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在教學中,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傾聽習慣,發展學生的鑒別式思維能力;同時加強訓練,讓學生學會說理;最后通過反思,不斷改進學生的學習方法,以實現知識的再創造。在提高課堂學習效率的同時,提高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以此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本文從傾聽、說理、反思三個方面,對小學數學教學策略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傾聽;說理;反思
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學生主要是通過聽、說、思三部曲,來獲得數學信息。學生聽、說、思能力,將會對他們掌握知識與技能,積累學習經驗,提升思維品質,產生了直接的影響。而這種能力對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為此,教師在平時的數學教學活動中,需要加強對學生傾聽、說理、反思訓練,從而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提升。
一、 在傾聽中感受數學魅力
一直以來,我國教育的精粹,就是對學生傾聽能力和品質的培養。師生對話、生生對話、學生自我對話,構成了小學數學教學對話活動。在這種對話活動中,學生只有聚精會神的傾聽,才能吸收相關聯的數學信息,領悟數學思想,并且不斷積累數學經驗。為了讓學生學會傾聽,教師應給予有針對定的指導措施,具體可采用以下做法:
首先,營造寬松和諧的氛圍。小學生都希望成為老師眼中的好孩子,渴求老師的關愛。而只有喜歡上這位老師,也才更愿意上老師的課。上課的時候,才能做到認真聽講。為此,教師應努力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能以朋友的身份,和學生交談。用和藹的態度、贊許的目光,將師生間的距離縮短。
其次,優化教學環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對課堂活動不斷創新,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傾聽的效果。對教學重難點,用各種方式去提示、強化和突出。如教學《三角形的初步認識》時,教師可為學生提供大量實驗和操作的機會,讓學生親自動手說一說、摸一摸,匯報實驗成果,通過傾聽同伴的匯報、教師適時、適宜的點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印記。
最后,激勵促聽。傾聽除了引導學生認真傾聽教師的講解,還要提醒學生認真傾聽學生的發言。為了培養學生的傾聽習慣,教師可采用鼓勵的方式,適當的轉換課堂角色。例如,在課堂上,教師可設置情景教學,讓學生扮演“小醫生”、“小小評論家”等角色,師生之間就這個角色展開交流。教師應及時表揚那些善于傾聽的孩子,并經常性使用一些鼓勵性的語言:“這么一點小小的區別都被你找出來了,真是善于傾聽的好孩子!”“你聽得最認真,這可是尊重別人的表現呀!”在小組合作交流、匯報研究成果時,教師應告訴學生“傾聽是一種好的學習習慣,同學在交流時,我們應該怎么做呢?對了,要豎起耳朵仔細聽!”,從而提醒學生養成傾聽的好習慣。
當然,有效的傾聽還包括教師的傾聽,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要注意傾聽學生的發言,關注所有學生,及時判斷、引導、肯定,為學生精彩的發言點贊。
二、 在說理中領悟數學真諦
在教學活動中,學生只有盡情地說,有理有據的表達,才能更好地發展思維。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不僅要求學生在解題時快捷、正確,還應善于將頭腦中的言語,向口頭語言轉化。教師應啟發和引導學生,對自己的操作或思維的活動過程,能用數學語言有條有理、有序有列地完整地表述,使學生能更深入地理解數學知識,以此發展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和調理性。
不同的教學內容,對學生的“說”也有不同的要求。譬如有關計算的教學,重點是對學生說理能力進行訓練,使他們既要會算,同時還要清楚為什么這么算;在對有關“走進生活解決問題”的問題解答時,重點訓練學生的解題思路,能將題目或情境數量關系說清楚;在教學數學概念時,應引學生將概念的內涵、外延和變式說清楚;在教學幾何和圖形時,重點是讓學生說清周長、幾何面積的計算公式的推導方法和圖形的特征。
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時,新課之前多數學生已經知道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等于底×高,如若教師再花費精力創建“憤”、“緋”的情景,不僅不能讓學生有強烈的求知欲,甚至有畫蛇添足之嫌。不妨直接追問學生,既然我們已經知道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等于底×高,那這節課我們要研究什么呢?以此為契機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為什么等于底×高?這個數學公式是怎么推導出來的?之前學過的平面圖形又是如何推導面積的計算公式的?生活中哪些要運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來解決問題的?接著出示實際生活中的平行四邊形,孩子們會發現數格子的方法已經不能滿足探究的要求,必須尋求一種更加科學的方法,再引導學生利用轉化的思想方法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這樣,通過“說理”引導學生注重數學知識前后的聯系性和思維性,在學習過程是漸行漸悟,領悟數學的真諦。
三、 在反思中回味數學樂趣
首先,看課題反思。教師在上新課之前,讓學生立足于已有的知識經驗,對課題進行反思。進行思維定向,通過對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主動尋找,使學生的教學目標更加明確。同時,引導學生關注新課的起點和終點,思考:“關于本節課的知識,之前我們已經學會了什么?本節課中新的知識點有哪些?今后我們還要學習什么?”如:在對《圓柱體的體積》這一課進行教學時,學生看到課題后,引導學生巧用“遷移”在頭腦中對有關信息迅速整理,對正方體和長方體的體積公式以及推導過程進行聯想,從自身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深入思考圓柱體的體積公式應該如何推導?給思維以方向,不僅對本節課的探究目標更加明確,將探索的欲望激發出來,還能引導學生將數學知識形成知識鏈。
其次,在“生長點”反思。學生的數學學習是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生在日常的生活積累和知識儲備,都是學生數學學習的寶貴經驗,會對其學習水平產生直接的影響。為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善于利用遷移策略,將學生的思維激活,以更好地學習新知。例如教學《三角形的三邊關系》時,當學生通過實驗自己總結出“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這一結論時,教師并沒有滿足,而是引導學生繼續思辨:有三條線段,長度分別是:10cm,20cm,25cm,它們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嗎?如果這三條線段的長度是:99cm,100cm,101cm呢?
再大些呢:997cm,1000cm,1500cm呢?老師一下子就能判斷出來,這些數據能不能分別能圍成一個三角形,這里藏著一個小秘密,你們想辦法自己探究出來。引導學生在操作與說理中引發思考。逐步突破思維障礙,發現兩條較短邊的和大于較長邊,就能圍成三角形。
最后,在課后反思。一節課下來,孩子在課堂上聽到許多知識,有舊知,有新知,如何將這些知識有效地連接起來并掌握下來,單靠課堂40分鐘的時間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形成科學的學習方法—學會課后反思。反思自己一節課所獲得的知識,將其與舊知并聯,做到去蕪存菁;反思所學的知識還能進行怎樣的拓展和轉變,從而舉一反三、靈活運用。
總之,學生數學思維的形成與發展,多數都要經歷傾聽、說理、反思這個三個過程。為此,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針對學生認知的特點,采取有效措施,通過積極引導,逐步培養學生傾聽、說理、反思的能力,奏響課堂教學的主旋律,以真正提升學生數學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翟繼堯.淺談小學數學課堂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教育教學論壇,2011(13).
[2]李運華,陳林葵.小學數學課外學習資料質量的分析與評估[N].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1(04).
[3]林永榮.小學數學課堂學生提出問題能力的培養[J].教育科研論壇,2011(04).
[4]謝文秋.把小學數學課堂還給孩子[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1(04).
[5]吳紅川.淺談小學數學課堂促進學生“參與式學習”的教學策略[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1(03).
[6]ISBN 9787303133109,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S].
作者簡介:
許淑惠,福建省龍海市,龍海市石碼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