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計算機網絡”課程考試方法的改革是勢在必行的。其改革可圍繞三個重點展開:標準要明確、要求要嚴格、創新要兼顧。“計算機網絡課程”是一門綜合性課程,不僅要求學生掌握相關的基礎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自我實踐與操作能力以及面對突發狀況時的應對能力。而另一方面,計算機網絡課程是一門新興學科,其在課程設置優化與考試方法改良上都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其次,當今社會急需計算機人才,尤其是富有創新思維與能力的人才。
關鍵詞:計算機網絡課程;考試;改革;研究
一、 引言
當今社會步入信息化時代,計算機行業的蓬勃發展造成了當今社會急需計算機類人才。計算機網絡課程也成為眾多大學的一門必修課。作為一個新興學科,其在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學生能力考量制度卻并不完善。現如今,學生的計算機考試在計算機上展開,其公平性與一致性雖得到了保障,但是考試題庫中的題目卻更新遲緩,學生通過網絡即可找到原題,考試對學生真實能力的考查作用其實不大。因此,“計算機網絡”課程考試方法的改革極為必要。
二、 立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考試是為了檢測與考查學生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后,其對所學內容是否完全掌握并達到了教師的要求。其目的在于督促學生不斷學習完善自我。而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其能力鍛煉應不限于理論而更應該看重實踐。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考試內容相較于學生在日常的學習課程,更直接地決定了學生的復習內容。學生進入學校學習,其目的無非是兩種:第一,提高自身的能力,豐富自我閱歷;第二,畢業之后找到一份好工作。有的時候,二者是成連鎖關系的。學生單單憑借著死記硬背達不到能力提升的效果。因此,在考試內容與方法的設置上,必須立足于學生的學習需求,結合課程需要,將理論知識所占比重稍有降低而將實踐類題目帶入考試之中,其具體的考試方法可為上機操作、情景設置等。教師與學校可以站在學生的角度來看待他們所學習的專業課程,考試的方法選取有助于學生的個人發展,就是我們本次討論的根本。
三、 立足社會人才需求
無論是大學還是職業類學校,其建立的目的都在于為社會培養并輸出所需人才。計算機行業發展迅速,發展模式瞬息萬變,知識更新周期在不斷縮短,企業所需人才不僅要有扎實的基礎,更需要有隨機應變的靈敏思維,充滿創新想法的大腦。如果僅僅是呆板的“讀書人”,則無法滿足社會的需求。學校在進行“計算機網絡”課程的考試時,就需要著重鍛煉學生的相關能力。不能將考試單純限制在課本知識與操作應用上,更需要將學生投入市場,把實習作為考試的一個方面。對學生的表現與行為進行評估打分,最終計入考試成績之中。這樣一來,學生不僅可以深入企業了解自己所學專業的特點與應用方向,其能力也得到了鍛煉。考試不單單要激勵學生學習,更要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完成學生的全面發展。
四、 結合學科特點考試與學生日常行為掛鉤
在過去的教育及專業考試中,將一場兩個小時的考試作為評定學生一個學期的學習標準是片面而且錯誤的。將學生日常到課率與作業完成質量納入考試內容,督促學生認真學習專業知識。眾多大學內的課業較為輕松,教師對學生的管束也不像是高中時期那么嚴格。有些自制力薄弱的學生在大學中一不小心便會放縱自己。只把學生評定放在期末考試的結果上,對大多數學生來講并不公平。“計算機網絡”課程同時也是一門對學生能力要求嚴格的課程。采取這樣一種考試方法,可以幫助老師篩選出那些對自我平時要求與對自己時間的安排較為充足合理的學生。考試的公平性得以體現出來,好的學生不至于與差的學生糅雜在一起,讓老師難辨真假。
五、 推陳出新總結過往考試弊病
“計算機網絡”課程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其在發展的過程中會暴露出這樣或者那樣的弊病。以往考試,教師作為出題人與判卷人,其標準受其個人的主觀意念影響,考試結果無法保證絕對的公平。同時,計算機網絡課程的考試形式往往以填空、選擇題出現,考查范圍也只局限于學生的課本,大多學生反映考試并不能起到檢測自我的效果。從這些過往的考試方法與學生反饋中可以看出:理論固然重要但卻不能代表“計算機網絡”課程的全部。重理論而輕視實踐的時代已經過去,學生需要更加自由與合理的考試方法。如何將理論融合到學生的生活與實踐當中才是考試方法改革首要考慮的問題。
六、 結束語
對一門課程的總結思考,可以幫助我們找到更好的教學方法,設置完善的考試方法與內容。尤其對新型學科來說,教師也需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時代的變化日新月異,知識的更新越來越快。為找到真正好的考試方法必須立足于三個方面:學生的需要、社會的需求以及學校培養的能力。安排適當的企業培訓、舉辦更多的競賽活動與創新活動、將考試與生活相結合,跟隨學科發展,學生的學習方法變得多元化,考試的方法也必然更加合理與自由。
參考文獻:
[1]郭磊,余文森.基于創新人才培養的計算機網絡課程群建設與實踐[N].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15(8):64-67.
[2]何穎,于露.高校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和對策研究[J].通訊世界,2015(20):279-280.
作者簡介:
朱陽春,江蘇省淮安市,江蘇護理職業學院。