語言的鍛煉應予以重視。在課堂上,老師要盡可能為學生創造一個暢所欲言的環境,充分保證學生有說的機會,通過多說的訓練,培養學生勤于思考的習慣。比如可以在課堂上開展小組討論,并選出小組代表進行總結發言。相對于在班級內發言,小組討論給了每一位同學發表自己觀點的機會,有利于提高學生自身語言表達能力,并激發學生思考問題的興趣。
五、結語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要遵循“提出問題—探究問題一解決問題”這個過程,發現問題是探究與解決問題的前提和基礎,如果不能夠提出問題,又何來的解決問題。由此可見,在學生學習與成長過程中,提出問題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而在教學活動中起著主導地位的教師,對學生提出問題能力的培養是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因此,教師應該發揮好自己的引導作用,將學生提問能力的培養放在一個比較重要的位置,努力使學生的提問能力得到培養與提高。
(責任編輯 王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