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少教多學”是新理念,也是新型的課堂模式。文章主要結合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從多給學生“讀”的時間、多“思”的時間、多“悟”的時間、多“自主”的學習時間等四個方面,探討“少教多學”開展的主要策略。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少教多學”;實踐策略
“少教多學”是素質教育背景下、學講視域下的主要教學模式。“少教多學”模式運用到閱讀教學中,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充分讀、充分交流等,讓學生在閱讀中感悟、體驗,發展能力,提升素養。下面,對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貫徹“少教多學”談幾點看法。
一、 給學生多“讀”的時間
教師講解貫穿于課堂全過程的課堂,學生參與度低,教師對每一篇文章淋漓盡致地講解,很少顧及學生的基礎和興趣,只為“應試”,忽視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敢于從“講”中走出來,把時間讓給學生讀、悟和實踐。
如《白楊禮贊》的教學時,教師簡單組織教學后,讓學生初讀課文,體會題目的含義;聽讀課文,在文章關鍵處圈圈點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文章的風格,感知文章的段落層次;精讀品味,“白楊樹的不平凡”、品味白楊樹的象征意義……“讀”是閱讀教學的基礎,“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給學生足夠的“讀”的時間,是有效課堂的基礎,也是“少教多學”用于閱讀教學中的前提條件。
二、 給學生多“悟”的時間
閱讀教學的中心任務是提高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發展綜合能力。教師應設計探究性的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探究和感悟。
《白楊禮贊》的閱讀,對于“白楊樹的不平凡”的描寫,教師可以設計三個問題,進行導思、導練,如:
導思一:從哪幾個方面贊美白楊樹的不平凡?
導思二:文章結尾寫楠木有什么作用?
導思三:白楊樹有什么象征意義?
對于這個三個問題的提出,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思考的方法,從而悟出問題的內涵。如第一個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關鍵詞“景”、“形”、“神”三個方面進行體會和感悟;對于第二個問題,教師應引導學生體會“對比手法”的運用,通過白楊樹與楠木的對比而感悟白楊樹的不平凡;對于導思三,從課文寫作方法“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的運用而進行引導、點撥。
探究活動的開展,與閱讀內容直接相關的任何一個問題都可以提出,讓學生思考、討論和交流,如對于課文段落層次的理解和感悟上,教師可以提出下面的問題:(1)第一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2)第二到第四自然段,描寫的是高原的景色,與文章中的白楊樹有什么關聯?(3)第五和第六自然段,分別從哪些方面描述了白楊樹的不平凡?……
每一個問題提出后,給學生足夠的閱讀時間,讓學生全身心走進文本,捕捉相關的信息,充分探討和交流,從而自主構建知識,形成技能,多讀、多思中感悟、感受,提高閱讀能力。
三、 給學生多“體驗”的時間
閱讀教學,不僅要多“讀”的時間、多“悟”的時間,對于文章的寫法、主題的提煉等,更需要給學生更多的“體驗”時間,只有多體驗,才能真正有所悟、有所感。給學生“體驗”的時間,情境創設是首選。如《白楊禮贊》的閱讀,對于課文中描寫高原的景色的一段,以及這樣寫為寫白楊樹開拓了廣闊的天地,這個內涵的揭示,學生會感到有種強加于自己的感覺,學生缺乏直接體驗,難以形成這個意向。而如果教師利用多媒體呈現坐在汽車里錄制的黃土高原的視頻片段,學生們跟隨者拍攝者的“腳步”和“鏡頭”走進遼闊的高原,真正領悟“撲入視野的是一條黃綠錯綜的一條大氈子”,情境的創設,促使學生與作者“并行”,感受高原之遼闊、白楊樹之不平凡。情境法是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學習主動性的主要方法。
四、 給學生多的“自主”學習時間
“少教多學”的基礎是“先學后教”,注重“自主先學”,注重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閱讀,不僅僅注重文本的表面內容——基礎知識,也要體會、感悟文本的寫法以及表達方式,這些,需要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為此,閱讀課堂質量的提高,應多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尤其是對于課文中的生字、生詞的解決,課文背景的查閱、利用網絡資源中的微課、微視頻等豐富自己的學習方式,用更多的時間,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如《白楊禮贊》的閱讀,課堂之初,應設計問題,讓學生對預習進行自主交流,這個環節,學生為了更好地表現自己,必須認真閱讀,多層次、多方面研讀教材文本,促使自主學習更有效。如:(1)交流作者——茅盾以及茅盾的主要作品;(2)了解《白楊禮贊》寫作的背景;(3)識字:婆娑、楠木、虬枝、氈子、主宰、倦怠、無邊無垠、坦蕩無砥、懨懨欲睡、旁逸斜出;(4)根據課文上下文,理解下列詞語的意思:無邊無垠、坦蕩無砥、妙手偶得、偉岸、婆娑;(5)揣摩文題中的“禮贊”的含義;(6)自讀課文,勾畫出贊美白楊樹的詞語,并體會在文章中的作用。
對于自主學習,除了自主探討這些基礎知識,初步感知之外,還包括課堂中,對于教師提出的問題的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如《白楊禮贊》的閱讀,對于“白楊樹的不平凡”的一段的研讀,教師可以提出問題:開頭段的作用有哪些?對于這個問題,答案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進行回答,為此,這個問題提出后,教師改變“自問自答”、“即問即答”的教學方法,而是給學生留出足夠多的時間,組織學習進行討論,引導他們暢所欲言,給出不同的回答和觀點:
(1)開門見山,開篇點題;(2)設置懸念,激發閱讀興趣;(3)點出白楊樹的不平凡,點明線索;(4)直接抒發對白楊樹的崇敬和贊美之心;(5)為下文做情感基調。
問題是引發學生主動思考、合作探討的主要途徑,問題也是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思考的源泉,也彰顯個性化閱讀。語文閱讀教學該改變模式化、形式化、傳統化,應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多讀、多思、多悟,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模式,給學生多學的空間和機會,注重導學的有效性,讓“少教多學”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蘇亞平.構建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少教多學”模式的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中旬刊),2014(11).
[2]于麗娟.少教多學,構建高效課堂——初中語文教學模式的探討[J].學周刊B版,2014(02).
作者簡介:
朱騰,江蘇省徐州市,徐州市銅山區黃集鎮中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